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伦的诗行走成风景,英爱之旅(一)

上海新哥

<div>十五天的晨昏,让古堡的苔藓、牛津的墨香、海岸的礁石,都成了随身携带的风景。</div><div>十四夜的星月,串起伦敦眼的流光、巨人堤的磅礴,与英伦不散的旧梦。</div><div>十五天漫行,从伦敦的雨雾走到爱丁堡的风,把故事藏进每块石板的纹路里。</div><div>借半月光阴,赴一场英伦之约,在教堂的尖顶下听风,在湖区的水波里读云。</div><div>2025年6月,开启了英爱之旅。</div> 本次行程图 浦东直飞伦敦 东航比较贴心,飞行中有十分钟的免费上网时长。 一大半里程飞完,快到了。 到达伦敦希斯罗机场—<div>希思罗机场有 5 个航站楼,其中 1 号航站楼已于 2015 年关闭。2 号航站楼主要为国航使用,3 号航站楼为维珍和国泰航空使用,4 号航站楼为东航和南航使用,5 号航站楼是英国航空的专属航站楼,也是最大、最新的一个。</div> 机场通道,波司登广告做到了伦敦。 我们是东航飞机,所以停靠在4号航站楼,不算很大,建筑都比较老旧,人也不太多。 出发 到达伦敦已是傍晚,直接去酒店啦!今晚就住在机场附近的伦敦希斯罗机场万丽酒店。 车窗随拍沿途路上景色 酒店外景 酒店周边晨景 今天将正式开始英爱之旅行程— 伦敦惠灵顿凯旋门—<div>惠灵顿凯旋门是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惠灵顿凯旋门始建于1826年至1830年间,由建筑师德斯姆斯·布尔顿设计,是为纪念惠灵顿公爵取胜滑铁卢战役而修建的。凯旋门上的雕塑高达40英尺(约合12.2米),是英国最大的铜雕塑。这一著名的历史建筑还曾经是伦敦最小的警察局。<br><br></div> <br><div>途径爵禄街(Gerrard Street ),看到有很多人在排队,大部分是年轻人,美女比帅哥多,阵势比喜欢排队的中国大妈还厉害。爵禄街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为伦敦中国城(唐人街)的主要组成部分。</div> 不知道在买啥紧俏的商品,亦或是门票,明星演唱会?球星见面会?估计还没开始售卖,队伍停在那里,没有挪动。 排队时间久了,干脆席地而坐玩手机。 后来不知谁说了,是在排队等候抢购泡泡玛特的labubu。我只知道labubu国内比较火,真不知道这玩意儿在伦敦竞有这么火! 兰州牛肉拉面<div><br><div><br></div></div> 陕西潼关肉夹馍<div>排队的人,除了玩手机,有文化的在看书,没事的在闲聊,肚子饿的在吃盒饭。</div> 张亮麻辣烫<div>爵禄街聚集超过40家中餐馆及中华特产商铺,涵盖火锅、粤菜、港式茶餐厅等,一家连着一家。</div> 抢购拉布布的队伍 大英博物馆对面的路上,遇到游行,举着巴勒斯坦国旗,牌子上有“解放巴勒斯坦”等字样。 ————————————————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div>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场馆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我们看不到。由此可见,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各地收集了多少珍贵文物和稀世珍宝。<br><div><br></div></div> 大英博物馆俯瞰图(网络图片) 排队等待参观的人群,天天如此! 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大厅中间的圆形建筑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古希腊石狮雕塑—<br>中央大厅的古希腊石狮雕塑,来自公元前2-3世纪的克尼多斯(Knidos,今土耳其西南)古城。这座雕塑位于克尼多斯城附近的海岸悬崖上,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筑的一部分,雕像位于建筑顶部。这座石狮雕像高1米82,长约2米9,重约6吨。原本狮子的眼睛镶嵌有玻璃,但现已丢失。 1858年,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波普维尔·普兰在土耳其达萨(Datça)小镇附近的悬崖上发现了这座石狮。当时,他所在的考古队正在3英里外的古城遗址进行发掘。这座石狮雕像和另一座人物雕像一起被搬运到一艘英国军舰上,并于1859年被带回英国。自2008年起,土耳其达萨小镇曾多次请求英国归还包括这座石狮在内的两个雕像。 今天伦敦罕见的高温,高达34°C,博物馆不少展馆没有空调,看展非常热。中央大厅有空调,石狮雕像下避暑的美女。 参观大英博物馆(一) <div>大英博物馆阅览室—</div>中央大厅中间的圆形建筑,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圆形的穹顶直入云霄,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这个1857年建成的阅览室,曾为无数志士提供了思考的场所。 感谢当时的首席馆长Panizzi先生,他的愿景是“让穷学生和最富有的人享有同样的知识资源”。很多名人曾经是这里的常客。读者包括马克思、列宁、柯南道尔、伍尔夫、王尔德、年轻的甘地以及孙中山先生。马克思在大英的阅览室读了三十年书。 圆形穹顶阅览室 <div>复活节岛石像—</div>从中央大厅进入展厅,迎面就是一尊巨大的石像,这是比较有争议的展品之一。石像大约制作于公元1000-1200年,是智利复活节岛上的一件珍贵石像。1869年由英国探险队从复活节岛挖掘后运至英国,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将其赠予了大英博物馆,自此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永久展品。 智利人称石像为”Hoa Hakananai'a”,意为“被偷走的朋友”,“失落的朋友”或“隐藏的朋友”,反映了智利民众对文物流失的讽刺与不满。2018年7月,复活节岛方面要求归还这件石像,并派代表到大英博物馆进行考察。之后,大英博物馆也派代表前往复活节岛进行考察。时至今日的2025年,石像依然在大英博物馆,归还之日遥遥无期啊!<br> <div>复活节岛石像是智利的世界遗产之一。复活节岛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岛上的这些摩艾石像。全岛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岩石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奇特,神情严肃,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这些巨大石像使人惊叹,这些雕像代表什么?是谁雕刻的?怎样雕刻、运输、这样排列有何寓意?这些问题众说纷纭。(网络图片)</div> 参观大英博物馆(二) 耶稣荆棘冠—<br><div>这是博物馆的核心收藏品。它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是周围的黄金和宝石,而是箱体里面中间的这根荆棘。在圣经新约的四部福音书都有相关记载,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罗马士兵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的头上。对于中世纪基督教信徒来说,逃离地狱折磨的唯一希望在于基督留下的救赎之血。这根荆棘让耶稣流出了拯救灵魂的宝血,意义是无价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他更珍贵了。荆棘王冠被视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基督教圣物。</div><div>右下角为荆棘放大图</div> 这是另外一面<div>这个纯金打造的匣子,高约20厘米,装饰着无数珠宝。正面描绘了“最后的审判”,天使们吹响了审判的号角,坟墓在鲜绿色的珐琅制山坡上开启,四个白色的小人从棺墓中起身祷告。这件藏品被称为大英博物馆的圣物。</div> 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像—<div>仅上半身,高2.5米,重7吨,他表情平静庄严,巨大的头颅从高处俯视,气压全场,他的雕像当时遍布埃及卡纳克的整个建筑群。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统治者,这尊雕像展现了典型的古埃及艺术风格:人物身着古埃及法老服饰,头戴象征王权的头饰,姿态端庄,体现了古埃及对法老权威与永恒性的艺术表达。</div> 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像—<div>古埃及第18王朝石雕艺术杰作。这座雕像由花岗闪长岩制成,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4世纪中叶,高达2.9米。雕像上刻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名字和其他铭文,彰显了他的尊贵身份。</div> 图坦卡蒙(Tutankhamun)‌木雕像—<div>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其陵墓出土的文物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见证,这尊雕像展现了古埃及木雕与金箔工艺的精湛水平。</div> 阿芙洛狄忒大理石雕像—<div>阿佛洛狄忒(希腊语:Ἀφροδίτη、英语:Aphrodite),是古希腊神话中爱情与美丽的女神,同时也是性欲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因其诞生于海洋,所以还被奉为航海的庇护神。</div> 命运三女神—<br>这是从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发掘出来的雕刻,命运三女神就是在希腊神话中掌管万物命运的阿特洛彼斯、拉克西丝、克罗托。她们身上穿的是希腊式的长袍,衣褶下丰满、柔美的肉体显得十分的真实和细腻。1687年,被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发生了一场爆炸,这些雕像的头,手基本都损毁了。到了1800年,仅半数的帕特农神庙雕像幸存。英国勋爵额尔金(Elgin)爵士将神庙的雕像陆续运回英国,1817年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学生 小孩被大人带来参观,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看来老外也意识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古埃及木乃伊—<div>木乃伊棺椁,是古埃及“来世信仰”的具象体现——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通过木乃伊制作与精美陪葬,为逝者在“来世”营造“永恒居所”。</div>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文物,部分源于19世纪殖民掠夺,这些文物虽承载文明记忆,但其“合法性”与“归还诉求”是国际考古与博物馆领域的长期议题,折射出‌殖民历史对文化遗产的复杂影响‌。 参观大英博物馆(三) 狮子釉面砖像—<br>一幅镶嵌有狮子的釉面砖板图像,来自尼布甲尼撒二世王座的房间,曾被借给大英博物馆,但最近已归还给柏林的Vorderasiatisches Museum。目前正在为该空间准备一个新的展示方案。<div>以上是砖像下面的说明译文,翻译好像有点问题。</div> <div>隋代汉白玉佛像—</div>博物馆的楼梯间,矗立着一尊高达六米的白石阿弥陀佛立像。中国古代白石造像以出自河北曲阳者最为著名,这尊隋代开皇五年(五八五年)的佛造像巨作也不例外,它来自曲阳县韩崔村崇光寺。当年为了方便运输,无情地将佛体切割成3个部分,直到在这里陈列,才把它拼接并修复完成。<br> 牛头竖琴—用中国成语形容,就是对牛弹琴 埃及新王国时期石柱—<div>属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 - 1070年)的宗教纪念性雕塑,是埃及法老制社会“神权、王权合一”意识形态的载体。这一时期,石柱、神庙等建筑成为法老彰显权力、连接神灵与民众的关键符号。石柱顶部的“花苞形柱头”是典型埃及风格,象征生命与永恒(古埃及认为“生命之树”扎根于永恒的地下世界,花苞寓意新生与永恒的循环)。</div> 蹲姿维纳斯(Venus de Milo)—<div>裸体女子蹲着的大理石雕像,也称为蹲伏的维纳斯 (Crouching Venus)。这尊雕塑是古希腊大理石雕塑的典型代表,描绘了女神在沐浴时因惊讶而蹲下的场景。 </div> 雕像右膝贴近地面,头部转向右侧,右臂遮住胸部,呈现出惊讶或紧张的姿态。这尊雕塑被认为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风格的代表作,其裸体造型反映了古希腊对人体美学的追求,蹲姿设计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参观大英博物馆(四) 以下是中国馆的珍品 明代“赏善”女判官三彩釉陶俑—<br>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的她手捧薄薄的“善簿”卷宗,记载着人在生前所做的善行。<br>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地狱判官,是阎王的助手。地狱判官数量繁多,但主要分掌刑罚、掌善簿、掌恶簿、掌生死簿四大判官。掌善簿的赏善判官,并非位最高权最大(掌生死簿判官职最高权最大)。其身穿绿袍,温婉可亲,沉稳内敛。手持“善簿:中尽录人人生前的行善资料,判官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一一给予奖赏,遣入轮回。 明代“罚恶”男判官三彩釉陶俑—<div>男判官在女判官不远处,高约1.6米。其腋下所抱的“恶簿”明显更多更厚,或许在判官眼里,世人行善少而造恶多。整体塑造极为生动,怒目圆睁,凶神恶煞,令人不寒而栗。脸部施以绿釉,胡须呈暗黄色,穿着世俗中的官服,手持地狱生死簿。</div> <br><div><br></div> 康侯簋—<div>1931年在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随后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由布鲁克·休厄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br>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康侯簋又名沬司徒迭簋,学界都认为它出自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时间在1931年前后,后流落海外。器高24cm,口径41cm,器底铸铭文4行24字。铭文可以证明,文王之子、康氏得姓始祖康叔封是武王克殷后大分封时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又徙封卫国的。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著名学者骈宇骞先生先生据此也认为康叔在西周第一次大分封时就被封在康城,同时他认为康侯簋就是在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铭文中“徙封”是改变封地,确凿证明康叔在封卫之前就是有封地的。</div> 《石渠宝笈》明 清凉寺《三菩萨》壁画—<br>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最醒目的展品,此壁画描绘了三菩萨立像,各带有显著头光。中间的菩萨为观世音,他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左边是普贤菩萨,他手持拂子,头冠有三宝。右边是文殊菩萨,他的头冠亦有一佛像,并手持如意。河北省清凉寺建立于1183年。一段1485年的题字记录了寺院的壁画是山西省五台山寺院于1424年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后来于1437年和1468年重修。清凉寺是佛教信众往返五台山朝圣源途中的重要一站。W. M. Weinberger于1925年间获得此壁画。根据他的笔记,当时的清凉寺有三殿,已荒废。第一殿内有残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围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内有大型坐佛雕塑,后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马蹄形背屏,上部较宽。此背屏后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载着三菩萨壁画。壁画在石膏面上绘制,最底层的干土附在木架上。此壁画从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块运回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于20世纪30和40年代间毁于战火。 清代朝冠耳炉—<div>朝冠耳炉又称官帽耳炉,因两耳部形似古代官帽上的双翅而得名,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香炉的经典器型。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皇帝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主事臣的炉款,也多见于寺庙。<br>这尊铜香炉大约制作于乾隆年间(1736 - 1795),其形制尺寸和龙饰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庙出身。铭牌的英文说明译文:“香炉的形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礼上的食品用具。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是持续不断的主题。”</div> 龙纹琉璃砖—<div>一件标志性的中国文物,这件文物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于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年间被敲裂盗取,后来被排列成壁板收藏。直到2006年,一位收藏家在拍卖会上购得这件文物,并将其赠送给大英博物馆。</div> 唐三彩弥勒佛—<div>高三米,这是明成化二年由佛教徒党成和妻子许慧梅赠给佛教师傅道吉的,制作工匠为吕震。这尊佛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承载了人们对 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div> 辽三彩罗汉像—<div>宽高都在4米左右,罗汉彩塑,双手结禅定印,眉头微蹙,目视前方。这是一尊高度写实的罗汉造像,与惯常寺庙所见罗汉造像大不相同,通体施三彩釉,十分罕见,这尊辽三彩罗汉像来自河北省易县八佛洼晱子洞。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div> 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br>这是来自东方的传世佳作。撇口、深腹、浅圈足,器型精巧、胎薄釉润,十二件为一套,再于杯身绘上十二月令花卉,精美绝伦。其中一只已遗失,后来补上一只复制品,大家看看是哪一只? 参观大英博物馆(五)中国馆 参观大英博物馆(六)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收藏品,属于英国自身的不足10%,有争议的藏品不计其数,英国非常避讳归还二字。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在2010年7月访问印度期间,针对印度要求归还“光明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的请求,曾公开表示拒绝。他在接受印度NDTV电视台采访时发表了相关言论,其英文原文为:<br>"If we did that, the British Museum would soon be empty!"‌(中文译文:“如果我们那样做了,大英博物馆很快就会空空如也!”),这是大实话啊!<br> 这里是大英博物馆正门,但是我们参观入口并不在这里。 站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穹顶下,指尖划过玻璃展柜的瞬间,触到的仿佛不是文明的温度,而是历史的裂痕。那些来自古埃及的黄金面具在灯光下流转着沉默的光,中国青花瓷的缠枝纹里藏着江南烟雨的影子,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石板上,刻着被风沙掩埋的呐喊 —— 它们本该在尼罗河畔、长江之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与故土的阳光和尘土共生。<br>这里像一座巨大的文明拼图馆,却用最傲慢的方式将碎片强行拼接。当看到标注着 “1860 年,中国北京” 的青铜器时,展厅里的冷气突然变得刺骨。那些被精心陈列的瑰宝,每一件都在无声诉说:有些辉煌的收藏,本质是文明的伤口。<br>走出博物馆时,伦敦的阳光有些晃眼。突然明白,真正的博物馆不该只是文物的容器,更该是尊重的见证。而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等待一场跨越百年的归还。 《英爱之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