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对我教育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春之声

[我的书柜]对我教育生涯影响最大的书 <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书柜里的几百本藏书整齐地立在那里,退休后早已被冷落多时了。想想之前我常常翻看的是随意放在桌面的《现代汉语词典》、《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现代汉语词典》帮助我在语文教学中准确地正音、释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会我怎样抑制冲动,将师爱献给那些“不十分可爱”的孩子。但我最爱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p> <p class="ql-block">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共分四卷。文学、艺术、中西文化、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人生态度无所不谈。我通读了多遍的是第一卷,林语堂先生主要谈读书、写作、教育、思想。一篇篇诙谐幽默的散文,饱含着作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谈理想教育”、“改造教育原则”、“救救孩子”……令我感慨,引我思考。他的思想在我翻书的指尖上跳跃,在我圈点的墨迹中流动,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永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无一事非情,无一事非欲。要在诚之一字而已,诚便是真。去伪崇真,作文做人,都是一样。”我将林先生的这个“诚”字铭记在心,给事业,给学生,也给自己。想当年我希望我的公开课精彩、成功,但真实更佳,我决不让学生提前排演;我也想我的班里得到那面卫生流动红旗,但如果教室里脏乱,我不会借故拦住前来检查的值周生对他隐瞒……林先生文中讲:凡真正有效的教育都是“空气作用”,在于相当讲学的空气中,使人人见贤思齐,图自策励,以求不落人后……“所以学问之道,与女生之时装相同,风气所趋,都可不学而能”。</p><p class="ql-block"> 好的教师令学生腹中痒痒。他的这种教育理论曾指导我在班里制造了读书之空气。《大林和小林》、《长袜子皮皮》等儿童文学作品我有空就给学生读一段。几周下来,学生已“腹中痒痒”。学校图书室的老师奇怪地问:“咋回事啊,这段时间你们班的学生怎么天天闹着借书呢?”我笑了,“空气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的语文教学更得益于林先生的思想。林先生在“课儿小记”一文中讲到他教自己女儿读书。由于在国外,教什么一直没有定规。今天英文,明天中文,今天唐诗,明天家书。他认为“所读者何不要紧,要紧在如何读法”。这与我们“课文只是个例子”、“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观点是一至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关注他们是怎样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受传统作文教学影响,我曾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立意新奇,怎样前后呼应。学生纯真、稚嫩的语句被我以“写在文中不合适”为由,大笔圈掉。读着先生“塾师以笔法谈作文,如匠人以规矩谈美术”、“不教说心中要说的话,心中不可不说的话,只教说得体的话,是摧残性灵之第一步”等文字,我陷入沉思。我庆幸自己得到这样的好书,才使得“摧残性灵”之好心未遂。从此,我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以情感去体会大千世界,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得我还开展了“借助游戏情境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实验研究,带领学生做有趣的游戏(有些是自己小时候玩儿的),引导他们讲清游戏规则,回忆玩儿的感受,记录真情实感。我学生的作文曾经多次在市、区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我自己也在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起林先生的话:“作文只须顺势,如一条小河不慌不忙,依地势之高下,蜿蜒曲折,而一弯溪水妙景,遂于无意中得之”。如今又读此书,诙谐平实的语言依然令我暗自赞叹,引我思考。老先生在谈写论文时强调“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他用“清蒸鱼”和“红烧鱼”来打比方。鱼如果不够新鲜只能红烧,清蒸就露馅儿了。他认为平淡与肤浅只有毫厘之差,“学力未尽,元气未充,见解未到者,行文必不用本味,必多引古书,多袭僻典,多用艰语,如厨夫善用姜醋,无论鲜鱼豆腐,一把葱,一把蒜,一把辣椒,居然能端出一盘好菜出来。去其葱,去其蒜,则无一样嚼得。”读了这段话,我联想起有些老师所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多少自己的观点、思想呢?“原材料”质量欠佳,就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网上下载,竟然也长篇大论甚至获奖。曾几何时自己也曾在写论文时,将大家都知道,都在说的话拿来凑数,也一把葱,一把蒜,一把辣椒地端出盘菜来。读了先生的文章,真是惭愧!我们的论文应该到了要“清蒸鱼”的时候了,让我们用新鲜的,有活力的真材实料烹制教育大餐吧!</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我常捧着一本《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那是我在九十年代购买的),当年稚气未脱的儿子曾指着封面上林老先生的像不解地问:“这老头儿是谁,你怎么那么喜欢他呀?”引得家人大笑不止。后来儿子长大了,每当我找不到“老头儿”时,它大多是在儿子的床头或书桌上。</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很少读书了,做扫除时偶尔与我的书柜来个潦草的接触。回想这些读书的往事感觉那么亲切而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