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尘封的丰碑,不朽的精神——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踏入三线建设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机床、磨得发亮的军用水壶……一件件实物静静陈列,却在无声中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我对“三线精神”有了最真切的触摸。</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张标注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动员海报格外醒目。照片中,无数年轻人背着行囊、戴着红花,眼神里满是憧憬与坚定。他们中,有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技艺精湛的工人,有满腔热血的军人,响应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告别亲人与城市,奔赴深山峡谷、戈壁荒原。那些手写的家书里,有对家人的思念,更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赤诚;那些磨损的工具上,凝结着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是展厅里还原的三线建设者的生活场景:低矮的干打垒房屋、昏暗的煤油灯、用罐头盒做成的饭盒……在缺衣少食、交通闭塞、设备匮乏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没有抱怨,而是用双手劈开大山、用肩膀扛起设备,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建起了工厂、铁路、电站。他们用热血与汗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工业迁徙,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建设,更是一种精神的铸就——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分忧的担当,那种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勇气,那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情怀,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阳光洒在身上,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三线建设的岁月虽已远去,但那段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像三线建设者那样在艰苦环境中拼搏,但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依然是我们面对挑战、开创未来的力量源泉。这段尘封的历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珍惜当下,更激励着我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