<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历时约九十年建成,整体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北部为开阔地带,整体风貌犹如我国地貌环境的缩影。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并吸收江南塞北风光之精华,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南秀北雄”之美。</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再次踏入避暑山庄的朱红大门,恍如又一次推开了时光之门。一座山庄,半部清史。现今,青石板上斑驳的树影依旧,只是早已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在澹泊敬诚殿前,我们用手掌丈量着金丝楠木柱的围度。整座大殿不用一钉一铆,榫卯结构的智慧让三百多年的光阴在这里凝固。触摸柱础时,发现上面有深浅不一的凹痕,原来是历代工匠用"锔瓷"技法修补的痕迹。这些不完美的补丁,比光洁如新的彩绘更令人动容——正如山庄本身,既是帝王意志的投射,也是无数匠人生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穿过"澹泊敬诚"殿,驻足芝径云堤。湖水如镜,倒映着七十二景的飞檐翘角。一对白鹭掠过水面,惊起圈圈涟漪,恰似历史长河中泛起的微澜。乾隆皇帝当年在此批阅奏章时,可曾想过几百年后这里会成为百姓共享的园林?帝王将相终成土,唯有碧水青山永恒。</p><p class="ql-block"> 荡舟游湖,“镜水云岑”的金山,宛如天开地造,康熙曾赞其“仰接层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青莲岛上的烟雨楼,“百尺起空濛,碧涵莲岛;八面临渺瀰,澄印鸳湖”。一幅对联便是对烟雨楼最好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乘车至北宫墙马道处,我们攀行于城头,此处宫墙依山而建,形似长城,登顶后又一次俯瞰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那红白相间的庙宇和耀眼的金顶,壮美而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此行承德,重游避暑山庄,我们在绿屿青枫间徜徉,在水榭环碧中流连,在殿前阁旁聊发思古幽情……此时,耳畔传来了导游的讲解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见证过历史...…”忽然间我们明白,所谓名胜古迹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的样貌,更在于让今人从中照见自己的生命轨迹。</p><p class="ql-block"> 斜阳下回望山庄,我们瞬间有一种感悟:原来最好的风景,永远是能让心灵找到归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丽正门</p> <p class="ql-block"> 脚踩绣球的是公狮,表示的是一统寰宇。</p><p class="ql-block"> 这对铜狮子保存至今已有300多年,它们目睹了康乾盛世的繁华,也经历了山河破碎的屈辱。在日军侵华时期,侵略者企图掠走这对铜狮子,但无论他们怎么使劲,都无法撼动它们。当看护大门的老大爷得知次日日军准备使用炸药,便在夜深人静的之时,把鸡血抹在了铜狮子的眼睛上,日本兵看到这一幕,以为神灵震怒了,惊吓之下才罢手。铜狮子的眼睛、鼻子上至今仍留有当年侵略者留下的弹孔,那是屈辱与抗争的印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脚踩小狮子的母狮,表示的是子嗣昌盛。它看上去很温顺,眼睛也被耳朵盖上了。但据说这是康熙皇帝用来警示大臣们: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只要大臣们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戎装像</p> <p class="ql-block"> 淡泊敬诚殿前檐悬挂的三块乾隆御制诗匾,分别创作于其隐退太上皇后的不同时期,反映了他从闲适到忧虑的心境转变。</p><p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皇帝题写“岭过广仁看色喜,今居太上耀辉光”,表达刚退位时愉悦心情,并借景抒怀。</p> <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诗曰“更思秋狝多年罢,家法绳承莫怠之”,提及停止多年的秋狝(皇家狩猎活动),强调不忘组制。</p> <p class="ql-block"> 嘉庆三年(1798年),乾隆皇帝题诗“频频望捷仍未已,掷笔促章自哂之”,时值白莲教起义爆发。忧心战局进展,情绪低落。</p> <p class="ql-block"> 在避暑山庄的历史长河中,“淡泊敬诚”匾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块匾额是康熙皇帝亲笔所题,四字为铜鎏金,边框以云龙装饰,显得庄重而典雅。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见证了避暑山庄的兴衰变迁,也承载着对历史的无限追忆。</p> <p class="ql-block"> 澹泊敬诚殿是避暑山庄的核心建筑,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接见使臣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四知书屋”位于澹泊敬诚殿后,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更衣及接见大臣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四知书屋”取自《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乾隆“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p> <p class="ql-block"> “云山胜地”建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此楼为两层。内不设楼梯,凭借楼前假山蹬道上楼,一楼设戏台,供帝后听戏;二楼设佛堂,乾隆御题“莲花室”,供帝后祭月祈福。</p> <p class="ql-block"> 凭借此假山蹬道上楼。</p> <p class="ql-block">七绝·咏避暑山庄 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松涛叠翠抱云楼,</p><p class="ql-block">水殿风来暑气收。</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多秀色,</p><p class="ql-block">宸游帝苑数春秋。</p> <p class="ql-block"> “金山”仿镇江金山寺,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岛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阔五间,康熙帝御题“镜水云岑”。循石阶而上,抵达“天宇咸畅”。岛上最高处建有三层木塔,名“上帝阁”,为清朝皇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p> <p class="ql-block"> “烟雨楼”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形制所建。其既延续了江南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北方园林的庄重风格。</p> <p class="ql-block"> “热河泉”是避暑山庄内的一处温泉,泉侧一块石碣,刻有“热河”二字。这里春季泉水泠泠,盛夏浮蘋点点,严冬薄雾蒸蒸,泉水涌动,不见冰凌,确是一番奇景。</p> <p class="ql-block"> “北宫墙马道”,我们由此攀行至城头,远眺普陀宗乘之庙,红白相间的庙宇和耀眼的金顶,壮美而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二马道之小长城,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 “水心榭”坐北朝南,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座亭榭跨水而筑,南北两端设有四柱牌楼,题有“晴霄虹亘”、“远碧鲸横”等乾隆御笔匾额,中亭为重檐歇山卷棚顶,两侧为四角攒尖顶方亭,形成南北对称布局。曾有诗题:“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淡,入目眼光有若无”。</p> <p class="ql-block">七绝·游避暑山庄 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湖光潋滟映云天,</p><p class="ql-block">绿屿青枫咏圣贤。</p><p class="ql-block">殿榭楼亭多故事,</p><p class="ql-block">离宫漫步意悠然。</p> <p class="ql-block"> “芳渚临流”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亭三面临水,一面居山,山光波泛涟漪,湖畔红荷映日,一幅美丽的夏日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