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古堰画乡

大无为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初入夏后的一天,我们来到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的古堰画乡景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美景如画,是我们每年都要来一二次的,随着不同季节,景观亦变化着,亦是大不相同,每次所观景观都有新鲜感,每次都乐此不疲,总是被古堰画乡的美丽景致所吸引。</p><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景区,其实是位于瓯江南的大港头古镇巴比油画基地与瓯江北岸堰头村的千年古堰~通济堰景区两部分组成的,总面积达15·53K㎡。</p> <p class="ql-block">6月初,我们刚从武汉老家来丽水,一路过江西去福建,美景随心游,后视镜里是我们走过的路和诗,车的前方即是我们未来之美景地…</p><p class="ql-block">回到丽水,就想去古堰画乡,因为那里的确有很美的景致,有半年多未到访。这不,我们今天就抓紧时间去一趟古堰画乡…再游一次熟悉不过的古堰画乡,欣赏一下古堰画乡的别致美景,满是自已心中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丽水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处州,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九区县,总面积1·73万平方米,250·66万人,有汉、畲、回、滿等35个民族。</p><p class="ql-block">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东与温州接壤,西南与福建毗邻,西北与衡州相接,北部与金华交界。</p><p class="ql-block">全市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3573座,其中龙泉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m,为江浙最高峰,庆元百山祖为第二高峰,均是瓯江的发源地之一,最低的青田县温溪镇海拔仅7m。凤阳山百山祖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p><p class="ql-block">丽水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浙江绿谷”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瓯江,自海拔最高的1929m龙泉凤阳山和庆元县百山祖起始,到海拔仅7m的青田县温溪后,直入温州瓯海入东海,一路美景如画。但从云和的石塘至丽水的桃山南明湖,这一段江景,可以说是八百里瓯江最美的一段,而古堰画乡又是这一段美中之美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港头古村,位于瓯江之畔,瓯江和松阴溪的汇合之处,自古是水上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大港头村,形成于唐宋时期,勤劳而聪慧的乡民们,就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傍水筑屋,猎渔而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商埠重村。村落在朴典雅,以古建筑为典型,保留着多为浙南山区黄泥墙木结构青瓦房,环境清幽,层峦叠翠,实为修身养性之所。</p><p class="ql-block">大港头村是古堰画乡景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村有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70亩,林地面积1686亩,5个村民小组,214户、507人。</p><p class="ql-block">大港头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村的美丽风貌。</p><p class="ql-block">大港头村现仍保留着清民时期建筑风格的“画乡一条街”。</p><p class="ql-block">(盗图)</p> <p class="ql-block">大港头古村,是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瓯江畔南岸,地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处,自古为水上交通枢纽,唐宋时期已形成商埠重镇。村域面积1·7k㎡,有村民507人。</p><p class="ql-block">村落保留明清时期泥墙木结构青瓦房,古码头、古街及古樟群,为国家级4A景区“古堰画乡”核心区块,以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和蓬勃发展的巴比松油画产业闻名。景区内写生基地、画廊、民宿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油画产业年产值达亿元。</p><p class="ql-block">大港头村现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浙江4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景区是大港头的核心景点,位于瓯江南岸的画乡,以古镇为依托,以瓯江自然风光为核心风貌,“丽水巴比松”油画派为核心资源,通过艺术中心,写生基地等文化设施,构建成了集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画乡小镇。</p><p class="ql-block">这里以瓯江风光、古村落和艺术氛围著称,是中国著名的的美术写生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p><p class="ql-block">画乡老街,位于大港头镇的滨江古街,以文艺气息浓厚著称。街道两侧分布着画廊、手工艺品店和特色小吃店…</p><p class="ql-block">景区内青石板路、古樟树群与江景相映成趣,充满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游客在此可感受到慢生活的乐趣,同时欣赏到瓯江帆影的绝美风光,这里是游客、户外运动驴友们休闲的好去处,是摄影爱好者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建筑与瓯江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丽水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森林、水能、光能、风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总量居浙江省首位。林地面积140多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811万立方米,立竹量1·88亿株,素有“浙南林海”之称。</p><p class="ql-block">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5倍,水电资源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待开发水能基地。</p><p class="ql-block">有可供开采利用的矿床、点500多处,金、银、钼、稀土、珍珠岩、沸石、叶腊石、瓷土和凝灰岩的储量为全省首位。</p><p class="ql-block">传统工艺品驰名中外的青田石雕、龙泉宝剑和青瓷、云和木别玩具、遂昌黑陶和竹炭系列产品…</p><p class="ql-block">农副产品有景宁的惠明茶,处州西瓜和椪柑,云和雪梨和加州李,青田杨梅等。庆元龙泉景宁缙云等市县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县”。莲都被列为“全国水果百强县(区)”,庆元景宁被评为“中国香菇之乡”,龙家被评为“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青田被评为“中国石雕之乡”,云和被评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遂昌被评为“中国竹炭之乡”,景宁被评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p> <p class="ql-block">丽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古今知名人士众多,宋代有著名诗人叶绍翁,明代有开国力臣刘基。</p><p class="ql-block">李白、李邕、杨忆、葛洪、谢灵运、沈括、朱熹、陆游等曾在丽水吟咏留题…</p><p class="ql-block">丽水是“中国摄影之乡”、巴比松油画文化和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形成绿谷文化,日益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丽水境内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有数百处之多。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融科考、观光旅游、疗养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缙云仙都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宋代中国五大名窑之一的龙家大窑青瓷窑址、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通济堰(即古堰)等5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区还有南明、东西岩、青田石门洞等,丽水是革命老区,九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瓯江中的乌蓬小船和村民用来捕捉溪鱼的大木桶。</p> <p class="ql-block">丽水巴比松油画派,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油画流派。建有33处写生创作基地,年均接待艺术创作者12万人次,通过“艺术+旅游+生态”模式,形成“一艺兴三业”的产业格局;</p><p class="ql-block">培育310余名文创创客,与108家画家企业及3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教学实训基地;</p><p class="ql-block">开发“畲族风情游”“巴比油画写生季”等主题产品等,带动了周边民宿入住率达73%,年特色产业总产出达17亿元。</p><p class="ql-block">该区域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更是通过艺术创作推动乡村振兴,2025年接待游客已超17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大港头古村风光旖旎,秀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瓯江帆影,这是一幅经典的画面,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瓯江自然景观,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村古建,卵石为墙,防洪防灾;木结构民居,古朴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古亭及百年樟树下。</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瓯江美好画。</p> <p class="ql-block">傍晚日落时分…</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古堰画乡”美景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油画框,成为游人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7月,我们带小外孙女小布游玩古堰画乡时拍摄的游照。</p> <p class="ql-block">大港头古村一寓</p> <p class="ql-block">2024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竣工,含悬浮式艺术展厅、千人集会广场等,成为长三角重要艺术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大港头古村之下的瓯江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瓯江之中的江帆,美到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古堰~通济堰景区,一入景区大门即见“堰头”二字,即是堰头村,还有一个小石古石桥通往“文昌阁”。</p><p class="ql-block">这里涵盖大港头镇与碧湖镇交界区域,总面积15·53k㎡。</p><p class="ql-block">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距今已有1525年历史。通济堰工程以拱形拦水坝为核心,配套进水闸、主渠道、72条支渠、321条毛渠及湖塘,形成总长22·5km的灌溉网络。其设计结合地形实现自流灌溉,上游集雨水面积达2150k㎡,每日可拦截20多万立方米的水,覆盖碧湖平原中部、南部约6万亩农田。</p><p class="ql-block">通济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拦水坝。</p> <p class="ql-block">“堰头”村石碑及文昌阁、石函古桥…</p><p class="ql-block">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之堰首水口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村庄背山面水,村后山峦起伏,村前溪水流淌,与有1525年历史的通济堰相维系,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格局和自然风貌。</p><p class="ql-block">作为4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块,这里流水淙淙,古樟掩映,风景如画,吸引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和游客到这里写生、采风、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堰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至今仍保留着20余幢形态完整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雕梁画栋,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秀美如画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环境在此交相辉映,2016年,堰头村入是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及石函古桥。</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条石砌筑成的小古桥上,桥下称为石函引水工程,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体验着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韵味…</p><p class="ql-block">通济堰石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为解决山溪水发,砂石淤泥塞渠道的问题,使渠水畅流,上下各不干扰而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王禔,北宋政和初年(1111年)任丽水知县,与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导引泉坑水入溪,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泥砂的难题,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文昌阁门前,遇到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队,他们看到这古朴的文昌阁、小石桥、青石板路和所及众多的千年古樟树群,己经感受到了古堰画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古堰的主渠道及渠边的千年古樟,都是吸引游客眼球的古懂…</p> <p class="ql-block">古樟树群</p><p class="ql-block">堰头古樟树群,是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千年古樟树群,现存10棵,均为一级保护古树,其中最长的树龄已有1500多年,最大胸径达2·64m。</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樟树群</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堰头村景观里</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詹司马 南司马塑像</p><p class="ql-block">詹司马作为朝廷命官,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奉命在松阴溪与瓯江交汇处筑堰,以灌溉碧湖平原,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南司马为其副手,共同治理堰务。</p><p class="ql-block">由于溪水湍急,初期筑坝失败,后改用木筱拱坝形式,完成工程。</p><p class="ql-block">上游集雨面积约3150K㎡,每日引水量约20万立方米,覆盖碧湖平原中部和南部4万多亩良田。</p><p class="ql-block">该技术比欧洲同类工程早了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绍兴八年(1138年)丽水知县赵学老,赐名“通济”。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开禧元年(1205年)龙泉人,参知政事何澹“为图久远,不弗修筑”,将木筱改为石坝。</p><p class="ql-block">百姓建龙庙祀二司马。詹司马卒后,墓葬丽水县西南三十里。</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拱坝分流情景。</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主坝下的溪水与通济堰闸分出的主干渠水流景观。</p> <p class="ql-block">何澹(1146~1219),字自然,浙江龙泉南上河村(今兰巨乡)人,著名诗人、政治家。南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宰相位),主导修浚通济堰,编纂《龙泉县志》,并因记载香菇栽培技术,被誉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p><p class="ql-block">何澹其政治生涯依附权臣韩侂胄,主导“庆元党禁”,排除异已,被《宋史》批评为“阿附权奸”,晚年辞官回乡致力于地方建设。</p><p class="ql-block">开禧二年(1205年)奏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通济堰,改木筱堰为石堰,并在石缝中浇灌铁水以固之,开凿保定洪塘,蓄水灌溉2000余亩,使古堰渠灌溉农田增至六万亩。</p><p class="ql-block">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病卒,享年74岁。墓葬丽水西乡(碧湖)凤凰山之东。</p><p class="ql-block">《丽水志稿》亦云:“梁詹南二司马创始于前,宋参政何澹垂久于后”。著有《小山集》,收于《永乐大典》及《全宋词》,主持修撰《龙泉县志》,为应星楼书碑,建万象楼,山因以名万象山。</p><p class="ql-block">《鹧鸪天》(绕花台) 何澹</p><p class="ql-block">庾岭移来傍桂业,</p><p class="ql-block">绕花安敢望凌风。</p><p class="ql-block">癯儒合作孤芳伴,</p><p class="ql-block">四面相看一笑同。</p><p class="ql-block">冰照座,玉横空。雪花零落暗香中。</p><p class="ql-block">有人醉倚阑干畔,付与江南老画工。</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4年7月一场瀑雨后,松阴溪洪水涛涛,浊黄的溪水滚滚而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于2009年11月8日下午前来通济堰游览时所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那时通济堰坝闸上,还是原始的,还没有修阁亭。</p><p class="ql-block">但后来成为4A景区后,在坝闸上加建了亭阁,观赏性是好多了,但与古时的差别又太大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2025年7月1日)所拍摄的松阴溪通济堰溪水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堰坝和堰闸口处,现在堰闸口处加盖了亭阁,显得更漂亮,景观更美丽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还要增提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范成大。</p><p class="ql-block">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中国古代著名诗词作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p><p class="ql-block">范成大在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任处州知府,重修通济堰,首立堰规二十条,勒石石碑,至今沿用。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沿用时间之长为历史上所罕见,是世界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碑文撰写、书写都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刘廷玑。</p><p class="ql-block">刘廷玑(1654~1716年),曾任内图中书,浙江处州知府、浙江观察副使,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三十九年(1700年),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慨然捐出俸银五十两,石坝竣工之时“乡之人目鼓舞欢呼,声震谷川”。</p><p class="ql-block">通济堰,现存历代碑刻18通,集中于大坝北岸的司马庙内,包括南宋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等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整个通济堰水系图,绘制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通济堰由干渠、支渠、毛渠组成,利用地势落差溪水自由灌溉碧湖平原6万亩良田。</p><p class="ql-block">通济堰干渠长22·5km,支渠48条,毛渠321条,建有72座水闸,形成了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体系,就像竹子的枝Y一样,迂回长达23km,用以分水调节,形成以灌溉为主,兼顾储泄的水利灌溉工程。</p><p class="ql-block">古人巧妙地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以最简单的材料,打造了如此坚固的水利工程,历经千戴,堪称奇迹,我们不得不为古代先民们的智慧点赞、高唱赞歌了!</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落差不大,但它都江堰一样,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有1525年历史,比西方最早的拱形坝早了上千年,而且至今仍然浇灌着六万多亩良田,它不仅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还能通航排沙,与它相伴的还有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古人没有现代代的机械工程设备,也无钢筋水泥,是如何打造这座水利工程奇迹的呢?!</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在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时,朝廷派了詹、南两司马主持修造了这个拱形的拦水坝,为了让大坝的地基稳固,他们在河底要放了上千棵的松木,松木浸泡在水中,能够起到千年不腐的作用,大坝呈弧形的拱形结构,这种拱形的设计,也和今天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拱形大坝设计一样是相似的。</p><p class="ql-block">之后,将大坝木筱改石块,古人在河边筑起了36座炼铁炉,把炼成的铁水浇注到石头的缝隙之中,这也是大坝千年永固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更为特别的是,为了防止大坝的淤泥沙石阻塞,先民们还设计了科学的排沙功能,在大坝北端设计了两个2m宽的排沙门,上游的沙石在发洪水时,就会顺着排沙门的急流冲到大坝之下。这与今天的三峡大坝、小浪底工程排沙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得不令人佩服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在这条溪中,古人还要通船,在河北端,设计了一个5m宽的过船闸,方便船只通行,还能起到排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拦截的江水是通过这条排水渠流到碧湖平原的良田的。古人为了保护水渠,在水渠两边上种植了许多香樟树,至今还有十几棵古香樟树,它们都有上千年的树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在水渠附近还有一个名为泉坑的山坑,平时里面没有什么水,但遇到山洪爆发时,就会有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刚好横穿这条水渠,就会堵死水渠。古人便在这里打造了一座水上立交桥,让泉坑的泥沙通过立交桥的上方排到瓯江里去,而通济堰引来的渠水就通过立交桥的下方渠道穿过去,它俩互不干扰。</p><p class="ql-block">古人的聪明智慧,着实令人敬佩了。</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景区水流图</p><p class="ql-block">(盗图)</p> <p class="ql-block">在通济堰坝的北岸边,建有龙庙,这是纪念詹司马、南司马的司马庙,内存历代碑刻18通,包括南宋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等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在龙庙之下的一空旷地方,建有一亭,亭内有时任丽水知县王禔的坐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堰头村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堰头村时,太阳高照。当我们参览完通济堰坝区后,沿着堰头村古民居漫步在引水渠边时,天气突然大变,顿时下起了倾盆大雨,给我们游客措不及防,我们立马跑进了一家古民居内。</p><p class="ql-block">这家民居是经营酒肆和餐饮店的,经了解,店主说,今年的经营不怎么好,可能与社会整个经济环境有关吧。</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衣服被打湿了,在这里躲避大雨近半个小时呢。</p> <p class="ql-block">天雨一停,我们马上出店返程。</p> <p class="ql-block">引水渠两岸边的千年古香樟树群,仍傲立水渠两岸上。</p> <p class="ql-block">堰头村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这白粉墙上,写满了介绍通济堰的文字。我们没有时间细看,先拍照,后观看,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依托“世遗古堰,瓯江风情,艺术画乡”优质资源,一廊(瓯江风情山水画廊)三区(画乡风采艺术养心、古堰遗韵文化养生、八仙秘境生态养颜),由堰入画,由画入艺,由艺入美的主线,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艺术研学、文化体验、生态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p><p class="ql-block">丽水生态环境优质,是中国气候养生之乡,中国首个天然氧吧城市,属一类旅游度假桌候适宜区,这里三溪汇流,三山环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这里植被覆盖率75%、空气清新质量优良率95%…</p><p class="ql-block">围绕“美术、美颜、美体、美智、美居、美食”六美业态,以“宋韵+油画艺术”为特色,国内特色品牌隐居画乡等高品质的民宿集群,国内首个六边形艺术中心、数字复刻中心等艺术场馆'通济堰文化展示中心,山海星球体感动物园、童画亲子乐园、十九都PARK、国际名品街区等度假产品。</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位于八百里瓯江最瑰丽内河段,拥有宜游宜养的美丽风景,多姿多彩的的风俗,冮南民居的风貌,是瓯江山水诗路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是古代五大水利灌溉之瑰宝,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首创的拱坝水利灌溉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型大坝,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和世界最早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通济堰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起,古堰画乡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画家来此写生、采风,古堰画乡成为了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源地,造就了艺术画乡。</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又一次游览了堰画乡景区,中途虽遇大雨,淋湿了我们的衣裳,却给我们带来了凉爽,我们满意而归。</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期待下一次再来令人神往的古堰画乡!</p><p class="ql-block">画乡堰头,诗意桃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