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韵2 _洪洞大槐树

古井无波

<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4日上午,在山西临汾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尽兴后,下一个目标根据里程与喜好,确定为同属临汾市的洪洞大槐树景区。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618),改杨县为洪洞。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境内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洪洞大槐树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故乡、华人老家”。</p> 从山西境的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到洪洞县简称“大槐树”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全程190公里,耗时4小时左右,我没走高速公路,途经临汾市所属吉县、乡宁县,于傍晚的17点到达。途中穿城过县的基本没耽误,就在乡宁县境一个叫戎子酒庄外的路口宽处用车上微波炉热现成饭菜时间周边转了转。曾动过到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生态观光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酒庄里看看,可本人不喜酒,这座酒庄又“酒”门深似海,且无人游客进出,便打消了念头。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傍晚到达“大槐树”,景区会关门了,没想,那座造型别致,构假如真的根雕大门依然在迎客。后知,大槐树”景区还可夜游,这是我车停街道对面停车场过夜时方晓得。</p> 小时候和奶奶相依为命,老人对我这独儿子的独孙子是打不能打,骂也不得,因在郊区工作的母亲知道后要怪罪。奶奶无法,一个文盲,只能靠古代流传的忠孝节义故事来教育我。从她老人家口中,我知道了中国汉人来自山西,她总是满怀深情地提到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说祖上是从这里迁徙过来的。 自小,我就知道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老鸹的“鸹”普通话读“guā”,云南人说“wuā”。听说陕西话也读作“wuā”。不知云南人口中的“wuā”是由古山西人辗转传来云南否?我们家族的祖根,在奶奶口中是有鼻子有眼,始于山西大槐树,初到南京府,再由有军籍是当官的云南开山祖宗随傅友德的明军征滇东北而来。 <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2号,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寻根祭祖”文化为核心,是明代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见证地。自明朝洪武年间起,大槐树成为中原移民的集结地,承载着600余年的移民文化记忆。</p> 景区的根雕大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大槐树景区里有详细导览图。参照导览图我看到的首个景点为“根字影壁”,根字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隶体的“根”字旁边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字,“原”字没有三点水,是有寓意的。其一在篆体结构中原来的原和源头的源是没有区别,其二是代表原始的、始祖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在影壁两侧上面雕刻有“十二生肖”,每边六个;依次往下是“渔、樵、耕、读”四幅图案,再往下可以看到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在它的边上有只鸡,鸡头上有三个冠,寓意“连升三官”,还有三个桃子寓意“喜报三元”。 过根字照壁,后面为“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它的高度和跨度都是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同源渠是我路过的第二个景点,没细观沟道,仅拍下简介。 第三个景点为“明代大槐树移民朝堂决议情景雕像”。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这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因而叫“朝堂决议”。 山西各地往中原填充人口,第一站就是在山西洪洞(tóng)县大槐树下集合。因此,下一组雕塑“大槐树下”为反映当时大槐树下移民的场景。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先后从山西移民,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 随步而行,是“讲不完的故事”场景复原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一个当年迁来的青年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在槐树下给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这个场景充满了乡愁和家族的温情,让人感受到家族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其中,那位戴帕杵杖捋须老人,在我眼中分明就是记忆中的奶奶。行得数步,就是奶奶夜里床枕间给我讲的故事“解手”、“背手”与“连手”情景雕塑,还有标称为“解手场”的卫生间。 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移民政策。为了防止移民逃跑,他们被用绳子将双手捆绑在身后,并连在一起。在长途跋涉中,如果被押解的人需大小便,只能向押解的官兵求助。由此,云南人将要求解开绳索的申请,演变成“方便”的代用词,还细分为“解大手”与“解小手”。所以,当看到卫生间为“解手场”时,我分外惊奇,说明云南人并不土气,而是继承或传承了古汉语沿用至今。 奶奶也说,凡走路背手之人,其先辈肯定也是大槐树移民后裔,因被反绑着走路数月,这个姿势养成了习惯。移民外迁时,他们的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长途跋涉,同甘共苦。云南人当准备和人合伙做什么事时,会说,我们“连手”怎么,怎么地。 穿过厅,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石碑,看移民浮雕图,傍望亲亭,瞻仰洪洞名士景大启塑像,出“誉延嘉树”牌坊即名“古大槐树处”的碑亭。“誉延嘉树”牌坊阴面“荫庇群生”四个大字,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部下卢永祥部攻打山西革命军,一路烧杀抢掠,要进入洪洞县城危急时刻,有人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记载和大槐树碑亭照片拿给卢军官兵看,卢部士卒多为鲁豫冀籍,也是大槐树移民后裔,见照片后,纷纷赶到古大槐树碑亭前祭拜先祖,非但未在洪洞抢掠,还将很多抢掠之财物供奉于古槐碑前的故事。因此在牌坊上特书“荫庇群生”以纪念这一历史之幸。 计划到“大槐树”之前许多年,我就曾由捷足先登到过的朋友处知,举世闻名,寄托着全体华人乡思的第一代大槐树早就灭失,以为是年代久远寿终正寝,却不知其是毁于清顺治八年(1651)的汾河洪水。 如今所见石碑为民国3年在古大槐树原址上修建的遗址碑。其发起者景大启、刘大林等人,这些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深为移民后裔的深情所打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周折建成这一遗址。碑亭通高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雕刻盘龙纹并篆书“纪念”二字。 碑阳“古大槐树处”五字为特殊隶体,系刘子林好友持刷书写而未署名。碑亭背面《重修古大槐树碑记》由贺柏寿撰写,详载重建过程。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古大槐树处碑后是三皇殿,供奉着传说中的天皇、地皇与人皇,统称“三皇”。中间手持八卦的就是天皇伏羲;左边手持火种的是人皇轩辕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黄帝;右边身穿绿叶的就是地皇神农了。 观过古大槐树处碑,出“殖民遗风”城门为一大广场,左边正中为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汉代的第一代大槐树。这株高仿的大槐树是根据古代大槐树的记载所建,其胸径是“七庹一媳妇”,“庹”音tuǒ,云南人读pài“派”,就是七男人和一女手拉手才能合抱,换算过来这棵大槐树胸径周长13米、直径4米多。树虽为假,却也为来访者有了实物寄托归属之情感,在我看来,这巨型假树比那通石碑更具象化了些。仿古大槐树石板围栏的望柱头有十八个省市区的简称,下面柱上又有八个字,都有一个“槐”字。如河南的“豫”字下为“槐馨豫州,祖德无疆”。 广场右边保坎上为二、三代大槐树。二、三代大槐树是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真正的核心景观,理由是树龄400余年的第二代槐树,与其同根衍生树龄近100年的第三代槐树为第一代古槐滋生长成。作为明代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历史见证,两代古槐承载着移民后裔对故土的精神寄托与血脉传承。 第二代大槐树于明朝末期由第一代古槐根部自然滋生,现存树体主干直径2.6米,经碳十四测定树龄超过400年。第三代槐树于民国初期自二代古槐同根处萌发,当前树高18米,冠幅直径逾25米,形成“三代同根”的特殊生态奇观。两代槐树所在区域为明代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官方移民集结地遗址,见证了大规模移民活动。 这里的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在这一片区域除石经幢外还有苏三起解雕塑。这组雕塑为善良的老衙役面对拷着枷锁,跪于地上满面凄哀的女犯人,双手平伸作欲扶状,旁边立有黑底白字的“苏三起解处”碑。这组雕塑生动再现了戏文《苏三起解》中的一幕,看着雕塑,不解戏曲的我,那段好不悲凉“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我苏三把命断,来世变牛马我当报还。”的戏文仿佛也在耳边厢绕响。 第一代大槐树与二、三代大槐树后,紧挨着的为广济寺,因而大槐树也被人们称为广济奇槐。当然,这些皆为传说,包括广济寺等建筑物。我听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洪洞县大槐树景区,仅余那块“古大槐树处碑”与二、三代大槐树还劫后余生,耸立在原地供人凭吊。 传说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也因此,我对后来众多新建景点,如思源潭,北门与顾瞻石,望乡阁,甚至景区的民俗村也只抱着既然来了,别错过的心态走走。包括广济寺里的“移民签发处”就少了些“在心”,多了点“打卡游”的行为。 不过,我对那处“士兵小脚趾甲施刀雕塑”还真在了心,细细看过,因为我想起奶奶说过的凡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外地的人,官府为防止移民半途逃回家乡,即士兵必在每个人小脚趾的趾甲盖上劈了一刀,趾甲被分成了两半儿成标记。奶奶还让我翻看自己的小脚趾,看不明白,事后,也曾悄悄观察过其他小伙伴的,笨得很,却看不出哪个的脚趾遗传了劈过一刀的痕迹。但这样的讲述,还是让大槐树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同样,我在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的祭祖堂里,供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神龛里寻找过家族姓氏。还真让我在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的众多牌位里找到,并专门拍了个局部特写片,完成了在“大槐树”寻根祭祖的重要程序,并以此证明奶奶说的家族是始从山西移民到南京府,再由柳树湾高石坎从军到的云南落藉生根开花漫枝的传说确有其事,不是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