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四部剧:非遗+双创的地域文化实践

任积泉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8日,甘州区彩虹丝路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台剧《凿空》,在甘州府城湖心舞台首演,这是该公司继《八之戒》《甘州乐舞》《甘州古乐》后的第四部剧作。该剧演出时长约40分钟,以张骞首使西域的壮举为主线,分“持节·汉廷遗梦”“孤征·瀚海流沙”等四幕,还原了张骞被俘、逃亡西域、归汉等关键情节,同时依托甘州府城湖心舞台实景,运用全息投影、动态布景、灯光、舞美、妆造、特效等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比如“孤征·瀚海流沙”一幕中观众仿佛随张骞踏过戈壁,“归汉·大汉国威”场景里动态布景中的驼队商旅直观展现丝路繁荣。创作上,该剧严格考据历史细节并融入现代舞台技术,旨在通过“文化+旅游”模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承,深刻诠释张骞持节不渝、忠信爱国的“凿空”精神。而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首次建立中原王朝与中亚、西亚的直接联系,推动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还促成“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战略格局,让张掖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与璀璨明珠,张掖甘州也因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西行关键节点,拥有这段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这也成为《凿空》选择以张骞为核心的重要原因。《凿空》在汲取以往三部剧作经验的基础上,展现出清晰的文化自信,其采用现代手段呈现历史的创新,并非消解传统,而是让历史“复活”,让观众真切触摸到张骞故事中的文化力量。从早期三部剧的“文化自觉”积累,到《凿空》以张骞故事为核心载体展现“文化自信”,甘州的文化探索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自信从不是凭空而来,需先以“自觉”摸清自身文化根脉,再以“守正”护好根脉,最终用“创新”让根脉接上时代地气,当张骞的故事能在甘州土地上被扎实呈现、被大众感知、被生活接纳时,“我们的文化值得被看见”的笃定,便是最鲜活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之戒》(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舞台剧《八之戒》是张掖本土精品剧目,由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编,甘州区非遗中心始创,后经丝路彩虹演艺公司打磨升级,编导为郑雅榕。该剧以张掖大佛寺卧佛殿东壁罕见的《西游记》壁画为引子——壁画中猪八戒呈现敢于担当、习老忍苦的正面形象,与传统文学形象迥异,揉和壁画、古戏楼、贺盛唢呐班保存的唐代乐曲[甘州歌]等多种张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而成,属轻型舞台剧,兼具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价值。剧目以师徒四人“成佛”为序幕,由“梦回”“感愿”“持戒”三部分构成,讲述猪八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后,为兑现对高翠兰的承诺重返高老庄的故事。剧中展现了八戒“亦神”(悟道成佛)、“亦妖”(难控欲望)、“亦兽”(憨厚本性)、“亦人”(重情重义)的多重特性,通过他面对世事变化与世人目光的内心矛盾,最终在“佛性”与“人性”驱使下放下尘缘,实现“刻持八戒、净心成佛”的蜕变。该剧为山西会馆景区量身打造实景演出,2015年6月曾在山西会馆古戏台演出四月并获好评,后于2022年在甘州府城上演升级版,演出设计府城游行、抛绣球等互动环节,与环境及观众深度融合。其核心旨在以本土西游文化诠释新故事,助力“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观众了解张掖古文明与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甘州乐舞》(片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剧《甘州乐舞》是张掖市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原创地方精品剧目,旨在挖掘古甘州乐舞文化遗产,再现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的辉煌场景。该剧以历史为依据,选取张掖最具代表性的乐舞作品进行重现,于2016年7月借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首演,后与张掖幸福旅游集团合作实现旅游旺季常态化演出,还曾亮相“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全球传统文化春节晚会等重要场合。剧目结构分为《序》《甘》《州》《乐》《舞》五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段落,演出时长约40至60分钟,核心是将“诗、乐、舞”深度糅合,再现古甘州作为文化交汇地的繁荣景象——既有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热闹场景,也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文明印记。其艺术特色鲜明,一方面重现了多部经典乐舞:音乐上演绎甘州小调等传统曲目,舞蹈上还原《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胡腾舞》等经典舞种,其中《胡腾舞》以雄健迅急的腿脚功夫见长,《胡旋舞》则以急速旋转为特色,皆是丝路文化融合的结晶;另一方面融入现代创新表达,借助LED屏、3D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搭配参考历史资料设计的服装与道具,实现传统韵味与视觉特效的结合,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作为张掖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该剧不仅填补了当地旅游演艺市场空白,更成为展示张掖文化形象的名片。目前已在甘州区县府街三馆演会中心定期演出,通过常态化展演让观众感受古乐舞魅力,助力“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理念。</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一一[甘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剧《穿越千年的回响一一甘州古乐》是张掖文化工作者挖掘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由甘州古乐团团长张晓琴主创,2018年8月8日在甘州演会中心完成首场演出。该剧目共设五幕,包含《序》《丝路梵音》《盛唐雅乐》《宋词遗韵》《古韵今声》,以甘州古乐代表性曲目为核心,采用合奏、重奏、独奏等音乐呈现形式,同时融入旁白、咏诵、对话、演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深邃意境。其音乐特色鲜明,运用编钟等多种古代乐器,对《甘州歌》《八声甘州》《婆罗门曲》《柘枝》等现存甘州古乐进行演绎,既还原了古乐的历史背景与演绎盛况,展现出古雅乐的典雅悠扬与气韵恢宏,又融入民间音乐的原始张力。而作为该剧核心的甘州古乐,又称《甘州》大曲,起源于今甘肃张掖(古甘州),唐代曾进入宫廷,安史之乱后随宫廷乐师流亡融入民间并留存,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2024年12月入选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音乐构成涵盖词乐、礼乐、器乐等多类,现留存593支曲目(含46支以“甘州”命名曲子及其变体,除去无留存乐谱音响的30支),传承方面有贺家城村贺盛唢呐班(400余年历史,能演近40首曲目)、民俗学家任积泉、徐万福(编著《甘州古乐》收录189首谱曲)及甘州区天籁古筝艺术培训中心等积极参与。</p> <p class="ql-block">  地域特色文化是国家特色文化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地域特色文化支撑就不可能有国家或民族的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及精髓往往隐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其精髓通过某种具体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供大众消费的产品,必须进行系统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实践,才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或价值取向。甘州区近十年推出的《八之戒》《甘州乐舞》《甘州古乐》《凿空——张骞出使西域》四部剧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们并非孤立的文艺创作集合,而是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核心纽带——其中河西宝卷、甘州小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甘州古乐为省级非遗项目,四部剧目创作时均有意将河西宝卷曲牌曲调、甘州小调、甘州古乐曲目融入其中——以“守正创新”为实践轴心、“文化认知升级”为内在逻辑的系统性文化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