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玉散文随笔】(22)《邂逅湖诗笺》朗诵分享发言 《写诗与做人》

蓝衣飘飘(林丽梅)

<p class="ql-block">  参加今天的《邂逅湖诗笺》分享会,最强烈的念头是:诗与人原来可以如此完整地叠合成一个影子。影子里,有法胜先生挺起的文学脊梁,也有法胜同志忙碌在文学事业的影子:邂逅湖与他共用一颗同样滚烫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一、诗是“人”字的一撇一捺。</p><p class="ql-block"> 翻阅和听读《邂逅湖诗笺》,我的心里翻滚着一种冲动,让我突然明白:法胜写诗,不是“写”,是“做人”——把人的呼吸、体温、心跳全部押上去。诗里的一撇一捺,其实就是他自己倾心邂逅湖畔耕耘文学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二、对文化事业,他甘愿做“一根钉子”。</p><p class="ql-block"> 环视我们坐下来的这间屋子,再目极室外,处处都记录着法胜的劳动成果。他就像一根钉子,扎根在邂逅湖畔,躬耕在大庆文化事业的沃土上,我们看到的悬挂在门口那几块牌子,就是他带领同频共道的文友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三、热爱,是可以“传递”的体温。</p><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法胜牵头举办了首届七夕节等系列活动,退休后,他虽身在深圳,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扎根在大庆。两届杏花春事读书节,忽培元作品分享会等等。他所做的一切让我明白,原来真正的热爱,会像体温一样,即使隔着岁月山海也会时空传递;更像这邂逅湖水,只要源头不竭,风再大也只是添些涟漪。 </p><p class="ql-block">四、我这不是读后感,是一份“做人”的草稿</p><p class="ql-block"> 和法胜交往久了,我有了一种美好的感觉。细思阔想,我在心里是这样认可法胜的,他“把诗写得像人,把人做得像诗。”这种感觉提醒我,每当提笔时,我就要先问自己:这一撇,是否端正?那一捺,是否干净?如果答案迟疑,我会果断丢笔,干脆不写,先去学法胜那样做人。</p> <p class="ql-block">  《邂逅湖诗笺》最终留给我的,不是今天听读的美丽诗篇,也不是家人们的热烈分享,而是一张清晰的底片:一个诗人怎样把全部心血抵押给文化,又怎样让文化反过来滋养众生。</p><p class="ql-block"> 写诗与做人,原来是一条路的两端——一端通向纸上的月光,一端通向心里的湖水;而中间那条笔直的线,叫“热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稿2025年8月9日于大庆市邂逅湖读书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 林丽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宝玉,男,汉族,1961年12月12日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自考班毕业,做过十年专职记者。现为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大庆油田作协理事,大庆市大同区作家协会顾问。1977年8月参加工作,上山下乡。1980年2月招工到大庆油田工作。1983年4月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出版个人新闻随笔集《美丽的黑夜》,1998年加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作家报》《新闻汇报》《中外企业报》《中国石油报》《科技日报.石油石化特刊》《大庆日报》《大庆油田报》《科学生活报》《石油经理人》《北方人》等,现已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