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永远比等待有意义,25天大美甘南之扎尕那和扎尕那的拉桑寺

木子(拒绝闲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7号晚上在扎尕那里入住,看到了万家灯火的扎尕那,这里太美了,下午因为堵车住进扎尕那哪都没去,只在观景台看看星空下的扎尕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8.8上午吃过早饭,简单做了一下攻略,决定去看看拉桑寺。网上比喻拉桑寺是扎尕那的灵魂,所以必须去看看。没想到爬上拉桑寺,云端的拉桑寺在平流云中若隐若现,美如仙境,俯瞰扎尕那太美了,真的是上帝的伊甸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扎尕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处,是西秦岭西段侵蚀—剥蚀构造山地地貌单元。它位于迭部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山系为秦岭与昆仑两大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处,水系为白龙江上游、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早期文明:迭部境内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历史遗存,表明3000年以前以游牧文明为特征的人类早期文明就已出现在包括扎尕那在内的迭部县白龙江流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历史沿革:夏商时期,叠州属于梁州范围;秦统一后迭部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武都郡;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曾在迭部一带屯兵;北周时置“叠州”;土谷浑与吐蕃先后统治甘南迭部长达600余年;明、清以至民国,甘南实行土司制度;1962年正式成立迭部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村落形成:三四百年前吐蕃时期驻牧部落的后裔在甘南一带迁徙而来择地而居,经过布局的变迁与发展,形成了现在扎尕那村的村落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桑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的东哇村头七十余亩的平台上,地处海拔3300米高处,背靠高山。拉桑寺始建于藏历第十一饶迥木鸡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由东哇总管才巴之弟格西贡却塔伊提议,土官才巴与卓尼阿茂仁波切等主持筹建,为格鲁派寺院,是达仓郎木格尔迪寺的属寺。拉桑寺1958年被毁,1982年批准开放,现有经堂2座、密殿1座、观音殿1座,僧舍30余院,住寺僧侣40余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筑风格与布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整体风格:寺院建筑为传统藏式风格,飞檐鎏金,色彩鲜艳,红墙金顶与周围的雪山、森林相互映衬,展现出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主要建筑:拉桑寺主要由经堂、观音殿、财宝佛殿、弥勒佛殿等建筑组成,各建筑在布局上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扎尕那,仿佛踏入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藏寨上,袅袅炊烟升起,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漫步在青石小径上,脚下是岁月的痕迹,身旁是错落有致的藏式榻板木屋,每一块木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抬眼望去,四周的山峰高耸入云,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净土。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而那一片片金黄的青稞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宛如大地的金色地毯,散发着丰收的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宗教文化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活佛转世系统:拉桑寺有着完整的活佛转世系统,第一世拉桑寺活佛为东哇慈成木,从第二世普威傲青西绕开始,确立了拉桑寺活佛的转世传承,第六世活佛洛藏图旦丹贝尼玛时,僧人数增至一百四十余人,是寺院的鼎盛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宗教活动:作为当地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日都有僧人诵经、转经等修行活动,也有众多信教群众前来朝拜、祈福,在重要的宗教节日,如藏历新年等,还会举行盛大的法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文化传承:寺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唐卡、壁画等文化瑰宝,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珍品,也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你可以坐在溪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水中倒映的蓝天、白云和山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可以与当地的藏族村民交谈,他们那淳朴的笑容和热情的话语,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扎尕那,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它让你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而美好,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共生。这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一个让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的人间仙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桑寺在藏传佛教文化中虽非全域性的顶级核心寺院,但其凭借独特的历史背景、地域影响力和文化传承,在甘南藏区及周边藏传佛教生态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桑寺是扎尕那及迭部县益哇镇一带藏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承载着当地群众的信仰寄托。作为格鲁派寺院,它延续了藏传佛教“显密并重”的修行传统,每日的诵经、转经,以及藏历新年、娘乃节等节日的法会,成为当地宗教文化的核心载体。周边村落的藏族群众以拉桑寺为精神中心,其宗教活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日常祈福,寺院的影响力深入地域社会肌理,是维系当地信仰认同的重要纽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桑寺作为卓尼达仓郎木格尔迪寺的属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传承体系。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强调戒律严明和系统修行,在藏区影响深远。拉桑寺通过活佛转世系统(如从第一世东哇慈成木到第六世洛藏图旦丹贝尼玛的传承)延续教派法脉,其僧侣培养、经文研习、法会仪轨均遵循格鲁派规范,成为格鲁派在甘南迭部地区传播和实践的重要据点,强化了该教派在藏区东部边缘地带的文化辐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内珍藏的佛教经典、唐卡、壁画等文物,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具体呈现。例如,经堂内的壁画以佛教故事、护法神像为主题,线条细腻、色彩浓郁,融合了藏地绘画的传统技法;唐卡则承载着宗教教义与历史叙事,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这些文化遗存不仅是拉桑寺自身的财富,更成为研究甘南藏区宗教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见证了藏传佛教文化在汉藏交界区域的传播与演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桑寺背靠扎尕那的高山雪峰,红墙金顶与原始森林、青稞梯田构成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这种“寺在景中、景因寺灵”的格局,恰是藏传佛教“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寺院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的智慧,拉桑寺的存在不仅强化了扎尕那作为“藏地秘境”的精神属性,更成为外界感知藏区信仰文化与自然观的重要窗口,其文化象征意义已超越宗教本身,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拉桑寺虽规模不及藏区顶级大寺,但其作为地域信仰中心、教派传承支脉、文化遗产载体和人文生态地标,在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实践、传承与文化认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层核心地位,是藏传佛教文化在汉藏边缘地带鲜活存在的生动见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