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武当行宫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300号。

陈佩群

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始建与重建:武当行宫原名真武庙,始建年代已无据可考,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扬州知府陈贞重建。</p> <p class="ql-block">办学用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武当行宫办起了“仪董学堂”,即扬州中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战火损毁与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年),武当行宫除大殿外,其余大多遭兵火烧毁;光绪年间,海州分司徐绍恒重修。</p> <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含山人耿氏在该庙立“武当行宫”石碣,用以求福、祈雨,此后真武庙逐渐被称为武当行宫。</p> 建筑特色 <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坐北朝南正对着东关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真武殿和大殿,面阔均为三间,另于东侧建有部分廊房。</p> <p class="ql-block"> • 建筑风格:山门殿、真武殿是单层双面坡硬山式清代建筑。大殿是扬州城中少见的明代建筑遗存之一,采用楠木梁架,前面有卷棚,殿顶两头各有金色宝葫芦。殿前还有古银杏树三株,增添了古朴氛围。</p> 文化内涵 <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展示:山门殿内以图文展示了中国道教的信仰、礼仪、神仙、人物、经典、组织、文学和艺术,并介绍了中国道教四大名山。</p> <p class="ql-block">神像供奉:中殿檐下悬“真武殿”横匾,殿中供奉真武大帝像,两壁布置有介绍扬州道教符箓神图说;大殿檐下悬有“武当行宫”横匾,内供神像。</p> 整体布局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对称: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依次为山门殿、真武殿、大殿,面阔均为三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对称、平衡的美学原则,给人以庄严、规整之感。</p> <p class="ql-block">院落式组合:采用院落式布局,通过山门、殿堂和廊房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符合道教追求清净无为的教义。</p> 屋顶形式 <p class="ql-block">歇山顶为主:大殿采用单层单檐歇山顶,这种屋顶形式等级较高,造型庄重优美,九条屋脊错落有致,琉璃瓦及吻兽装饰,屋脊中央设宝顶,两端置金色宝葫芦,使建筑更显华丽庄重。</p> <p class="ql-block">硬山顶搭配:山门殿、真武殿为单层双面坡硬山式屋顶,屋顶两端与山墙墙面齐平,造型简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与大殿的歇山顶相互搭配,形成了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p> 木构架构 <p class="ql-block">楠木梁架:大殿采用楠木梁架,楠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耐久性强,彰显了建筑的尊贵与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明代建筑在选材和工艺上的精湛水准。</p> 装饰细节 <p class="ql-block">屋脊装饰:屋脊上的琉璃瓦、吻兽、宝顶等装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可防止雨水渗漏,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寓意着吉祥、辟邪,展现了道教建筑的神秘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石鼓与神龛:山门殿门口设有一对石鼓,增添了建筑的威严感,殿内还设有神龛,供奉王灵官等神像,神龛的雕刻工艺精美,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特色。</p> 环境营造 <p class="ql-block">古银杏点缀:大殿前院内有三株古银杏树,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增添了庭院的古朴氛围和历史沧桑感,也为整个建筑群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