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满地晨光路

小满梧桐🌿

<h1> 八月第一天。<br>  一趟被临时安排的出差,让作为领队的我,刚刚好可以趁小伙伴都去参加个人赛的这半天——准确说也就是从吃完早饭到上午11点之前的两个多小时,有了可以沐浴在京城盛夏、早起还不算太炙热的阳光里的漫步时间。<br>  原本,是想利用这时间和好多年不见的马同学见一面的。结果,头天两人一对位置再一对时间才发现是我天真了。“我得等九点(上班高峰期之后)才能出门,地铁过来到朝阳区一小时……你中午又不能和我吃饭,还得招呼你的小同事们……我的天,怎么算,我要是过来,都只能在门口见你一眼,说两句就得走!”“真要能你和吃个午饭,咱俩下午两三点钟再聊聊天,你说我这跑一趟也算值了……又或者,你要就两三个同事,我也一并请你们吃饭了,这十几个实在请不起……”马同学坦白了她的为难。</h1> <h1>  我,也哑然失笑。赶紧附和:“行行行,那快别跑这一趟了。要不我也内疚。咱俩还是微信上聊回,也是一样的……再说了,那十几个同事,大半连我都不熟,怎么可能让你破费。”马同学顿了顿,又说:“实话说,你来北京我还是真的想见你一面的……只是确实太远了,时间又不够。别的人,尤其是过去认识我的人,我一般都不想见。”为啥?“我这几年胖得不行,实在不想见(从前认识的)人!”<br>  哈哈哈,说完她也笑,我也忍不住笑。所以结果就是,这个早晨,或者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虽然同在一城,但两人确实是没法利用这掐头去尾的半天时间见上一面。看来下次来,一定要先说清楚是到“北京的某某区出差”,而不能光说一句“到北京出差”,这城市实在太大,叫人白高兴一场还见不着面!</h1> <h1>  这次住的秋果酒店夹在八里庄派出所与一栋三层老旧的红砖房之间。和所有快捷酒店一样,干净便捷,至于到客房得先坐电梯到七楼再换旁边同样狭小的电梯到八楼,倒算是他家特色。好在只住一天。而且避开高峰期出行的我,似乎也没觉得等电梯有多么不方便。大概也因为这家酒店实在太家常,收拾碗筷的餐厅大婶也那么亲切,所以,当这个清晨在一楼吃完简单的早餐,推开门来到阳光已经透过树枝斑驳倾洒的街道上时,看看左右的街景,觉得自己大概可以在这两小时里,融入一下这个城市的气氛。</h1> <h1>  <font color="#ed2308"><b>普通百姓的生活,总是一样。</b></font>就像刚走两步,就看到红砖房单元门口的树荫下,有摇着扇子乘凉的人——这是记忆里童年时候才有画面。也许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幅,也许每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也都有这样的一幅画面。而再走两步,老旧的楼房前,一群黄衣的外卖员又会把人从童年拉回到现实里。不知道他们聚在那分派着什么物件,只知道许多城市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更加通畅与快捷,他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这样的画面,说不定也会形成现在的孩子们关于童年最习以为常的记忆,留给明天,去重温与怀念。</h1> <h1>  慢慢沿着这条两侧种满槐树的八里庄路,向北走。微信上某个头像活跃起来,那是另一位原本也该在北京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和我聊天——去年被外派到外省去工作了,要不……打住打住,算了算距离,拉倒吧,就算真在北京,也是见不了面的,太远!但能有人陪着我不知不觉走到路口拐个弯,再一家家听我实时播报街景地过去,这待遇,好像如果我不是此时正好在此地,也是得不到的。<br></h1><h1> “这家春光发廊,居然还没开门就有人在排队……”少见多怪的我,实在有点惊讶这份勤快。“你不觉得这春光发廊的名字,就挺怀旧的嘛。”——朋友的关注点和我不一样。继续走,羊杂汤馆、山东大包、一条叫二道沟的小河、菜市场的入口……浓郁的生活气息,都在这条小街的一侧集中延伸开来,而另一侧,我看到了,有居民楼的围栏,出入口,以及一所在暑假里门前安静的学校:“中国音乐学院附中”。</h1> <h1>  “咦……”大概因为走到此处头顶上的树荫更浓密了些,所以路面上掉落的黄白色小花就聚集得多了一些。拍照片发给朋友,问:“这是什么树?你在北京(呆这么多年)应该知道吧?”“就那几种树吧,杨树、松、银杏。”就在朋友回答得也不太确定的同时,我终于火光电闪般反应过来,这是槐树嘛——夏天开花的槐树,一阵风吹过会落下“花雨”的槐树!<br>  槐,在成都似乎很少见,就连四川也很少见——巴蜀大地从前最常见的植物是竹子和梧桐。又隐约想起西安碑林那一片的槐树也是高大古朴,颇有年代感的样子,这么一联系,也许槐树是适合北方气候的树种?但无论如何,是想象不出,槐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树种,在漫长的历史中,既成为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也从唐代科考兴起之后,成为考生们的吉祥物——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h1> <h1>  总之,此刻已经在电脑前紧张答题,参加竞赛个人赛的小伙伴们,他们早晨有没有“踏槐”不知道。倒是我这半路成为的领队,是真真切切在这条八里庄路上,踏槐,慢慢享受这点静谧的时光。<br>  走到路的尽头,看地图,过了横在眼前的这条朝阳北路便是红领巾公园。好像眼前没有现成的人行横道,而绵延的槐树在这里也暂时中止了,显得朝阳北路上的车流又多,头顶上的阳光又炙热。于是折返。</h1> <h1>  微信上朋友还在和我“敲字聊天”。我因为在走路,则多用语音回复。说起清明小长假曾回家:“我没给你说过吗,今年回去,发现我那个要把什么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妈,哎,现在有阿尔茨海默症前兆了……”我愣了愣,虽然与朋友的双亲素未谋面,对他们的光辉事迹,也零零星星有一点印象。正是他们的强势与势利,成为朋友不得不远离家乡最终扎根北京的动因之一。如今,这样势不可挡的人物,也在岁月里有了败落的迹象,让人怅然也担心。“那你怎么办,还得做好心理准备啊,这以后,慢慢得要人照顾了。”“我能有什么办法,他俩(指父母)每个人退休工资都比我高,(当初就是仗着有钱,强势得不行)以后,实在不行就请保姆呗。”</h1> <h1>  <font color="#ed2308"><b>独生子女的烦恼,总是一样。</b></font>其实能听出朋友的挂念、无奈以及假装的无所谓。我也只能理解地叹口气。作为最空前或者以后也将成为绝版的这个独生子女群体中,最早的一批人,大家都已人到中年。在不同版本、不同模式的与父母相处的故事里,悲欢喜乐都不重要,理解误会也都成过往,重要的是,父母们,都病痛渐多、垂垂老矣,他们中的部分人,性格与为人处事可以依然强势甚至自私,但你不得不,出于责任也出于怜悯地屈从、靠拢。<br> 走回秋果酒店的路上,看见拖着车去买菜的老人渐渐增多。抓拍了几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背影,发给另一个好朋友看。他也是独生子,与父母相处融洽,算是我心中关于独生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的理想版本。“看到这么多老年人是不是觉得,人都会老的……所以得多挣点钱啊。”这位好友又是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h1> <h1></h1><h1>  临街一面“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宣传墙下的,三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正在沐浴阳光。<font color="#ed230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有时候,我们更容易对陌生的老人寄予同情,却因为太明白父母如何精准地伤害过你,而难以再共情父母。</font>说白了,作为子女不要神化父母,无所不能的他们只应该存在于你的童年,他们与你一样,都只是优点缺点的混合体罢了。甚至于,你有些引以为傲的优点,正是来自他们的培养,而有些改不掉的缺点,也和他们如出一辙。不如,把他们也当成一个普通的,不再带有父母这个特定角色的人来理性对待就好。除了过于偏激与极度自私的时候不用惯着,其它时候,槐花满地晨光路——我们势必要在这日常普通的一天天过去后,迎来某一天的衰老,某一天的别离。<br></h1><h1> 而此刻,眼前负责过滤了夏天各种绿意盎然的阳光、暂时无人打来工作电话的安静,以及微信上朋友三两句心领神会的共鸣,就是一个暂时看不到与父亲和解希望,却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放下父亲不管不顾的独生女,难得的释怀与放松。<br> 不要打扰我。</h1><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