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乐趣(三、路遇红军松)

飞天

<p class="ql-block">  在千坪村避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每天早晨的晨练。当山里人家的公鸡叫第二遍(大概5点左右)时,我就起床洗漱出门,顺着门前唯一的省道,向着山的方向,开始每天2公里的快走锻炼。山里的风是柔和的,带着一丝丝的甜,鼻吸一口,立马觉得神清气爽。盘山公路旁,溪水欢快的唱着歌,与林间的鸟儿、虫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着一曲《田园交响乐》。路边的花儿迎风招展,似一张张五彩斑斓的笑脸;狗尾巴草随风摆动,似招手似舞蹈。庄稼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了,一个个棒子插在杆儿上,露着鼓鼓的胸脯,有的撑破了绿色的外衣,展示出一排排大黄牙,牙缝中棕色的胡须随风飘动。山涧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农舍,晨间薄雾笼罩,叠加渺渺炊烟,若隐若现,是人间更似仙境。可以看出,经过国家多年的精准扶贫,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太阳冲破云层,慢慢地爬上东边的山顶,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山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在此避暑的游客,选择各自合适的运动方式,或跳舞或遛弯,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大别山的晨曲。</p><p class="ql-block"> 顺着盘山路继续向山上快走,穿过一座小桥,前面有一块石头,写上三个红色的字“红军松”,出于好奇,加快了脚步往上走。远远的看到路边屹立着一颗古老高大的黄山松,树龄有三百多年,树身粗壮,需要两人合抱;树干挺拔,像一根根钢筋铁骨,伸向远方,树的四周有护栏,还在供游人休息的石桌石椅,看上去保护得非常完好。走近一看,旁边空地上竖着一座石碑,记录了在这颗黄山松下发生的英勇故事: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师一大队大队长俞天奇在帽顶山遭遇战中腿部受伤,被国民党“老八团”围捕,敌人将他绑在这棵松树上,威逼利诱让他供出师部所在地,还用烧红的大铁锹烫他,但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用刺刀杀害,鲜血染红了树干,为纪念这位红军大队长,千坪人将这棵树命名为“红军松”。</p><p class="ql-block"> 站在红军松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伟大的红军大队长,他用生命在松树上刻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是共产党人为着理想和信念奋斗的楷模,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挺直的脊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不忘历史,心怀感恩,好好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环境和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