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书法因汉字的独特结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而自成一种艺术形态。<br> 赵孟頫行书《孝经》小编找到了这幅带释文的版本,话不多说,直接奉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书法摄影美篇日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08.10日 星期日 天气: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乙巳蛇年闰六月十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拍摄整编:快乐人生 KLRS</div> 唐明皇御制孝经序原文:<br><br>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巳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br><br>注解译文:<br><br>唐玄宗说:我听说上古时期,社会风气质朴简单,虽然内心对孝的意识已经萌芽,但表达尊敬的礼仪还很简略。到了仁义观念普及之后,对父母的赞誉也日益显著。圣人知道孝可以教育人民,因此通过严格的要求来教导尊敬,通过亲情来教导爱心。这样,以孝顺之心转移为忠诚之道就变得明显了,立身处世、扬名后世的意义也更加彰显。孔子说:我的志向在《春秋》,行动在《孝经》。这说明孝是德行的根本。《孝经》中说:从前明王以孝治理天下时,不敢忽视小国的臣子,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呢?我常常反复思考这句话,仰慕先哲的德行。虽然我无法直接对百姓施加德教,但希望能在四海之内广施仁爱。唉!孔子去世后,精微的言论断绝了,异端邪说兴起,使大义受到歪曲。秦朝时,《孝经》几乎被毁灭殆尽;汉代时,《孝经》的传承者只得到了残存的部分。因此,《鲁史春秋》衍生出五种不同的传本,《国风》、《雅》、《颂》也被分为四诗。距离圣人时代越远,其学说的源流就越发不同。近来观察《孝经》的旧注解,发现错误很多。这些注解互相抄袭,几乎有百家之多。虽然有些注解专门研究某一领域,但真正精通的却很少。想要登堂入室的人必须自己打开门窗,想要追赶前人的人必须另辟蹊径。因此,真正的道理被小成就所掩盖,言论中也掺杂了虚假的成分。注解应该以通晓经文为宗旨,以准确无误为原则。最准确的解释只有一个,精深的义理没有两样。所以不能不剪除那些繁杂的错误解释,而要摘取其核心要义。韦昭、王肃是先儒中的领袖人物,虞翻、刘邵也是重要的学者。现在我特意比较了六家注解的异同,汇集了五经的要旨。通过简化文字使内容更加流畅,使义理更加明显;通过分注和错经使内容更有条理。将这些写在玉版上,希望能对将来有所补益。孔子讲授《孝经》,目的是为了垂训后世。虽然五种孝的用途不同,但百行的源头是相同的。因此,在一章之中有数句,在一句之内有多种含义。如果全部记载则文字繁多,如果省略则意义有所缺失。现在将这些内容保存在注疏中,以便更广泛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