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亵渎了助人为乐 李雨生

哈拉合少雨生

<p class="ql-block"><b>  是谁亵渎了助人为乐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中华民族,自远古走来,便以“礼仪之邦”的美名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乐善好施、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扶老携幼,这些宛如璀璨星辰般的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更是维系国运昌盛、文运繁荣的精神命脉。悠悠华夏,古往今来,无数关于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佳话,如同一串串悦耳的音符,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奏响,久久回荡。</b></p> <p class="ql-block"><b>  东晋那位才情横溢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偶然间瞧见一位老妇人守着无人问津的竹扇,满脸愁容。他心生怜悯,略施妙笔,于扇面之上题字,瞬间,竹扇便如凤凰涅槃般身价陡增,老妇人的生计难题迎刃而解。这一义举,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将艺术的魅力与善行的温暖完美融合,成为千古美谈。 </b></p><p class="ql-block"><b> 时光流转至北朝魏齐时期,富绅李士谦,宛如黑暗中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在灾年的阴霾笼罩大地,乡邻们陷入食不果腹的困境时,他慷慨解囊,将粮食借给众人。而当命运的车轮并未驶向丰收的坦途,面对收成欠佳的残酷现实,李士谦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当众将借据付之一炬,犹如一缕春风吹散了乡邻心头的阴霾,其慷慨济困之举,恰似一曲慷慨激昂的赞歌,被人们口口传颂,永载史册。 </b></p><p class="ql-block"><b> 南朝梁的官员严植之,同样以其高尚的品德,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篇章。于江边,他邂逅了那名被命运遗弃的重病路人,宛如天使降临,严植之怀着一颗赤诚的医者仁心,对其悉心照料,寒来暑往,整整一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终于,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路人如枯木逢春般重获生机。而面对受助者感恩戴德的报恩之举,严植之却婉言拒绝,他的善举,犹如一朵盛开在尘世中的高洁莲花,清香四溢,令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助人为乐的精神,弘扬助人为乐的做法,特别是以雷锋为代表的助人为乐典型,更是全国人民学习、追捧的榜样。雷锋在坐火车出差时主动为旅客倒水、抱孩子、找座位,甚至用津贴帮一位中年妇女补火车票;雷锋冒雨护送母子回家,途中脱下棉衣给妇女穿,并帮助她找到儿子;雷锋利用休息时间为战友洗衣服、补被子,出差时帮乘务员打扫车厢,并长期资助贫困战友和群众;雷锋为盲人安装防滑鞋套、为孤寡老人免费理发、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等,早已家喻户晓,传为佳话,这不仅是雷锋一人之善举,而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不然,毛主席也不会亲自挥毫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助人为乐者,恰似那黎明破晓之际的熹微之光,虽未携带着炽热的温度,却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轻而易举地打开人们心中那扇被阴霾紧锁的大门。然而,不知从哪一个悄然流逝的瞬间起,这原本熠熠生辉的微光,竟屡屡被浓重的乌云所遮蔽,甚至还遭受了无情的亵渎。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新闻场景:纯真的少年,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善心,目睹老人不慎摔倒在地,不假思索地快步上前,想要伸出援手将老人扶起。可谁能料到,换来的竟是老人毫无根据的诬陷,硬说少年就是那撞倒自己的罪魁祸首。孩子出门时,家长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千万不要把手机借给他人;不要帮陌生人提行李走进火车站,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狡猾的犯罪分子利用;不要给陌生人带路,不然极有可能陷入人贩子布下的重重圈套。更有甚者,如今人们在想要助人之时,竟不得不先掏出手机,开启录像功能,只为在后续可能出现的无端指责中,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b></p> <p class="ql-block"><b>  在熙熙攘攘的地铁车厢里,每当有人出于善意,主动起身给孕妇让座,那原本温暖的画面中,总会不合时宜地传来“又在这儿作秀了”这般如芒在背的刺耳杂音。当有人心怀悲悯,给街头的流浪者递上一碗热气腾腾、饱含人间温情的热面时,手机屏幕上便会冷不丁地跳出诸如“想出名吧”之类充满恶意揣测的刺眼评论。在暴雨如注的天气里,外卖员心疼被雨水淋湿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雨衣递了过去,自己却浑身湿漉漉地站在公交站台下,那狼狈的模样,换来的却是远处几个冷漠围观者“拍视频肯定赚爆了”的无情嗤笑。</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充满恶意与质疑的声音,就如同阴暗潮湿角落里悄然滋生的霉斑,正一点一点、悄无声息地爬上“助人为乐”这块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传统美德的古老牌匾,原本闪耀着光辉的金字,在这霉斑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黯然失色。部分舆论也在这场道德滑坡的悲剧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不光彩角色。媒体在报道那些感人至深的助人善举时,总会习惯性地添加“提醒”字样,仿佛在这个时代,做好事已然成为了一件如履薄冰、危机四伏的危险之事。网络的世界里,对助人者的讥讽与无端揣测如肆虐的洪水般肆意横行。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信任与善良的模样,不再愿意相信世间还存在无私奉献的纯粹善意,而是热衷于在每一个好心人的背后,去挖掘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就如同一场可怕的瘟疫,比个别的讹诈行为更具杀伤力,它正一步一步地侵蚀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让社会的温暖与美好在这片阴霾下逐渐褪色。</b></p> <p class="ql-block"><b>  我时常陷入沉思,究竟是何种缘由,致使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品德竟遭到如此亵渎?是道德价值的悄然贬值?是善良本性的柔弱无力?是骗子行径的嚣张猖獗?还是法律覆盖层面的有所欠缺?在我看来,最为关键的因素,实则是社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变形,再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最终酿就了助人为乐被反噬的恶果。 </b></p><p class="ql-block"><b> 助人为乐,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志,对其加以亵渎,无疑等同于对人性的亵渎。改变,需从每一个个体做起,从完善社会道德构架以及法律体系这两大方面入手。为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助人者予以声援,为始终坚守善良的人们鼓掌喝彩,对污蔑、敲诈助人为乐者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遏制亵渎助人为乐的歪风邪气。</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我们亦应清晰地看到,助人为乐的美德并未消逝,依然有众多仁人志士在默默坚守:台风肆虐之际,那位为素不相识的路人奋力守住井盖的排水工;车水马龙的马路上,那些毅然将倒地老人送往医院的学生;山石滚落之后,那位默默移开巨石的路过司机。这些无名英雄,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图留名,更不求回报。他们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善良并未被彻底亵渎,它依旧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东西。正因如此,我们更肩负着守护这份纯真善良的责任,而非对其投以怀疑、嘲笑甚至亵渎的目光。如此,才能让助人为乐这缕微光不被遮蔽,恰似月光不会因无端怀疑而停止照亮黑夜,真正的善意也不会因恶意嘲讽而改变本质。当第一只敢于坚定伸出搀扶老人的手,当第一份没有署名的爱心包裹悄然送达,我们重新拾回的,不仅仅是信任他人的能力,更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温暖温度。或许,我们更需要以一种看似笨拙却无比坚定的坚守,去捍卫人性中这最后的柔软。</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8月9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