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街与黉学口

阿贞

走在汝州中大街的中段,文庙南门那一带,老人们总会指着一个路口说:“这就是黉学口。”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往南,中大街与全盛街之间,藏着一条不算长的小街,狭窄的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这便是杏坛街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两个地名像两颗被时光擦亮的珠子,串起了老城深处的故事。初听“杏坛”二字,便觉一股书卷气漫过来——那原是街中曾有座杏坛祠的缘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代汝州人高敬修在《重修杏坛祠记》中记述:城南旧时本有座“三教堂”,庙里并立着孔子、佛祖与老子的塑像,三教共处一堂,倒也显出几分兼容并蓄的从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朝初年,朝廷下诏拆除不合规制的地方神庙。乡中父老们商量再三,撤下了佛像与老子像,独独留下孔子的圣像。庙宇成了儒家专属,可“三教堂”的名字,却像刻在石头上似的,喊了许多年都没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直到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的春天,汝州州守董大醇为了兴办儒学,拨下公款重修庙宇,在里面开了“童蒙书院”,才正式改名叫“杏坛祠”。“杏坛”二字,原是孔夫子讲学的象征,从此这方院落便成了传道授业的所在,门前的小街也跟着有了名字,就叫“杏坛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而“黉学口”的由来,则更简单些。“黉学”是古代对学校的称谓,“黉门”是古代学校正门的专称,杏坛街的北头恰好对着汝州文庙的南门,也就是文庙的正门。老辈人便把这个街口唤作了“黉学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时至今日,杏坛祠早已没了踪影,青瓦灰墙都化作了寻常人家的屋檐。走在杏坛街的水泥路上,听着黉学口传来的市井声,仍能想起那些故事:三教并立的过往,撤像留儒的斟酌,还有知州兴学的热忱。街名依旧存在,就像历史留下的路标,让人在烟火气里,也能摸到几分古汝州尊儒重教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