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的交响:俄罗斯双城记(上)

沙漠风

<p class="ql-block">  当飞机穿越万米高空,舷窗外的大地如被巨手铺展的画卷,河流如银丝带纵横交错,山川似凝固的浪涛——这便是我初见俄罗斯的模样,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旅程,在历史的回响与自然的壮阔中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b> 莫斯科:红墙下的历史长卷</b></p><p class="ql-block"> 踏上莫斯科的土地,仿佛指尖触碰到了历史的年轮。这座城市的灵魂,一半藏在红墙深宫,一半流于市井街巷。</p><p class="ql-block"> 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不容错过的地标。红场的风永远带着历史的气息,这里犹如莫斯科的心脏,脚下赭红色方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古朴韵味。环视四周,国家历史博物馆串联起从斯拉夫人陶器到苏联勋章的漫长岁月;圣瓦西里大教堂则以九座彩色洋葱顶构成童话般的天际线,洋葱头状穹顶直插云霄,斑斓色彩在日光下跳跃。据说这是伊凡雷帝为纪念战争胜利所建,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感叹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想象力,更有传言称伊凡雷帝为独占这份美丽挖去建筑师的眼睛,让精美建筑永远带着残酷的注脚。列宁墓庄严肃穆,无数人怀着崇敬之心排队瞻仰这位伟大革命导师的遗容,他为俄罗斯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刻变革。无名烈士墓的长明火在风中不熄,象征着反法西斯英雄精神的永续。广场一侧早在沙皇时期开始建立的古姆国立百货商店,米黄色外墙与玻璃拱顶十分吸睛。漫步其中,国际大牌与传统工艺店并肩,中央喷泉旁人们惬意休憩,好几个销售点上人们排着长队抢购俄罗斯著名的冰淇淋。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购物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  毗邻红场的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在雨中更显深沉,越发显示出俄罗斯历史的厚重沉淀。因一场持续整夜的大雨,原本一小时的车程延长至三小时,险些错过预约时间。克里姆林宫,由18座塔楼与红色宫墙环绕,气势恢宏。这里曾是沙皇的宫殿,如今是俄罗斯政治核心,总统府便坐落其中。冒雨走进这座俄罗斯的权力中心,仿佛穿越时空回廊,兵器陈列馆内,寒光闪烁的冷兵器与华丽的皇室用品,无声诉说着往昔沙皇俄国的荣耀与征伐;沙皇钟王与炮王静静伫立,这口重达202吨的青铜巨钟,表面雕刻着沙皇肖像与宗教纹饰,却因1737年的大火裂成碎片,成为永远无法敲响的遗憾,但钟王虽有裂缝却不减其震撼。炮王巨大的炮口彰显着当时的军事力量。从伊凡三世开始,历代沙皇不断扩建修缮,才成就了如今克里姆林宫的宏伟壮丽,漫步其间,钟楼的铜声仿佛穿越了时空,俄罗斯数百年的政治风云、皇室兴衰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不远处的“小黄楼”外,警卫身姿挺拔,楼顶升起的旗帜说明总统正在此处办公。偶遇一群穿雨衣的学生,他们抱怨中国造雨衣质量不佳,看到我身上完好的雨衣时竖起大拇指,合影时的笑容冲淡了战时的阴霾。</p> <p class="ql-block">  莫斯科大学的尖顶刺破云层,作为“七姐妹”之一的主楼庄严肃穆,今年正值建校270周年,主楼外的“270”字样格外醒目。站在校园里,总会想起1957年毛泽东对留学生的讲话:“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今这座由罗蒙诺索夫创办的学府,依然在数学、物理等领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登高至麻雀山观景台,莫斯科河如蓝色绸带蜿蜒穿过城市,卢日尼基体育场的轮廓清晰可见——2018年世界杯决赛的欢呼声仿佛仍在耳畔。从这里俯瞰,金顶教堂与杂乱电线交错,正如《浮士德》所言“美与丑并存”,却构成了莫斯科最真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查理金诺皇家庄园藏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雄心。红白相间的哥特式建筑群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作为纪念俄土战争胜利的象征,庄园大到两天都难以尽览。7月的周末,庄园里满是休闲的人们,孩子们在草坪奔跑,老人们在长椅上闲谈,闲适的笑容让人忘记这个国家正处在战时状态。</p> <p class="ql-block">  7月20日上午来到莫斯科市区东北71公里的谢尔盖耶夫镇(又名扎戈尔斯克),该镇为莫斯科卫星城市。风景如画,建筑独特,是罗斯“金环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最古老大修道院之一的谢尔盖三圣大修道院(又称特罗伊察修道院)就坐落在该镇。</p><p class="ql-block"> 1337年,由僧侣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在当地偏僻森林中建立三圣小教堂和小道房为修道院前身。早期规定,凡愿在此出家者需自造小道房并自辟膳食用地,由此逐渐发展为俄罗斯最富有的大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星期天,正赶上有大批信徒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排队等待进入教堂祷告。</span>遗憾的是祷告的教堂内不允许拍照,无法记录并进行展示,只在普京来过的教堂内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最古老的步行街之一,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街上保留了许多古老建筑,如今也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许多商铺中陈列的商品大都是中国义乌的产品,当前街上冷冷清清,见不到多少游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俄罗斯外交部大楼矗立在这条街的起点附近,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莫斯科的地下藏着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地铁基辅站于1954年建成,当时正值苏联快速发展时期,该站的设计旨在体现苏联的成就与理想,以及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为纪念俄乌两个斯拉夫民族合并300周年而修建。</p><p class="ql-block"> ​站内主要以马赛克壁画的形式反应了乌克兰风光与历史。壁画展现了乌克兰第聂伯河畔、黑海等自然景观,还有哥萨克骑兵等历史元素,生动呈现出乌克兰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底蕴。 </p><p class="ql-block">​ 有许多反映苏联时期乌克兰人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画面,如农业工人劳作、科学家研究、军事人员训练等,体现了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建设成就。 </p><p class="ql-block">​ 大量壁画强调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等苏联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如不同民族的人们携手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景,彰显了苏联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团结一心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壁画运用了丰富而鲜明的色彩,如明亮的红色、蓝色、绿色等,使壁画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吸引乘客的目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由P. 索科洛夫、A. 杰尼卡等著名苏联艺术家创作,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将马赛克拼接成精美的图案和画面,细节之处尽显功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绘细腻逼真。其风格独特,整体上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既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又融入了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同时还融合了乌克兰民族风格明显的穗、花蕾、叶子、花环等象征构成的框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地铁革命十月站是莫斯科地铁的一座重要车站,1950年1月1日启用。</p><p class="ql-block"> 1950年至1961年期间曾名为“卡卢日斯卡亚站”(Kaluzhskaya),后改名为“革命十月站”,以纪念十月革命。</p><p class="ql-block"> 由建筑师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设计,以 19 世纪新古典主义凯旋帝国风格为基础,采用标准的塔柱三拱顶设计,将1812年战胜拿破仑与1945年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主题相融合。</p><p class="ql-block"> 站内有26个以苏联青年为主题的白色大理石浅浮雕,还有描绘苏联军队士兵的浮雕,展示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灯饰为火炬造型,寓意“照亮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还有圆形吊灯,仿若倒立的小蘑菇。</p><p class="ql-block"> 人物雕塑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为主题,涵盖了工人、农民、士兵、学生、运动员等各种人物形象,如拿着风镐裸着上身的工人、种田的农民、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站岗执勤的哨兵等。</p><p class="ql-block"> 雕塑多为青铜材质,姿态多为半蹲或蓄势待发状,表情严肃凝重,生动地还原了革命时期的战斗氛围,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和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胜利广场上,凯旋门的六匹飞马雕塑驮着胜利女神,圣乔治胜利教堂的金顶与纪念碑交相辉映。1995年建成的这座广场,每年5月9日都会迎来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人群,卫国战争博物馆里的5万件展品,无声诉说着和平的珍贵。而中央军事博物馆中,1945年的胜利旗帜、U - 2间谍机残骸与“飞毛腿”导弹,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  莫斯科的街头。共享单车都是小滑板,送外卖的不是走路就是骑自行车(没见到骑摩托车或电动车送外卖的),所有的室内都不允许抽烟,所以室外到处都是抽烟的人。莫斯科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施工,据说是因为每年都要把路挖开检修燃气管道电线等设施。(该篇文字根据旅途记录撰写,经豆包润色后再次删改而成。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