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路,又名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大宫门、神功圣德碑亭、华表、望柱、石像生、龙凤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路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04年)完成。现除桥涵建筑已残坏外,其他墓仪设施保存较好。1989年至1995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神道先后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保护性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单设立了神路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开放的神路旅游景区,不包括石牌坊、大宫门、下马碑,而是从神功圣德碑亭开始包括华表、望柱、石像生、龙风门,途中还有一个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功圣德碑亭平面为方形,碑亭内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一1787年)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更换和加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亭之内树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采用“龟趺螭首”式,碑首有六条高浮雕形式的蛟龙,蛟龙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碑趺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为一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亲自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碑文书丹者为正统初著名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待书程南云,所书碑文,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碑身其他三面,明朝时没有文字,清代增添了清高宗、清仁宗的御制诗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表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柱身上雕刻着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云朵,上部装饰云形石板。顶部蹲着一只昂首长嘶的神兽一蹲龙。这四座华表既是墓前的标志,又是碑亭的石雕装饰物,使周围环境更显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柱,在陵寝前建望柱作为神道入口的称志始于南朝时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仅作为石像生的起始标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质。望柱柱身及基座均为六边形,柱身遍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柱座为须弥座形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像生,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800米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议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所以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立石人和石兽,以展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意。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顺序为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石兽和石人均相对列于神道两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狮子、骆驼、象、马四种动物,是现实中的动物,它们或生性凶猛,或性情温顺,或象征吉祥,或伴人左右,而獬豸、麒麟则是传说中的神兽。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陵影像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兽之后为石人将军、文臣和功臣。石人又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翁仲,他身高力大,驻守边疆,因其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就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为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就把守护庙宇、陵墓的石像、铜像统称为“翁仲”。十三陵神道上的这六组石人,雕刻精细,神态逼真。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一派虎威;文臣和功臣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态肃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凤门,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红墙灰瓦形制。1994年修缮神道时,恢复了其琉璃照壁形式。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陵寝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