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定律到4848616,当休矣!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  上周在地下车库,遇邻居老太太花40元买了70斤洋葱堆在车库里,她正从一大堆洋葱里挑出几个烂的准备吃。</p><p class="ql-block"> 前天去接80多岁的母亲来城里小住,看到她从半月前我买给她买的那兜苹果里挑出几个坏的,正用小刀削去霉块斑点享用。还一个劲地推荐我吃。否则就很生气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曾经何时,看到社交平台上一个最火的帖子。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是山东人? 最高赞的回答是“4848616”。这句山东方言,说的就是如何处理发了霉的馒头:把发霉的地方“撕吧撕吧”,然后上蒸锅“溜一溜”继续吃。这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烹饪方式,却是我们山东人在家的基本操作。也在我们这代人除苹果定律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本期周墨同题是“如果有一堆苹果,有的新鲜,有的快要坏掉,你先吃哪一个?”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选择,蕴含着深刻的“苹果定律”,其本质,关乎选择、放弃与聚焦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要我说这题选的好,这是一个时代之问。它折射的是不同时代环境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反思和扬弃。</p><p class="ql-block"> 做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辈,他们肯定选择吃坏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答案。在那个物质极度困乏的时年代,偶尔获取有些好东西,不是选择的问题,是舍不得吃。记得在农村的老家,若家里放不住东西是常常被耻笑的。否则,和那“懒老婆不干活,盼了正月盼二月,盼了二月没法盼,盼到清明吃鸡蛋”的人没啥区别。好的一定要快放坏了,才可以被拿出来等子女或亲朋分享,那时是勤俭持家的一种传统美德,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承使然。</p><p class="ql-block"> 曾有很长时间我不能理解,明明新鲜的更好吃,父母们却一直跟我说“坏的更甜”。心理学博主说,这是很多老一辈人骨子里的不配得感。过惯苦日子的他们,心底总有一种恐惧。他们觉得好日子是会消失的,所以一定不能习惯好日子,要把好日子过苦了,才能匹配自己从小养成的,已经写入基因的苦难感。</p> <p class="ql-block">  作为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来说,赶上了改革开放,才能有成堆的苹果。如何吃苹果,那是成了一道选择题。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可能更偏重于吃坏的,而条件好的城里人则更偏向于吃好的。这代人和上代人的代沟不是很明显,叛逆感不强,代际交叉较为融合,骨子里的基因惯性思维和时代发展碰撞的火花让我们决择。承前也好,启后也罢,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知决定着你的选择。时代允许你反思和自由选择,无所谓对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自己内心的固执和执着,都源于哪颗苹果和你结缘。</p> <p class="ql-block">  而到90后00后新生代这辈孩子,关于吃苹果的问题也就成了单项选择,吃好的,丢坏的。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好好的苹果因口感或外型不顺眼直接丢弃也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进步,物品在丰富,思维在爆满,精神在升华。幸福指数随时光变迁在螺旋上升。作为地道的山东人, 理应顺势而为,追逐美好,品含更香甜幸福。</p><p class="ql-block"> 苹果定律和4848616,当休矣。</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山东冠县人,文字、摄影、健身、美食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