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邮.忆人.记事(16)邮票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家

杨名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与结晶,文学家则是时代灵魂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在灿若繁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与曹禺六位卓越的文学家,合称“鲁郭茅巴老曹”,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们以笔墨为锋,用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滋养时代精神。其传世名作培育、塑造了一代代国人的精神风貌、文学理想与审美感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邮政于2024年10月26日发行《中国现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全套共6枚。今天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欣赏6位文学巨匠纪念邮票全套极限明信片和原地首日实寄封,缅怀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名周树人,字豫山,后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鲁迅擅长短篇、散文。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就是他的《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充满了意象、矛盾、自省,得见其思想之深邃,灵魂之痛苦,为不可超越之颠峰。他开创白话文先河,批判社会黑暗,塑造阿 Q 、孔乙己等经典形象。</p><p class="ql-block">1940年,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学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至1943年先后创作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1944年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曾被毛主席大加赞赏,列为整党学习文件之一。1959年至1960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擅长诗歌、戏剧。代表作《星空》《女神》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感染力极强,是现代文学诗歌之冠。后期历史剧《屈原》,更是感情极其充沛。</p><p class="ql-block">文学特点:浪漫主义风格,激情澎湃的诗歌与历史剧创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启文学与革命生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p><p class="ql-block">‌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1933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剖析小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各个方面详实精细的刻画了旧社会的上海,,揭示了民族资本主义必然没落,无产阶级正在兴起并是真正的希望之主题。</span>深刻反映民族工业困境。‌‌《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展现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的精神历程。‌‌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系列描写农村经济破产的悲剧。‌‌散文《白杨礼赞》以象征手法讴歌抗日精神,入选中学语文教材。‌‌</p><p class="ql-block">‌创作特点‌: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擅长通过宏大叙事与心理描写结合,构建史诗性文学图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曾任《文学季刊》编委、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理事等职,积极参与抗战文艺工作。‌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晚年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担任首任馆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自身家庭为原型,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与青年人的觉醒。‌</p><p class="ql-block">‌“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探讨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挣扎。‌</p><p class="ql-block">‌散文集‌:《随想录》系列:晚年反思文化大革命的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我批判精神。‌</p><p class="ql-block">创作特色:以真挚情感描绘封建家族冲突,后期杂文集《随想录》展现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1966年8月24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老舍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p><p class="ql-block">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作品还被大量翻译至海外,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京味语言刻画市民生活,戏剧《茶馆》成为现代文学经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1996年12月13日,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曹禺擅长戏剧。二十多岁的写《雷雨》使他名动天下。他的戏剧主题深刻鲜明,人物栩栩如生。戏剧中善于制造矛盾,从而揭露人性,给人很强的震撼感觉。 此人作品虽少,但每一部都是经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背景音乐:平湖秋月(古筝独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集 邮 品:编者制作收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