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来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汉语成语,出自《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意思是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长。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囚牛(qiú niú):音乐之灵</p><p class="ql-block">囚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p><p class="ql-block">囚牛是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传说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是神龙与雌龙结合出的长子,但不叫龙,并不是和牛结合的。</p><p class="ql-block">关于囚牛,还有个美好的神话传说。相传在泸沽湖畔住着一位美丽的彝族少女玛雅,父亲被部族大首领抓去当苦役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她不抽烟不喝酒不文身是个好女孩。寨子里的人都说湖底住着一只名叫囚牛的妖怪,会在黄昏时出来吃人。但玛雅并不相信,每到黄昏时,她都会抱着月琴到泸沽湖畔轻轻弹奏,因为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妈爱情的见证,是阿爸留下的唯一纪念。玛雅每天在湖畔弹奏,囚牛被动听的乐曲吸引了,悄悄浮上湖面偷望了一眼,看到弹琴的美丽少女,不禁惊呼:“哎呀妈呀!”。玛雅听见好像有人叫她,一抬头就看到了骇人的囚牛。她起初对于出现的怪物很是恐慌,后来见囚牛并无意伤害她,也就慢慢习惯了,还是每天来到湖畔弹奏。自古天界有律,人妖不可相恋,已经对玛雅心生情愫的囚牛也不敢违背天条。虽然不能跟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但是每天能看到她,听到她的弹奏已是心满意足。好景不长,玛雅的美丽令部落的大首领心升歹意,他以阿爸老玛的性命要挟玛雅就范,为了救阿爸,她只得答应了大首领的要求。在出嫁前的黄昏,玛雅再次来到湖边,弹起囚牛最爱的那首乐曲,可这次曲声变得无比哀怨,仿佛在倾诉着令人肝肠寸断的绝望。囚牛听这曲风不对啊,知道真相后一怒跃出泸沽湖,杀死了大首领。囚牛就这样触犯了天条,按照天规,玉帝要将其处死。龙王不忍于是向玉帝求情,但此时的囚牛诚恳认错,情愿受罚,只是请求将自己的尸身一部分安在玛雅的月琴上,这样就可以日夜陪伴着她,聆听她的琴声。就这样,当囚牛被处死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落在玛雅的月琴上,从此琴头变成了囚牛的模样。这便是龙头琴的由来。囚牛的形象不止出现在彝族的月琴上,也在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以及在藏族与蒙古族的拨弦拉弹技法的乐器上,常常刻有囚牛扬头竖耳张口的形象。</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睚眦(yá zì):嗜杀之神</h3><div><br></div><div> 睚眦,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被凋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div><div> 外貌形态: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被凋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div> 《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br>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作“压眦”。<br> 《升庵外集》:“龙生九子不成龙,七曰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龙生九子老二,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br> 《汉书·孙宝传》:“我与穉季幸同土壤,素无睚眦。”<br>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br>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嘲风(cháo fēng):祥瑞之兆</div> 嘲风的母亲是凤凰,它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br>作为龙子中的“探险家”,嘲风常常蹲在宫殿的飞檐上,欣赏着高处的风景,同时也震慑妖魔、驱邪避祸。<br> 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其独特的造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经典元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蒲牢(pú láo):洪钟之声</div> 蒲牢是龙与海兽所生,它身形像龙却比龙小,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大声吼叫。<br> 然而,看似威风的蒲牢却十分害怕鲸鱼,每当鲸鱼发起攻击,蒲牢就会吓得大声鸣叫。<br> 人们根据这个特点,将蒲牢的形象铸在钟上,把敲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使声音格外响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狻猊(suān ní):静穆之尊</div> 狻猊由龙与狮子所生,它形如狮,喜烟好坐,是九子中最具“佛系”气质的存在。狻猊常常蹲坐在香炉上,吞云吐雾,享受着香烟缭绕的宁静。<br> 在佛教文化中,狻猊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它的形象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br> 因其静穆威严的气质,狻猊常被用于装饰佛座和香炉脚部,为宗教场所增添了一份神圣与庄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霸下(bà xià):负重之神</div>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它的母亲是龟。霸下长得龙首龟身,力大无穷,喜欢驮着重物四处游走。<br> 在上古时期,霸下常常背起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霸下听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巨大贡献。<br> 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霸下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狴犴(bì àn):正义之威</div> 狴犴是龙与虎所生,它身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br> 狴犴的外观威风凛凛,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仗义执言,而且能明察秋毫。<br> 狴犴的形象常被装饰在狱门之上,以及公堂两侧的肃静回避牌上,以增加公堂的威严气势,象征着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负屃(fù xì):文学之魂</div> 负屃是龙与螭所生,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br> 负屃十分钦佩文人墨客们的才华和诗词歌赋的魅力,因此甘愿化作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br> 它常常与霸下相伴,霸下驮碑,负屃盘于碑顶,二者相互映衬,使得石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了文化与艺术的象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螭吻(chī wěn):镇火之兽</div> 螭吻由龙与鱼所生,它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br> 螭吻的形象通常被安置在建筑物的屋脊两端,传说它能够喷水降雨,防止火灾的发生,是守护建筑安全的“神兽”。<br> 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元素,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威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子之中,谁可称“最”?</div> 若论刚猛好斗、杀伐之气,睚眦当仁不让。其“嗜杀喜斗”的本性,令其形象成为兵器守护神,在战场上无疑最具威慑力。<br> 若论庄严威仪、守护秩序,狴犴则是公正化身。虎形威猛,立于狱门公堂,天然带有令邪佞生畏的凛然正气。<br>若论神力无穷、负重担当,霸下(赑屃)堪称翘楚。能负起三山五岳,其力量在九子中罕有匹敌。<br> 龙之九子超越简单的血缘故事,它们被巧妙地“安置”于建筑、礼器、兵刃之上,成为中华器物文化的独特精神符号。<br>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其魅力在于差异中的和谐共存。它们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更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