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

天高云淡南飞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与这座城十八年休戚与共。而后离开,渐行渐远,回来的频率低了,地面上的路甚至都有了不熟悉。抽一点时间,慢慢回忆并记录,让我与这里的距离尽可能就停止于此,不能再远,再远就是“根”还在不在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例,起头的一篇不会太具体,也没有多少图片,说个大概,写个大概,拉个提纲,逐步具象。说我的故乡徐州,可以有非常多的起始点或切入点,譬如古九州之一、五省通衢之地等等。我也在过去的几天里,天马行空想了很多,不如就从“南北徐州”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看看最近火爆的苏超球赛相关。徐州队出场,特别是徐州主场在本地踢球时,徐州周边很多城市的球迷都会“不远几十里,最多百来里”到场为徐州队加油。这里反映出一个历史史实:当今行政治理体系内的江苏省徐州市,根历史维度里的徐州,不是一个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徐州市是江苏省西北角的一个设区市,有五个区,三个县,代管两个县级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徐州自西汉有了非常明确的行政建制开始,基本辖区对应现在的地图看差不多是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列举一些如今的城市名就有了感性概念:山东的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一部分;河南的商丘;安徽的亳州、淮北、宿州;江苏的宿迁、淮安、连云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从此开始,后面的文字里,说到徐州,就不会再只局限于现今行政区域的范围,一定会涉及上述周边地区。不搞狭隘的地区主义,但求水土人文相融的区域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南北徐州。第一个定义:南徐州是如今的安徽宿州市别称,北徐州是如今的徐州市。第二个定义:南徐州在江苏省镇江市,如果我记性还可以,如今镇江市内有不少以南徐打头的地名或元素,对应的北徐州则是淮河以北的徐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个定义里的南北徐州源自方言,宿这个字在皖北地区方言里读xǔ,很容易跟徐州发音混淆,所以有了在南边的宿州叫南徐州的防差错叫法。印象中,最多三年前,我火车回徐州的路上,还遇到一位大妈坐错方向,她一直在跟列车员强调自己是要去南徐州,而我们那趟车是要到徐州东,下一站到淮北就结束的,显然列车员没听明白,大妈坐反了方向,而我确实听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定义里的南北徐州跟一段战略南迁的历史有关。鲜卑南下,汉人南迁,不是零散跑路,而是整建制迁徙。于是有了侨置的制度。兰陵、徐州、琅琊等地名,都随着背井的人们到了更南的地方。明确南徐州的人叫刘裕,那个生在如今徐州城南三堡附近,被战争逼迫南迁,寄人篱下成长,加入以徐州迁民为主的北府兵,进而磨炼成开国南朝刘宋的人。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小名便是寄奴,寄人篱下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说来,我找的这个南北徐州的起始点,有点意思吧。此间,涉及了不同方面的问题,大概有:黄河造就并影响着这里;淮河水系与东夷的密切关系;大运河串联起了哪些民系文化;南北分治的历史在这里如何交融;汉家陵阙难道只是关中西安的名片吗;兵家必争与龙飞凤舞为什么会是这里的历史属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及没有列出的,在后面的文字里多少都会写到。我觉得,只有写到了才能大概说清楚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事、史、实,不吹也不黑,能让乾隆爷感慨“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一定有其原因,能助派出所长一跃成龙也一定有其道理。丰县、沛县争刘邦争了不知多少年;徐宿间的楚汉相争,因为萧县人和淮阴人的加入而精彩纷呈;陶谦让徐州开启了三足鼎立的历史大戏;李昪生了个会写辞的孙子也成就了南唐金陵的繁华似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篇就不多说,接下来概括几句我出生、成长、学习的地方,也引出后面一篇的内容线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小时,我出现在了徐州城南一个叫侯山窝的地方。此地在凤凰山侧,这里有一座纪念塔,从形制上或可比肩北京城中心的那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快,我出现在了徐州城西,那条街叫煤建路。顾名思义,与煤有关,后面会单开一篇,徐州离不开说说煤炭和煤矿,但是《人民的名义》热播时,估计没有太多人知道,那山水城林的湖与树,原型就在徐州,达康书记的主要政绩之一,原型也跟煤矿有关,原文小说作者周梅森也与此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学了,我的活动范围里出现了戏马台、回龙窝、快哉亭、废黄河大堤等元素,自然也与西楚霸王、曾经的“龙”、爱研究菜的苏轼、城下之城、台儿庄战役等产生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上大学就离开了,但只要回到这里,我便不遗余力地去再次观察这里,到过的地方再到,没到过的地方努力到,都是为了更加深刻地在知识体系中全面构建关于徐州的认知,这里从基础维度上塑造着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