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

非衣

<p class="ql-block">历经精心筹备,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于8月9日盛装启幕,市民与八方来客在百年砖石建筑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文化体验之旅。</p> <p class="ql-block">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以“百年黄房子”为核心地标,打造集建筑展示、休闲娱乐、餐饮消费于一体的特色空间。</p> <p class="ql-block">休闲广场“黄房子”摄影展区和艺术绘画写生区艺术地呈现了城市肌理与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秋林洋行1900露台音乐会的曼妙歌声将使你陶醉于仲夏夜之梦。</p> <p class="ql-block">丹科手工面包工坊的舞台表演将给你带来多元视听体验。</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精酿啤酒的醇香会使你真正体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欢。</p> <p class="ql-block">沿街美食展示区汇聚面包工坊、俄式风味餐厅、烧烤等,为游客提供了优雅舒适的餐饮环境,不出国门尽可品尝俄式餐饮的独特风味。</p> <p class="ql-block">作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的重要项目,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为哈尔滨增添了又一处展示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生活的新地标,助力文旅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游览之余,让我们暂坐休憩,回眸“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定《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修筑。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竣工。</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处于中东铁路干线、支线的交汇点,哈尔滨因路而生。逐步发展为东北亚水陆枢纽和商埠,被誉为东方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俄国人在筑路的同时,开始了最初的城市规划。</p> <p class="ql-block">俄国首任城市建设工程师列夫捷耶夫怀着浓郁的思乡之情,参照莫斯科城市模式,巧妙地运用哈尔滨地理环境,规划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p> <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新型城市哈尔滨以南岗为中东铁路行政办公区域,以圣尼古拉大教堂(文革时毁坏拆除)为中心,以大直街为中轴线,左右放射性形成若干街区。</p> <p class="ql-block">1900年,以现在南岗区花园街、交通街、海关街、河沟街合围区域建筑了中东铁路员工住宅区。俄罗斯式砖木结构平房建筑数十栋,户型有独立式、组合式和别墅式官邸。</p> <p class="ql-block">住宅区的房屋建筑造型多样而不雷同,各具特色。房舍分布稀疏,错落有致,独立成院。</p> <p class="ql-block">房舍之间留有较大空间,既保证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也注重了家庭的私密性。</p> <p class="ql-block">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通车,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携家眷入住新居。从此,这里成了俄国人的生活场所,直至解放后,仍有少数俄国人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住宅区附近有中东铁路管理局、管理局长住地、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现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和圣尼古拉大教堂。形成了俄国人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环境优雅恬静。俄国人虽远离故土,却犹在家乡,无丝毫陌生之感。</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回顾中跨越时空,在百年的建筑中穿行,品味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街区员工住宅采用中东铁路通用设计,体现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房舍外观采用红、蓝、绿、黄等色彩,突现建筑物的精美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屋顶有坡顶和平顶两种,坡屋顶有利于雪水滑落,平顶多为门斗,与坡屋顶错落有致,更为美观。</p> <p class="ql-block">屋顶覆盖红色、绿色铁皮瓦,与黄色墙体色调和谐。</p> <p class="ql-block">屋顶烟囱造型各异,建筑立面造型、腰线、房檐、山墙和墙角完全用砖彻花饰处理,形式重叠各异。</p> <p class="ql-block">门窗宽阔,双层,利于保暖,门口多采用木结构朝阳门斗,双扇门,从门斗进入。门斗与房舍和谐且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房舍独立成院,院内凉亭大小、形状各异,上半部方形玻璃窗,镶有红、黄、绿、蓝等彩色玻璃。下半部雕花木墙,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建筑墙体刷成黄色,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黄色给人带来暖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片区域被称为“铁路官房”或“苏联房”。近十几年来又被称为“黄房子”。</p> <p class="ql-block">花园街街区的形成早于道里的中央大街,彰显出哈尔滨最初的城市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前,街区住户多为俄侨,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仍有一些苏联侨民住在这里,男人就职于铁路部门,女士多为学校俄语教师或机关文秘,成为当时哈尔滨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的回顾与俄式建筑中穿行,思绪万千,感慨万千。近代被殖民的屈辱感和今天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感迭加交错一起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家在近代屈辱的历程中久经磨难,沥尽艰辛,终于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将砥砺前行,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