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行:张家口堡和大境门

liuyans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6月5日来到张北办事,顺路来张家口,了解一下张家口的前世今生。到达张家口已近黄昏,第一站就去酒店旁的张家口堡(俗称 “堡子里”)转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明代 “九边重镇”之一宣府镇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明清时期,它既是抵御蒙古骑兵的边关要塞,又是 张库大道(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起点,成为汉蒙贸易、中俄茶叶之路的关键枢纽,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的旱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口堡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明清建筑博物馆”,也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是张垣大地历经近600多年历史沧桑岁月,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夕阳中走进高楼林立包围中堡子里,这里鼎盛时期张家口堡内票号、商号达1600多家,最高年贸易额达1.5亿两白银。如今张家口堡内保存着478个明、清时期修建的院落。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的重点院落有33处,文物古迹多达700余处,玉皇阁、文昌阁、抡才书院、定将军府、康熙茶楼、康熙旅店为现存古建筑的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张家口堡,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斑驳,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部史书,记载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 。街道两旁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展示着古人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堡子里,高大的沧桑老树下大多数是沿街狭小昏暗的小吃店、小卖店和旧货摊。树荫下,屋檐旁围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家,胡同里偶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都是游客。迎面而来的文昌阁是张家口堡(堡子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 清代重修。它坐落于古城南端城墙之上(近南门),是明清时期张家口堡的文化象征,供奉 文昌帝君(主宰功名、文运的神祇),反映了边塞军事堡垒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吸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砖木结构阁楼,双层歇山顶,飞檐翘角,底层为拱券门洞(原为古城南门通道),上层为文昌神殿,整体庄严古朴。檐下悬有清代匾额,题“文昌阁”三字。门洞两侧保留明代城墙夯土遗迹,可见军事与文教功能的结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文昌阁关闭登楼,不知是因为来晚了还是什么原因,问问附近的当地人,浓重的地方口音也没有听明白,继续闲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昌阁穹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穹顶中央突起的石板上面写着“中央戊己”,“戊”主土,意为中央地土处,代表土地中心的位置。旁边为道教中的二十四山,代表二十四方位,应用在确定坐山和朝向,所以又叫二十四山向。最外圈为暗寓着佛教文化的倒莲花宝座。文昌阁穹顶的雕饰为佛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营署旧址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裁张家口路参将,设协标中营游击,中营署是中营游击的驻守衙门。现在这里是口皮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不大,在小小的四合院内,免门票,。馆内以“口皮”(张家口传统皮革)为核心,展现明清至近代张家口作为北方皮毛集散地和加工中心的繁荣历史。张家口曾是“张库大道”起点,皮毛贸易兴盛,该博物馆通过工具、实物、图文等介绍皮毛加工技艺及商贸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门紧闭的张家口堡关帝庙始建于元代,是张家口里最早的庙宇之一。清代,关帝庙曾筹资重修。关帝庙规格等级很高,山门外建有牌楼,庙内建有寮房、碑亭,正殿殿顶为黄色琉璃瓦顶,殿内供奉关帝坐像,两侧墙壁上仍然保留着清代重修时的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玉皇阁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座落于张家口堡北城墙上,是堡内最高建筑。玉皇阁不仅为宗教祭祀场所,还兼具瞭望拒敌的军事功能。玉皇阁形制保留完整,正殿内描金壁画是在原作的基础上修复的。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上,孙中山、詹天佑、冯玉祥、冰心等众多社会名流都曾到玉皇阁参观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玉皇阁高高地矗立在北城墙上,宛如一位守望者,俯瞰着堡子里的一切。登上52级台阶,气喘吁吁的我站在玉皇阁前,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极目远眺,整个张家口堡的全貌尽收眼底,青灰色的屋顶连绵起伏,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走进玉皇阁,殿内的描金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高的通向玉皇阁台阶上可爱的猫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口堡内传统民居多为清晚期和民国时期所建,砖木混合结构,院落一般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整体呈南北向长方形。院落布局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小的院落有独院式,规模较小,是平民老百姓的主要居住形式。民居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合围而成,有些没有倒座,由一堵围墙代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堡子里居民我看大多数是老人家,说着浓重的方言,百年老屋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比较简陋,真心希望在保留百年老屋同时也能让他们过上有舒适的晚年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抡才书院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抡才,意为选拔人才,是张家口堡至内最早的书院,大门两侧镶嵌“张家口新建抡才书院碑记”及“抡才书院重约记”两通石碑。康有为、安维俊,志锐等众多名流雅士都曾在此讲学,著名的平绥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也在此举行,文化、政治意义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来的有点晚,门前只能打卡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院巷3号院是1909年张家口电灯公司大股东金老太爷的宅院。金老大爷原是清朝皇官的一个太监小头目,清未被遣散后带着大把的银票从京城来到张家口投资电力产业,张家口电灯公司最早的发电机组就是金老太爷投资兴建的。金老太爷还在坝上的沽源号购买了很多主地,放给农民耕种,他收租子。洁源县有个村落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金老大爷的,因为金老大爷是张家口电灯公司的大股东,人们就把这个村落叫做电灯公司。解放后,该院曾一度归供电局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复一年筑巢的燕子眼中,金老太爷的豪宅在岁月的流转中已经成为陈旧不堪普通百姓的蜗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察哈尔省财政厅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院落原为山西榆次常家的大美玉商号,院落建筑精致,构思巧妙,门楼砖雕工艺精湛,寓意美好,反映出当时张家口堡手工技艺的发达,是堡子里众多砖雕中的精品。1948年,这里是察哈尔省财政厅的办公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破旧不堪的晋察冀边区《时代妇女》杂志社和《妇女报》报社旧址,墙上还有文革的烙印。天色已晚,没有看见院内有人,也没敢冒然进入里面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址在堡子里鼓楼西街4号院,是定将军府九连环四合院之一。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此院落是聂荣臻司令员的夫人张瑞华任社长、著名女作家杨沫任编辑的晋察翼边区《时代妇女》杂应社和《妇女报》报社的社址。杨沫的中篇小说《笔塘纪事》就是在这里完成创作并发表的。此杨沐已经开始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合兴隆商号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老的文昌阁矗立在夕阳余晖中,静静的守护着这片土地,护佑着一方百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余晖,将大地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熠熠生辉的高楼大厦,倒映在清水河中,美轮美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6月6日清晨,从酒店打车,沿清水河畔10多分钟就到达大境门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治元年(1644年),由于张家口在明代隆庆和议之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方便长城内外沟通,清廷于小境门西侧长城开豁口建造大境门。此后的近400年间,大境门成为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大境门段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也是唯一以门命名的关口。门以条石为基,青砖为体,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顶部有一宽大平台,可供游人登临观赏。大境门向西的砖砌长城约100米,长城顶部3米多宽的马道,直抵西太平山,顺山势攀缘,可参观保存较好的毛石长城。毛石长城由就山开采的毛石垒砌,并用白灰勾缝,非常坚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区8点钟才开放,不到长城非好汉,既然已到长城脚下,还是想上去看看。趁时间未到,来到长城脚下关岳庙,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庙内供奉着“忠义千秋”的关羽和“精忠报国”岳飞。大境门作为长城军事要塞,关岳庙的设立激励将士、弘扬忠勇之道来保家卫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高台基之上的关岳庙, 青砖墙体灰瓦覆顶,屋脊饰有砖雕螭吻,垂脊设兽件,古朴大气。庙门铁将军把门。关帝庙旁是马王庙, 马王庙供奉的是马神(马王爷),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掌管马匹、车辆、交通的神灵,尤其受到军队、商队和牧民的尊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帝庙台基之下有一座纪念三娘子的庙宇,供奉三娘子庙进入比较少见。三娘子本名钟金哈屯(1550—1612),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夫人。 辅佐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1571年),结束明蒙百年战争,开放“茶马互市”,促进边疆贸易。 主持修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推动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在俺答汗去世后,继续维系明蒙和平,被明朝封为“忠顺夫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娘子因促进蒙汉和平,深受边疆百姓敬仰,大境门作为明蒙贸易重要关口,民众建庙以感念其功绩。三娘子庙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是民族和平的历史纪念碑。其存在印证了长城不仅是军事防线,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只是遗憾没有时间能进入庙里,更加细致了解这个伟大的女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是旅游淡季的原因,景区只有我一个游客,八点开放,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大境门长城。这段城墙是明万历年间用当地“西太平山岩”砌筑的,外层包砖,内里填夯土,历经四百年风雨,但依然坚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膝关节不适的我忍痛决定爬到烽火台处,数百年来台阶被行人踩得油光锃亮,临近烽火台,这段长城坡度近60度,部分路段甚至需要抓着城墙边的铁栏杆上行。喘息间看见城墙青砖密密麻麻的刻着“××到此一游”。不同时代的故事,以这样不合适宜的方式被这城墙默默收纳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烽火台下来,站在长城的平台之上,极目远眺,空中飞翔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此时,整个张家口市区的美景都呈现在眼前,清水河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穿城而过,城市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古老的长城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俯瞰脚下,如今行人进进出出的大境门,这兵家的必争之地;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在近400年间,见证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途经大境门,此后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加强,大境门成为内地与蒙古、俄罗斯贸易的枢纽;见证了“茶马互市”的驼铃声取代了烽火台上的狼烟,晋商的车队从这里把丝绸、茶叶运往草原,又带回皮毛、牲畜;见证了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见证了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延伸至张家口,推动了大境门一带的商贸繁荣;见证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见证了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告别大境门时,我在路边等车,忽然发现身旁竟是一个熙攘的劳务市场。数百人挤在晨光里,或蹲或站,静候着一天的生计。回头望去,长城沿山脊蜿蜒,如一条沉默的巨龙。忽然明白:正是这无数平凡的血肉,一块砖、一把泥,筑起了横亘古今的长城;也正是他们,默默守望着我们的家园,砌出今日与明日的晨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大境门景区返回酒店的路上,看见一尊招手致意的主席像。心头猛地一热——对于我这代上世纪六零后来说,曾几何时举目皆是的塑像,如今早已成了稀罕景致。恍惚间想起过往在贵阳、喀什、阜新的街头偶遇过同款身影,那些模糊的记忆此刻竟格外清晰。在这里与老人家作别。下一站,张家口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cbxj81" target="_blank">张垣行:张家口博物馆、地质博物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