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文历史自然#山西古建文化游。</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云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喜欢一个人,因为读过一本书,便开启了山西古建文化游。</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寺名“永祚”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是“永远流传,万世不竭”的意思。因永祚寺内建有两座巍峨对峙的古塔,被世人俗称为“双塔寺”。</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坐南向北,反转中国干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由塔院和寺院两部分组成。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院落为牡丹园,拥有6000余株牡丹,其中的“紫霞仙”于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延续至今,是中国现存罕有的明代牡丹。同时永祚寺还引进和培植了数千株牡丹近百个品种,九色齐全。</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双塔又称宣文双塔,是太原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其影响之大使得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补辅太原“文运”不足,在塔院东南方建造了一座塔,取名为“文峰塔”。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是弥补地形缺陷的风水塔。</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高54.76米,没有塔基座,造型直上直下,呈直线型,塔身轮廓没有明显收分,塔刹为石制“葫芦顶”,塔身自建造以来就向西北微微倾斜。</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一说万历三十九年),晋穆王朱敏淳邀请护国禅师、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法师,经过策划,在塔院西北方建造了“宣文塔”,又名“舍利塔”。舍利塔则是供奉舍利子、藏佛经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 宣文塔高54.78米,有塔座,塔身有明显的收分,塔刹为铜铁制“宝瓶式顶”,塔的第一层斗拱与斗拱之间嵌刻有“阿弥陀佛”,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塔内藏有佛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 塔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上承辉煌的琉璃飞檐,檐上装有细致精巧的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又嵌有一圈佛像浮雕。</p> <p class="ql-block"> 双塔是中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文峰塔和宣文塔位于永祚寺的最高之处,相距40多米,为典型的楼阁式全砖石空心结构,塔平面呈八角形,是十三层砖塔。</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妙峰禅师在此修建了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无梁殿,不用寸木只钉,无梁无柱,采用砖砌拱券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砖砌体的抗压强、抗拉弱的特点,又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砖拟木制,达到美观耐久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部由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寺内建筑不用一钉一木,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性建筑。它们是明代典型无梁式的砖结构建筑,为明代无梁殿阁中的典范,为研究明代无梁殿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外观全为砖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为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而使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使整个大殿“雄宏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p> <p class="ql-block"> 琉璃瓦当和滴水上雕有龙形纹样,山花处有砖制博风板,板正中交接处有砖雕悬鱼,垂于正脊。</p> <p class="ql-block"> 三圣阁是一座无梁飞阁,建在大雄宝殿屋顶之上,面阔三间,长16.75米,进深9.7米,单檐歇山顶,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正脊两端的鸱吻呈张口吞脊状,正脊中部有吞口,此外还有垂兽和戗兽。</p> <p class="ql-block"> 宝贤堂内收藏着历代名家碑刻260余通,包括宋代苏东坡的醉笔石刻《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明代石刻珍品《宝贤堂集古法帖》180余通,清代著名《古宝贤堂法帖》36通,清代书法家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等。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法帖”,为明晋世子朱奇源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是中国罕有保留原石的明代法帖。它荟萃魏晋至明代的128位书法大家的书法,真、草、隶、篆等书体俱全,是中国保留原始最为完整的一部大型藩府刻帖。</p> <p class="ql-block"> 双塔、古建、墨宝、牡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赋予了这座百年古刹神奇的魅力,使其成为了一座集人文情结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太原地标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