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1933年,原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顺天大街</span>”,曾是伪满洲国的“官厅街”,是当时的政治中枢。1946年更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权大街</span>”。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民大街</span>”,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2012年长春新民大街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区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独特:街道两旁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古典与现代特点的建筑元素、伪满时期的文化元素,以及中式传统风格,被誉为“长春近代建筑博物馆”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空间改造创新: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程项目自2024年底被列为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城市更新项目,于2025年2月28日进场施工。2025年7月5日,整体提升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p><p class="ql-block">秉持“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市政提升、院落提升、建筑提升”三个关键方面精准发力,让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焕生机 。如今,街区已引入文创书店、主题咖啡馆、网红餐饮品牌等29家特色店铺,其中13家为东北首店,“老字号+新锐品牌”的组合模式,为老街注入了全新活力。口袋公园的长椅上坐满休憩的游人,处处彰显着新民大街的独特魅力与蓬勃朝气 。拆除沿街单位围墙,释放4.5公顷绿地,新建13处口袋公园,形成“移步换景”的慢行系统。同时,整合交通灯、路灯、监控等设施,采用智慧井盖和透水路面,提升街道美观度与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由原长春日报社改造,设“一馆三厅”及五大展览,通过AR导览让历史建筑“开口说话”。引入29家特色品牌,其中13家为东北首店。此外,街区化身“无墙剧场”,有交响乐演奏、默剧、街头艺术表演等沉浸式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主要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伪满国务院旧址:位于新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建筑外观呈“王”字形,独特的五层塔式屋顶,烟灰色琉璃瓦,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元素。 </p> <p class="ql-block">伪满军事部旧址:与伪满国务院旧址隔街相望,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红墙绿瓦,墙体表面有细细条纹,高高的翘檐,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该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伪满司法部旧址: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远眺有大阪城天守阁的即视感,展现了当时政治权力的象征,如今华丽转身为充满青春气息的医学院。 </p> <p class="ql-block">- 伪经济部旧址: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深褐色建筑,相比于其他较为低调,中间高起部分设有两坡屋顶,其他部分较少装饰。 </p><p class="ql-block">- 伪满交通部旧址:现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外墙琉璃装饰用到极致,褐色琉璃面砖配以黄色琉璃装饰,黑色屋顶和高翘的屋脊,极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 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位于新民大街尽头、南湖之滨的新民广场一侧,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欧洲城堡式造型,正中塔式楼顶,紫红色琉璃瓦,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日本“帝冠式”风格及欧美古典建筑样式。</p> 地质宫 <p class="ql-block">长春地质宫是长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最北端,朝阳区文化广场中心,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的宫殿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质宫的前身与伪满洲国时期的“帝宫”计划相关。1938年,伪满洲国曾计划在此修建“新帝宫”,作为溥仪的办公及居住场所,但因二战爆发,工程仅完成地基便停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曾在此基础上计划修建“国立长春大学”主楼,也未完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原有地基上动工修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后归属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1954年建成,命名为“地质宫”,成为当时地质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质宫整体采用宫殿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三层(含地下一层),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屋脊装饰有传统瑞兽图案,尽显古典庄重。建筑正面设有宽阔的台阶,两侧配以对称的配楼,整体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内部空间宽敞,曾设有地质标本陈列室、实验室、教室等,如今部分区域仍用于科研与教学,保留了浓厚的学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 地质宫位于长春文化广场中心,广场面积广阔,是市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上矗立着长春解放纪念碑,与地质宫遥相呼应,形成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气息的城市景观。周边环绕着吉林大学多个校区,学术氛围浓厚,是长春市文化、教育的核心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地质宫不仅是吉林大学地质学科的重要地标,也是长春市民心中的城市象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