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看看】(252)参观《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特展

老童

<p class="ql-block">《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特展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展览,可能很多人都多次看过,我也是。</p><p class="ql-block">那么此次特展有什么特点吸引观众去看呢?</p><p class="ql-block">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特展<b>以“天·人”“象·意”“约·繁”“常·易”四个维度为线索</b>,汇聚瑶族、苗族、壮族、侗族、京族、彝族、革家人、水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相关展品65件/套,<b>以展出服饰的纹饰源流、色彩特征、图像寓意等角度为切入点</b>,让观众透过屡屡丝线,<b>进入一个集形式美、具象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审美意象世界。</b></p><p class="ql-block">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着我用手机随拍的照片,去看看这场特展。</p> <p class="ql-block"><b>特展的第一个维度:“天·人”。</b></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b>服饰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有着自然美的烙印,是各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反映。</b>在远古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生产力低下,人的生存发展紧紧依附于大自然,<b>无论是服饰的原材料还是款式,或是染色的染料,都是人们在对大自然的不断观察和感悟过程中,吸取天地间的自然灵性元素,用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经理性加工,把自然美转化为服饰的实用美</b>, 呈现出粗犷、质朴的外观特点,是人类依存于自然而又在实践中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与结果,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b>“天·人”维度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共生下的服饰起源。</b></p><p class="ql-block">西南少数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自然馈赠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服饰,同时也将自然美学注入工艺肌理,展示出质朴又充满生命力的设计逻辑。</p> <p class="ql-block">早期,少数民族以手搓、编等方式制作粗糙的衣服蔽体,后来,在实践中逐渐发明出骨针和纺轮等纺织工具,而纺车、织机的发明与改进,不仅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增强了棉线的柔软度和均匀度,还能编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增加服饰的美感。纺织技术的一次次进步与飞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强烈体现,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环境感悟世界,在“五行”的影响下,认为"白、青、黑、赤、黄”五色是色之本源,与五行结合成“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色观。</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利用自然界中原生态植物的根、茎、叶、果、皮等,萃取青、 黑、红、黄色素,使白色纤维着色,达到美化衣物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服饰中所运用的色彩,既有五种正色,又通过五色之合生百色, 构建出五彩斑澜的服饰世界。</p><p class="ql-block">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他们对色彩的选择和偏好有所不同, 色彩也成为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功能的表征,有的作为族群的标识,有的作为图腾之色,有的则成为表达吉祥寓意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自然界多彩和谐,千姿百态的美培育了少数民族喜爱多彩的审美心理。</p><p class="ql-block">五种正色之外,少数民族还运用套染等方法,衍生出各种间色,形成花色繁多的服饰特色。</p><p class="ql-block">服饰的色彩斑斓,主要体现在突出主色调、 强烈对比、有序排列、按比例衬托点缀等用色手法, 使服饰更加炫丽多彩,形成浓烈艳丽的色彩风格, 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p> <p class="ql-block"><b>特展的第二个维度:“象·意”。</b></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观物取象"是人类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和生活中各种现象和物象的观察,构建出理想的图象。凝聚着深厚个人情感与民族精神的图象往往超越表象意义,上升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意态。西南少数民族依据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通过对周围世界自然物的长期细致观察,加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有选择地将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物简化为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运用组合叠加、夸张、 抽象变形等艺术手法,借助隐喻、寓言、拟人化等特定的思维方式,创造出特色纹样装饰到服饰上。这些纹样托物寄情,借物寓意,物化了西南少数民族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意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象·意”维度,聚焦于作为审美主要载体之一的纹饰。先民不断观察自然的现象与物象,将生活中的期盼和情感与之交织,凝结成独特的装饰艺术。服饰上的动植物、图腾和抽象符号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先民的文化记忆由“象”到“意”的深层表达。</p> <p class="ql-block"><b>特展的第三个维度:“约·繁”。</b></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简繁有致是中华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或简约或繁复,或松疏或紧密,均独具风采, 各显其美,反映了民族服饰特有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西南少数民族衣着的简繁依时令、场合、身份的不同发生改变,简者造型简约, 色彩比较素净,饰物较少;繁者形制与色彩丰富,喜用配饰装扮身体的各个部位, 有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饰繁复的盛饰习俗。</p><p class="ql-block">简约与繁复既对立又统一,简中有繁,繁中含简,形成互补,显现民族服饰千变万化的熠熠风采。</p> <p class="ql-block">西南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简繁有致。其搭配与色彩既讲究节令时序,也映照穿着者的社会身份,在繁复与简约中形成一种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一特质也标志着美学的意象世界臻于完善,更从美学角度出发为观众带来了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b>特展的第四个维度:“常·易”。</b></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美的本质,在于旺盛的生命力。民族服饰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融入于各民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手手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如今,受现代化服饰材质、技艺的冲击,民族服饰逐渐变得小众,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b>探讨少数民族服饰何去何从,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当下社会生活是策划本展览的初衷与目的。</b></p> <p class="ql-block">特展尾声,一件融合西方时尚理念的创新礼服格外引人注目。这件出自意大利设计师Giancarlo Mossi Borella先生之手的当代时装,以百褶裙和西南少数民族以黑色为贵的审美为灵感,并点缀以民族手工艺细节,完成了一场对民族美学的当代重塑,也在相对独立的展览空间中构成“传统对话当代”的视觉高潮。</p><p class="ql-block">按策展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在展览的最后,我们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功能性,通过改良传统服饰形制、提取传统元素、创新传统工艺等方式,创作出既能引领现代审美潮流又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时尚服饰,希冀重塑少数民族美学,使之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一点,再借用一张主办方发布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看完整个特展,我意识到策展人的用心良苦。策展人是看到了“如今,受现代化服饰材质、技艺的冲击,民族服饰逐渐变得小众,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的现状,想呼吁和启发更多的人,一起来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讨论民族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关联,在弘扬民族美学的守正创新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