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大同逗留期间,有不少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讲大同古城的城市改造,不能不提前大同市长耿彦波。耿彦波在2008-2013年担任大同市长期间,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大同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核心是对古城墙、华严寺、善化寺等历史遗存进行系统性修缮,并复建了一大批传统建筑,试图将大同从“煤都”转型为“文化旅游城市”。由于改造过于大刀阔斧,当时在大同本地引来不少争议。</p><p class="ql-block">而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在古都城市普遍崇尚“文旅兴市”的今天,耿市长当时的眼光不可谓不领先。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同本地人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感受城市改变带来的便利后,转变成了感激与敬佩。如今的大同早已没了耿市长刚上任时的尘土飞扬,大同古城的形象也得到了质的改变,眼下大同得以成为网红旅游城市,耿市长在任时打下的这些硬件基础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本文作者拜谒华严寺</i></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作为大同古城修复的重点项目,也留下了不少耿市长的印迹。在华严寺的山门与上寺复建的普光明殿门前,各有一副耿市长亲自撰写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片源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山门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下联:世间万象皆浮云,乐驻心中</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图片源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p><p class="ql-block">下联: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p><p class="ql-block">从中不难看出个耿市长的处世智慧与人生格局,不知治愈了多少当代人的精神内耗。</p><p class="ql-block">而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普光明殿附近那个无人在意的小角落里,那块由耿彦波于2009年亲自撰文的警示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中写道:“华严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筑群,乃错误理念指导下之错误作品。其错误有三:</p><p class="ql-block">其一,未经国家文物局审批,擅自开工修建,乃严重违法之乱为;</p><p class="ql-block">其二,未经专家论证,缺乏历史考古依据,乃违背科学之蛮干;</p><p class="ql-block">其三,建筑体量,密度过大、过高,对国保单位形成干预影响,乃错误理念之恶果。</p><p class="ql-block">鉴于其投资浩大,影响恶劣,故暂为保留,立此反面教材,引为借鉴,警示后人,以免谬种流传,重蹈覆辙。故勒石铭记,明耻彰过,痛记教训,昭示来者。”</p><p class="ql-block">寥寥数语,耿市长立碑罪己,却不忘恢复古城风貌的初心。碑文的 “警示” 本质上是对自身治理逻辑的 “自我锚定”——将文化遗产保护置于城市发展的优先地位,试图为后续治理划定 “底线”。古城修复虽有争议,但是那些历史建筑的更新,客观上激活了古城的历史密码;让差点被人遗忘的大同古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纪录片《中国市长》里,耿彦波在忙完一天的政务后,仍然忧心忡忡地对镜头道:“ 大同这次再不起来,就再也起不来了,历史不会给大同第二次机会。”且看现在的大同古城街头,直到深夜依旧熙熙攘攘,喧嚣鼎沸。此前所有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可喜的是,范爷告诉我,北京城建集团在2008年前后也参与了大同很多地标工程的建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