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游(十六)阿维尼翁

蕙质兰心

<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法国东南部城市阿维尼翁。</p><p class="ql-block">车子停在城外,下车后第一眼看见的是城墙。阿威尼翁的城墙建于14世纪,高约8米,厚约2米,至今仍是完整的一圈,总长近5000米,由大块方石砌成,坚固而厚重。设有39座塔楼和7座主城门,城垛、城塔和城门都完好无缺。</p><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下仰头看,厚重感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优雅——既有抵御风雨的刚毅,又有历经千年依然完整的从容。原来坚固和美丽真的能这样完美地融合!</p> <p class="ql-block">在阿维尼翁古城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教皇宫,它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俯视着它的辖区。正是因为教皇宫的存在,让阿维尼翁成为与梵蒂冈齐名的另一座教都。</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教皇宫是1309年教皇与宫廷因纳税问题掰手腕处于劣势后离开罗马、驻进当时教皇国与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后建造的兼具军事要塞功能的教皇宫建筑群,已有700年的历史,先后有7位教宗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教皇宫外观雄伟庄严,带8座塔楼。内部功能丰富,包括厨房、宴会厅、晋见室、红衣主教室、管家室、前塔、教廷金库和大礼拜堂等。大殿小厅相连,廊道迂回曲折,参观者感觉似一座迷宫。</p> <p class="ql-block">和王宫相比,教皇宫不仅朴实无华,而且具有防御功能。有人称:教皇宫是法国最丑建筑,像监狱,像军营,就是不像教皇宫。</p> <p class="ql-block">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教皇宫的内部摆设几乎被洗劫一空,因而显得空空荡荡。</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所画的《圣母与圣婴图》极富盛名。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反中世纪画家们圣母一板正经的严肃表情、小耶稣则一贯庄重如小皇帝、母子之间并无特别关联性的陈规,在构图上大胆地突破,</span>使画中的圣母和圣婴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母子互动。</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近距离看教皇宫的双塔尖,怎么上面布满了“刺”?像海参?不,更像狼牙棒!</p> <p class="ql-block">在教皇宫旁边,是阿维尼翁主教座堂。该教堂始建于12世纪,建筑风格融合罗曼式与哥特式元素,塔楼顶部竖立着标志性的圣母镀金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从教皇宫出来,恰逢举行宗教仪式,绵延100多米的队伍,跟随神职人员唱着圣歌缓慢穿过教皇宮广场。</p> <p class="ql-block">站定后,人们顶着炎炎烈日,在硌人的鹅卵石上齐齐跪下,连部分游客和执勤的警卫也垂首加入这场静默的祈祷。宗教的力量竟如此深沉而磅礴。这一刻,身份、职业、尘世的喧嚣都消融了,唯有信仰如同一道无形的光,将所有人裹进同一片肃穆与安宁里。</p> <p class="ql-block">圣贝内尼泽桥横跨于罗讷河上,紧贴教皇宫,以前曾是是从里昂前往海滨的唯一通道。该桥原长900米,有22个拱孔;有900年的历史,却多次被洪水冲塌,又多次重建,终于在最后一次被冲断后没有再修起,所以现在是个断桥,仅余4个拱孔。</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桥上保留有一个小教堂,据说是为了纪念建桥的发起人“牧羊人贝内泽”而建,。中世纪时,每次教皇经过此桥时,都会依照惯例,在教堂前做祈祷,并施舍一块金币。</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断桥不拆掉,一直保留着呢?导游解释说,这和一首法国几乎人人会唱的传统儿歌《在阿维尼翁桥上》有关,歌里描绘了人们在桥上围圈跳舞唱歌的欢乐场景‌。歌词中唱道:“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跳舞,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围成圆圈跳舞,我们跳得多欢畅……”。正是为了保存那份刻在记忆里的念想,断桥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在大桥上跳舞?还围成圈?难道不会因此损坏桥体吗?我严重怀疑大桥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桥上跳舞有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断桥因其坎坷的历史与独特的残缺美而变得更加的有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