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五)祆神楼

禾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晋中平原的黄土大地上,介休祆(读“仙”)神楼以一种近乎魔幻的姿态矗立了千年。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祆教建筑遗存,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见证。这座北宋木楼以奇特的“三维魔方”结构、千斤顶抬升的奇迹和屋檐上的异域神兽,讲述着祆教东传的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祆神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1047-1055年间)。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1996年11月20日,祆神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晚霞中的祆神楼(来自网络) 勾心斗角(来自网络) 空中抱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祆神楼为北边三结义庙的山门,庙前的乐楼以及顺成大街的过街楼,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体。站在楼底仰望,三层龙形的斗拱盘旋飞舞,三座悬空的抱厦倚楼而立。粗状的支柱与精巧的立架把古楼装饰的极富变化,屋顶上的三色琉璃瓦组成了各种图案。整个古楼气势雄伟、威严壮观,精巧的木构艺术体现在繁复的斗拱和细腻的装饰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祆神楼的建筑工艺,堪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巅峰之作。这座历经明清重修的楼阁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檩、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从中不难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祆神楼通高20米,采用“明三暗五”的层叠结构,四根通天柱如定海神针般贯通上下,构成稳定的核心支撑体系。楼体重檐四层,下层是高大的山门,山门腰间平座与过街楼平座衔接,上铺楼板形成向庙内献神演戏的乐楼。上层用平座加栏杆,重檐下三面,各凸出一抱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叫绝的是其十字歇山顶与三重飞檐的设计,远远望去,整座楼阁如同一头振翅欲飞的凤凰,24组斗栱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完美精巧的魔幻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屋脊上,高达2米的琉璃鸱吻怒目圆睁,128尊形态各异的脊兽组成流动的仪仗。这些琉璃装饰中既包含青龙、牡丹等典型的东方纹样,又暗藏波斯艺术的元素——卷曲的藤蔓、抽象的几何图案。远远望去,重檐层层叠叠,十字歇山顶在阳光下折射出孔雀蓝、琥珀黄的美丽光晕,恢宏壮观。</p> 祆神楼建筑群 精致的空中抱厦 鸱吻和脊刹 巨大的琉璃鸱吻 有波斯人形象的脊刹 鸱吻形态不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楼脊顶之畏兽型天神和胡服骑瑞兽琉璃雕像、以及祆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都有着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祆神楼北面下层檐枋斗栱上,在与上层檐枋斗栱神牛图像相应的位置处,东西各有一骆驼式异兽头像。祆神庙献亭檐枋斗栱上亦有二神牛头像,而正殿榜头挑檐枋部位,两端各一骆驼式兽头。作为挑檐斗栱的组成部分,又另有三种包括独角兽式的异兽,骆驼式异兽神像有大的鼻孔——骆驼是祆教战神韦雷特拉格纳的十种化身之一。屋檐下的木雕是骆驼、大象与牧羊犬;屋脊上的琉璃小人高鼻深目,身着波斯长袍;最奇特的是楼内横梁上雕刻的“牛头天神”,双目圆睁,手持法器,与中国传统神像截然不同。</p> 昂头的龙象雕刻 大龙小龙神态各异 斗拱处牛头木雕 牛头形态略有不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建筑历经沧桑。明代时,庙毁后复建并改名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年间又不幸毁于大火,之后再次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80年代,由于周边街道不断填高,雨水开始倒灌进这座木楼的地基。在文物专家的建议下,工人们精密施工,用138个千斤顶把整栋楼抬升了1.5米,整整七天七夜,这座重达千吨的木楼平稳“长高”。如今的石阶,其实是当年顶升后新增的基座。</p> 祆神楼民国老照片,那时候还叫玄神楼 戏楼八字音壁上的琉璃浮雕 戏楼 献亭 三结义庙 飞檐脊兽围成的天井 内部斗拱梁架角梁 檩头的兽头雕像 奔龙雀替 形态不一 象形雀替 穿柱飞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祆教,这个如今鲜为人知的古老宗教,曾是波斯帝国的国教,以崇拜象征光明的圣火闻名于世,俗称“拜火教”。其"善恶二元论"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中亚、西亚的精神世界。南北朝时期,沿着丝绸之路蜿蜒而来的粟特商队,不仅带来了香料、珠宝,更将祆教信仰的火种播撒在中原大地。唐代长安城西市,祆祠林立,信徒们在圣火前虔诚祈祷,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风景。但随着朝代更迭,这些异域宗教建筑逐渐消失。明朝嘉靖时,皇帝独尊道教,曾廷敕概毁天下淫祠,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须崇正神”之由,将祆神庙改祀为三结义庙,这座精美的建筑才有幸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视频 祆神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