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门南观音堂 张星逸先生摄</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桐乡、崇德两县的政府在日军扫荡中被迫迁至撤至农村,曾一度驻扎于崇德、吴兴和德清交界处的王家弄、仰家兜、做絮里等地。</p><p class="ql-block"> 为保证公文传递,县政府设总哨站,乡、保设分哨,组织人员日夜轮班,担负公文信件传递、做向导、接送带路等工作。建有干线4条、支线4条,其中龙仰线为支线之一。龙仰线,南自同福乡龙舌渚(也称龙王庙),经永昌庙,过运河,至西圣埭、五河泾,北至五泾乡仰家兜。在日军常驻石门镇后,递步哨在石门南市设立眼线,这样一有日军出动的消息,递步哨人员为快速赶赴五河泾或西圣埭、再由接应的递步哨向县政府驻地报告情况。</p><p class="ql-block"> 石门运河湾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日军为了防止两岸的情报传递,在塘路边建起了三米高的竹篱笆墙像巨蟒盘踞,并增设了不少岗哨,白天加强巡逻,晚上乌龟宿在炮楼里用探照灯照射,运河两岸探照灯每晚划破夜空,不住放几枪冷枪,为了保准情报的准时送达,递步哨人员日夜轮班,选择石门镇郊的南观音堂作为联络点,并挑选多名石门的本地青年作为哨所的联络人,看准时机,摇船将情报送往对岸,或是接应情报,对岸由当时的同福乡乡长沈贵祺亲自负责,并由他的女儿担任情报员。</p><p class="ql-block"> 时任桐乡县政府文书工作的苏辚有一段回忆:这天他绕过日军据点石门镇,来到了运河塘西的西圣埭,从这里往东,准备穿过运河塘。……,为他带路的是西圣埭递步哨的一个青年农民。他家就在运河塘边,苏辚跟着他,先在他家暂息,准备在天完全黑下来时再过河。当时的运河两岸一无遮拦,塘路边是一面南北向的长长的竹篱笆,像一道结实的绿色城墙,足有三米多高。</p><p class="ql-block"> 担任递步哨青年农民却十分熟悉这里的情况,日本鬼子白天经常在塘路上巡逻,晚上就回窠,不出门了。</p><p class="ql-block"> 一到天黑,他就径直走近竹篱笆边,东张西望一会,便熟练地抽出几根竹子,顷刻一个大窟窿出现了。让苏辚瞠目结舌,原来要过敌人封锁线,竟如此简单。青年农民猫着腰穿过竹篱笆后,立即向苏辚招手,让他迅速穿过竹篱笆。</p><p class="ql-block"> 文书苏辚猫腰钻进竹洞时,芦苇丛正沙沙作响。带路的青年突然按住他肩膀——两束灯光正从炮楼扫来。待光束掠过,青年指尖翻飞间,三根青竹应声而折。"沈乡长的船该到了。"他边说边从腰间解下斑驳的海螺。蹲在地上,“啵——啵——啵”地吹了三声。</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对岸小港中摇出一只小罱泥船,一个肤色黝黑、身体结实,扎着蓝头巾的大姑娘正在敏捷地摇着橹,她赤脚蹬住船帮,肌肉线条在月光下泛着青铜光泽。来回四五下就摇到了,船头撞上了岸边,大姑娘急切地说:“快,快,快!”等苏辚跳上船头,小船马上掉头向东。青年农民也已钻进竹篱笆,重新编织好后,匆匆离开了。一会儿,小船停在一个河埠头,一个人早在那里等候。</p><p class="ql-block"> 姑娘抓起斗笠,一把拉住苏辚就往小路上走:“我带你去龙王庙”。 </p><p class="ql-block"> “不急,现在高桥方面情况不明,让他先在这里过夜,待明天早晨探明情况后,再定是走还是暂时躲避,比较妥当。”交谈中,苏辚才知道他是同福乡乡长沈贵祺,人称好好乡长。那个摇船的大姑娘是他女儿……</p><p class="ql-block"> 递步哨的传说持续到1945年深秋。如今运河边的老人仍记得,当年有个总穿蓝布衫的大姑娘,能把船摇得比鬼子的汽艇还快。</p> <p class="ql-block">本图由沈建国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本图由沈建国先生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