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吉到同心,2小时路程。</p><p class="ql-block"> 同心县,早在45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明初隶陕西。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属甘肃省固原。1958年,属宁夏。</p><p class="ql-block"> 2023年末,同心县常住人口32.83万,回族人口约占88%。产值149亿。</p> <p class="ql-block">研究了半天,发现同心县就只有同心清真大寺这地方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十大清真寺之一。它的历史底蕴和建筑风格都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门口就立着一块照壁, 月藏松柏照壁:</p><p class="ql-block"> 砖雕照壁“月藏松柏”暗喻“真主不朽”,以松柏明月构图,象征“真主万能不朽,教徒生年长寿”,象征伊斯兰教义中的永恒。</p><p class="ql-block">两侧刻隶书对联:</p><p class="ql-block">“万物偏生沾主译,</p><p class="ql-block">群迷普渡显圣恩”,</p><p class="ql-block">出自清代河州名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 大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在一座废弃的喇嘛寺上修建,刻碑上记载明万历年间、清乾隆56年(1791)和光绪33年(1907)有过三次重修。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同心清真大寺也是如此。大寺的整体建筑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挑梁飞檐、歇山起脊,形制颇具北京故宫太和殿之势。</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是汉式与伊斯兰风格都结合 。</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看,同心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是汉式的,但细节上又融入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显得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风格核心特征体现在对几何、植物纹样和书法艺术的极致运用,避免具象人物或动物形象(因避免偶像崇拜),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有两块石雕横额,分别刻有“明万历年间重修”和“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蒲月重修”的字样,说明这座清真寺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 清真大寺的砖雕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和伊斯兰木雕刻、砖雕装饰艺术完美融合,是黄土高原上艺术价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穿过照壁即见三座砖砌券门,中门书“清真寺”,左右刻“洗心”“忍耐”门额。</p><p class="ql-block"> 上方邦克楼原为三层,民国时毁于龙卷风后重建为两层,登楼可俯瞰全寺,四角攒尖顶挂落木雕玲珑精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大殿坐西朝东,由歇山顶与卷棚顶勾连而成,20根莲花柱支撑殿内空间。非穆斯林不可入内,殿外北墙砖雕“文房四宝”、南墙“经卷钟表”都可看看。</p><p class="ql-block"> 本来想进大殿去看看的,我也进过很多的教堂,比如埃及和俄罗斯的教堂,就是不明白这个清真寺为什么非穆斯林不可入内?</p><p class="ql-block"> 算了,还是尊重当地习俗,不进了。</p> <p class="ql-block"> 礼拜大殿和邦克楼的整体结构,未用一颗铁钉,全由木榫连接,利用挑梁减柱扩大空间,颇具匠心,是建筑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大殿两侧雕刻有文房四宝和宗教用品,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条幅,刀工细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同心清真大寺旁边有一段残墙,以为是秦长城遗址,找了半天,没找到出处,姑且留着,以后慢慢考证,毕竟宁夏的历史太过于远古和丰富。</p> <p class="ql-block">同心清真寺旁边有个同心红军西征纪念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心县是革命老区,1936年是红军几个方面军西征会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p><p class="ql-block"> 红军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念园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和生动的展示形式,将这段历史鲜活地呈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红军西征是多重危机下的主动突围:既是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延续,也是“以发展求巩固”方针的实践,同时融合了抗日救亡、国际联络和根据地扩大的综合目标。其历史背景深刻反映了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战略智慧与应变能力 。</p> <p class="ql-block">补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红军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代面临严峻形势下的重要战略决策,其历史背景可从政治、军事、经济及国际环境等多维度分析,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反“围剿”失败与战略转移的紧迫性</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3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左”倾错误指挥下,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考虑战略转移。红六军团西征(1934年8月)即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承担侦察和牵制敌人的任务 。</p><p class="ql-block">陕甘苏区的危机: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16个师另3个旅,联合西北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等,对陕甘苏区形成包围,企图“困死”红军 。</p><p class="ql-block"> 2. “以发展求巩固”战略方针的确立陕北的局限性:陕甘苏区地瘠民贫,资源匮乏,难以支撑红军长期发展。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主张通过外线作战扩大根据地 。</p><p class="ql-block"> 东征受阻后的转向: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因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堵被迫回师。党中央随即调整策略,决定向西发展甘肃、宁夏,以打通国际路线并连接苏联 。</p><p class="ql-block">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p><p class="ql-block"> 民族矛盾激化:日本侵华加剧(如华北事变),全国抗日呼声高涨。红军西征旨在联合东北军、西北军,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p><p class="ql-block"> 统战实践:西征期间,红军与东北军达成默契,通过战场联欢、宣传抗日歌曲等方式分化敌军,为西安事变和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4. 国际因素与战略需求</p><p class="ql-block"> .打通国际通道:党中央计划经宁夏、甘肃接通外蒙或苏联,获取军事援助。西征目标之一即占领宁夏,但因后续战局变化调整为西路军西征 。</p><p class="ql-block"> 三大主力会师的准备:西征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条件,最终实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结束长征 。</p><p class="ql-block"> 5. 经济与生存压力</p><p class="ql-block"> 资源匮乏:陕北根据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红军亟需开辟新区解决粮食、兵员问题。西征后新辟的陕甘宁边区面积扩大至12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缓解了生存危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