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全国汉画看山东”,山东是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也是分布地域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题材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研究历史最长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背屏式造像是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流行的一种佛造像形式。雕刻出以主佛,胁侍菩萨,弟子式供养人以及飞天等构成的佛教场景。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尊佛,也有单尊或多尊的背屏式造像。</p> <p class="ql-block"> “孙宝僖造背屏三尊像”(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原为山东金石保存所旧藏,造像一佛二菩萨主佛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及头部缺失,左右雕两株莲花的菩萨头部残缺,手持莲蕾法器。原背屏边刻有火焰纹,顶部一龙头,主佛头两侧各一飞天。基座中间刻有博山炉,两侧各跪姿供养人和护法狮子,其间刻造像记与供养人姓名。此类雕饰存世稀少极具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唐代菩萨像,唐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又一个高峰期,尤其是菩萨像,表现出典型的世俗化与女性化倾向。</p> <p class="ql-block"> “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北魏正光六年)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主佛法相端庄,面带微笑,内着僧袛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舟形背光内刻九尊化佛,正上方饰“倒龙”图案,背屏上部雕十一尊形态各异的伎乐飞天。主佛两侧立胁侍菩萨像。背屏左右两侧及碑阳雕规整方龛,刻196尊坐佛。造像长方形基座上刻有题记,记载了造像主要捐助人贾智渊,其妻张宝珠及当时益都贾氏大族成员姓名及发愿文。是北魏佛造像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刻的196尊坐佛。</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辟支佛像,真是一眼千年。辟支佛像为石灰岩质地,佛像姿态沉稳庄重,顶部高肉髻,右手施无畏印。已有残缺。整体看很有唐代造像风格。展牌标注:辟支佛像,济南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发现。</p><p class="ql-block"> 辟支佛像双目微闭,不看世间繁杂是他们所遵循的,神情是那么的深不可测,思考状的笃定姿势,让人能感受到那一种平静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弥勒信仰,唐代净土盛行弥勒和阿弥陀佛信仰,唐代弥勒信仰以武周时期最盛,弥勒佛以倚坐为典型,着褒衣博带式汉装,形体丰圆。</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铜钟”,唐天宝年间。钟身高1.3米,口径0.9米,上有螭龙钮,钟体近直筒形。下口圆而平,钟身外壁原有唐代长篇铭文,但被凿去,仅“开元”“益都”等字依稀可辨。现存“大元天历二年岁次已己庚午月已末月/益都路总管府建”等为元人后刻。此钟发现于益都(青州)城北门內西街真武庙內,钟身分刻唐、金、元三代题记。据钟璧“佛日增辉”等铭文可知其属寺院佛钟。</p> <p class="ql-block"> “马鸣寺碑”,又名“马鸣寺根法师碑”,通高1.7米,碑文正书约600字,详述根法师生平。其字笔意精到,浑厚有力。是魏碑作品之代表。此碑是北魏时期有关佛教文化的重要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书法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佛像手印常见有五种印:</p><p class="ql-block"> 说法印:象征佛说法之意,教化大众。</p><p class="ql-block"> 施无畏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p><p class="ql-block"> 与愿印:表示佛菩萨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具有慈悲之意,常与施无畏印配合。</p><p class="ql-block"> 触地印:又称“降魔印”,释迦修炼时常有恶魔前来扰乱,释迦即以右手触地,使魔王惧伏,表示修炼艰辛。</p><p class="ql-block"> 祥定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千”为无量及圆满之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p><p class="ql-block"> 这尊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高2.12米,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难得的珍品。观音跌坐,头戴宝冠,共有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全身共计四十八手,身前双手合十,其下双手施禅定印,其余各手式执法器或施手印,手中刻有法眼,左右巧妙分布。</p> <p class="ql-block"> “汉画.汉风.汉魂”__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共展出77组件(96件)重磅汉代石刻文物。其中30件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p> <p class="ql-block"> “石雄狮”,淄博市临淄区出土。脖子上有“雒阳中东门外刘汉作狮子一双”。</p> <p class="ql-block"> 这件石柱是一座神道墓表,主要是记载死者事迹。柱高2.16米,柱身为汉代特有的竖竹柱。柱身接近柱头处有石额,平面上刻“邪相刘”三字。另一侧有后人题记“琅琊相刘君墓表”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 “孙氏阙”,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是现存最早刻有纪年的汉代石阙。1965年莒南县延边镇东兰墩村发现,当时为农家砌猪舍用。阙顶方形屋顶,梯形阙身的重檐单阙,身为汉代碑碣造型,正面刻人物拜竭,乐舞杂技,六头人面兽等。左侧有人首蛇身者等。红砂石质。高180米,宽52厘米,厚18厘米。阙右侧有隶书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孙仲阳升父物故行丧如礼刻作石阙贾值万五千。”</p> <p class="ql-block"> “捧盾石人”(东汉)高2.21米,躬身站立,双目平视,身穿长袍,头戴巾帻武冠,双手合抱捧盾。恭静侍立的站姿。</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麃孝禹碑”,中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麃孝禹刻石”“河平刻石”等。无书写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长方形高182厘米,宽40_60厘米,厚24_26厘米,根本高36厘米。左右各刻一鸟,鸟下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8字,左7字。记述立碑时间,地点,碑主。左下方界格外刻有宫本昂等人的题记。碑文:“何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麃孝禹。”题记:“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显,任城刘思瀛访得此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p> <p class="ql-block"> 展区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朱鲔石室画像石上宴欢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等出土于嘉祥五老洼。这几个历史故事在画像石里也是很常见。</p> <p class="ql-block">(2025.8.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