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通师专中文科以其兼容包并的教育理念,汇聚了一批性格迥异,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学术研究百花齐放,个人专项特长争奇斗艳的优秀教师,这些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回忆四十年前南通师专中文831班委培学习往事时,针对部分老师写了一些单独成篇的回忆文章。但是还有很多老师因为时间久远,我残存的记忆太少,没法为他们写单独成篇的回忆文字,在此我将记忆中还残存的姜光斗、顾平、吴祖镏、戴聪升等其他几位老师的点滴印象,合并记述下来,单独成篇,以示不忘师恩。</p><p class="ql-block">姜光斗老师大概四十七八岁的样子,性格沉稳而坚毅,说话平实而有底气,身材敦实像个体力劳动者,没有文人的酸腐气,提任南通师专中文科的主任后,教过我们一个时期的唐代文学课。当年姜光斗老师是唐诗研究专家,主攻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在课堂上他给我们介绍了自己搞学术研究课题的事,他说自己搞韦应物研究纯属偶然,有一次在参加一个唐诗研究学术会议时,与会专家提议参会的几个中青年老师,每人选定一个唐代诗人作为研究课题,从收集基础资料做起,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力争写出专著。等其他老师挑选完研究课题后,姜光斗老师愉快地把别人挑选剩下的韦应物确立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此前他并没有专门关注过韦应物,自接受这项研究课题后,基本是从零开始搜寻资料进行研究的,几年坚持下来,他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专家了。姜光斗老师是那种底气十足却又谦和不争的人,他给我们介绍这件事时,丝毫没有喜形于色的样子,他的态度就像一个种庄稼的农人,不管往地里撒什么种子,都会埋头耕耘,相信终有收获。如果当时给他定的研究课题不是韦应物,随便换成另外一个唐代诗人,他也一样会坚持不懈研究出成果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姜光斗老师的学术研究并不局限于韦应物研究,根据工作需要,他在唐代文学、中国古典美学,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p><p class="ql-block"> 顾平老师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老师,是我们中文831班所有任课老师中最神秘、古怪的一个人。他年龄大约40岁上下,留着小平头,发根直立,戴一幅近视眼镜,表情平淡而严肃,进了教室他只讲课,课上课下都板着脸,从来不跟学生讨论思想,交流感情,上了一学期课,我从来没见他笑过。所有老师讲课时,都是一边讲,一边写板书,把重要内容、字词随手写在身后的黑板上,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而顾平老师却与众不同,他讲课最大的特点是从来不写板书,全靠一张嘴讲。顾平老师虽然不写板书,讲课却非常认真负责,他个头不高但精力充沛,他讲课时的普通话带有浓重方言味,声音响亮,中气十足。他讲课时空着两手,只动嘴不动手,对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熟悉得几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每次两节课连上,近两个小时顾平老师都是不拿书本,不写板书,口若悬河,从头讲到尾,滔滔不绝,按照他自己的思路逻辑讲下去,说话从不卡壳,没有一句口误。对于顾平老师这种灌输式的讲课方式我有些不适应,上课时要强打精神听讲才行,否则就容易打瞌睡。有时下课铃响了,顾平老师已走出教室,我还会望着不写一字的空黑板发呆,耳朵里满是顾平老师的讲课声音,我想他用嘴讲课都那么敬业费劲,不写板书肯定不是为了省力气吧?就专业知识而言,顾平老师无疑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那些深奥的哲学理论,严密的逻辑语言,一般人用文字写出来都要费些心思,而顾平老师却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口比心快。顾平老师特立独行,上课不写板书的做法,在南通师专的老师中绝对是个另类,不写板书不代表他专业理论水平低,并不会影响他作为大学教师的任职资格,这充分体现了南通师专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p><p class="ql-block"> 吴祖镏老师教外国文学,他五十岁左右,身材偏胖,圆脸,体格健硕,额头上的发际线较高,饱满的大额头特别显眼。他讲课时笑容可掬,自带喜感,看起来像个弥勒佛,课堂上模仿果戈里、巴尔扎克小说中贵族、资本家虚伪社交仪礼的动作表情活灵活现。在南通师专众多老师中,吴祖镏老师的学历起点较高,他是五十年代复旦大学名校毕业生,他常常以此自豪,富有优越感,在课堂上常常说起当年在复旦上大学时辉煌往事。他说自己是五十年代复旦大学摩托队的运动员骑手,参加摩托队集训,曾经从上海一口气骑行到杭州,说到高兴处,他就兴高采烈用手比画着双手握把骑摩托车的姿势,满脸是无限风光的爽快感,让我们男生无比羡慕神往。也许是教外国文学的缘故,吴祖镏老师对西方社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他说中国的毛布料子以上海生产的最好,不过比起英国生产的毛布料子还是差很远,他说他有一套英国毛布料子做的衣服,几十年不熨烫,裤角线还笔挺笔挺的,满脸都是溢美的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物质贫乏,信息闭塞,在我们这些土包子学生眼中,吴祖镏老师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p><p class="ql-block"> 戴聪生老师教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明清小说。他戴一幅眼镜,身材粗大,胡子拉碴,一副憨厚的样子。他讲课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笑,每次上课讲到有趣的情节时,刚讲了几句他自己就情不自禁地先笑起来,憋也憋不住,而学生还没有进入小说情境,感觉不到可笑之处,不明白他为什么笑。戴老师一旦笑起来就停不下,像是捡到了别人不知道的什么大宝贝,我们讲台下的学生常常被戴老师这开心的笑态逗乐了,也跟着一起笑起来,课堂上常常师生笑成一团,戴老师既不生气,也不尴尬,等笑够了才会停下来,给我们继续讲课。坦诚、憨厚、平易近人的戴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他的课学生们感到最轻松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