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解国珍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王养青,解艳珍,董端芳,张孟哲,李长琐,陈振国</span></p> <h5>汉薛中学</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巍峨的孤峰山脚下与蜿蜒的稷王山西麓之间,静静地坐卧着一座公有制乡村学校———万荣县汉薛中学。</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校占地面积八十余亩,呈长方形南北方向布局。位于东景村、西景村和四望村三个村的交界地带。</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8月,遵循当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十九字方针精神,汉薛中学应运而生,校长是杨岗。汉薛中学是当时全县仅有的七所中学之一 ,学校定位初中,学制三年,每一届招生三个班,每个班级大约40名学生。吴廷华,王廷轼,秦令仁,尹云潮,薛灶管等都是汉薛中学元老级教师。王廷轼负责学校的筹建和基建工作。</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具有规模的中等学校,须具备三大硬件:教学场地、师生饮用水和校舍照明。汉薛中学一张白纸。怎么办?经过校委会研究决定,因陋就简,多管齐下,保障学业正常进行。新校区集中精力,加快校舍建造。为了解决学生缺水少地问题,教学化整为零,部分第一、二届学生到西景村“五福堂”上课,部分学生到皇甫公社袁家庄上课,因为袁家庄有孤峰山泉水。学校租用老百姓房舍上课,学生吃住在老百姓家。村民们宅心仁厚,倍爱后生,尽力提供方便。</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0年,新校舍初具规模,学校决定把学生撤回新校区集中上课。一方面在校内打土井蓄雨水,一方面组织学生到袁家庄拉水度水荒。</span></h5> <h5>汉薛中学1962年挖筑蓄水池竣工照片</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拉水是苦活。每次组织十余名男女学生,三、四辆架子车,每辆车上装250公斤水的铁桶,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往返袁家庄一二十里地拉水。水贵如油啊!1961年在校园西南角的地方决定挖筑一座水池,蓄雨水供全校用水。</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没有机械化工具的年代,全凭人工肩扛手抬土,困难可想而知。经过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共同奋战,1962年5月,一座可蓄水四千多立方米的水池竣工。</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此,学校由蓄水井和池塘供水。如遇干旱池塘没水,偶尔到袁家庄拉水补充。直到60年代中期,汉薛东景村打出地下水,学校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校舍照明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刚建校,学生使用煤油灯,晚上四人一桌,围灯而学。经常是灰脸黑鼻子,甚至影响学生视力。大约在1965年,学校建立了一台12马力的柴油发电机,自发提供照明。教室宿舍安装了日光灯,晚上如同白昼。60年代末,学校与附近村镇均用上国家区域网电。</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柴油发电机</span></p> <h5> 至此,汉薛中学从艰苦走向安定。这期间,教学管理一如既往,教学质量一点不逊色。学生是县东区小学毕业生选拔考试进来的,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很珍惜学习机会。步行几十里路,翻山越岭,睡通铺土炕,从家里背凉馍,缺电少水,冬天挨冻受饿,都不在话下,目的就是为将来考取上进。</h5><h5> 当年教育界把教学比作“牛拉车”,社会上流传着“宁让挣死牛,不能停下车”的口号。寓意为只有累着老师,也要搞好教学,不能误人子弟。足见当年老师的从业敬业和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的精神。因此,汉薛中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砥砺行进,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与合格的毕业生。</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h5>汉薛中学1963届毕业照</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薛中学初中第18班毕业照(196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1958年到1971年,汉薛中学招生面覆盖汉薛、埝底、皇甫和三文等几个公社的乡村小学毕业生。每年为康杰中学、万荣县城关中学和闫景中学等高中部输送生源,为山西和西安等中专技术学校输送优秀生,也有部分同学入伍参军。同时,为县东区几个公社培养了大量农村建设人才。13年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大约1500余人。</span></p> <h5>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汉薛中学教育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从1990年到2021年,学校招生初中班97个,培养毕业学生4000多名。</h5> <h5>汉薛中学初中98届毕业留念(1998)</h5> <h5>汉薛中学初中74班毕业照片(2010)</h5> <h5> 汉薛中学曾在1963-1965年间被称为“汉薛耕读中学”。1965年恢复“汉薛中学”校名,直至2021年关闭。</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谢 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感谢64届校友王养青、63届校友解艳珍和董端芳、68届校友张孟哲、高29班校友高霞、高3班陈振国、高4班李长琐、69届校友秦常荣等对简介的回忆资料和努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