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晋三城之古韵遗风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

楼树军(大树)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的广袤大地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应县木塔和恒山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佛公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设计。全塔无铁钉,采用62种榫卯结构,被誉为“斗拱博物馆”和“世界三大奇塔”之一。</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位于大同浑源县城东南4公里恒山磁窑峡(金龙峡)翠屏峰西侧。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距地面高约60米,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悬空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木塔现存匾额52块,时间从金代至民国,跨越近千年,集帝王御笔、官吏题刻、高僧禅语于一身,堪称“悬挂的史诗”。(由上往下)“天下奇观”由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三年题写。“释迦塔”由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所题,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天柱地轴”由万历三年进士田蕙所写。</p> <p class="ql-block">木塔内壁画主要分布在一层内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面积约360平方米。此为天王像壁画。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由于金代重绘壁画时将辽代的画覆盖在下面,形成了“画中有画”的独特现象。</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内有多尊释迦牟尼塑像,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较为典型。现只能观看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佛像,高11米,为木骨泥塑贴金佛像。</p> <p class="ql-block">此匾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应州知州的陆叙钊题写。“金城”是应州的别称,此匾意为木塔是永远镇守金城的宝塔。</p> <p class="ql-block">1966年、1974年、1977年前后五次在木塔维修清理中发现佛牙舍利、佛经、佛画等文物,佛牙舍利经国家级鉴定。现舍利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的“佛牙舍利瞻礼厅”。</p> <p class="ql-block">驶往大同的高速公路经“雁门关隧道”。</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海拔2016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p> <p class="ql-block">由于保护文物和安全,登悬空寺实行限量预约。提前一周都没预约上,只能远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下的“壮观”石刻是一处承载历史传说与书法艺术争议的文化符号。经考证,李白平生足迹最远至代县雁门(736年),无史料证明其涉足浑源县。且,全国至少有五处“壮观”石刻(济宁太白楼、武汉黄鹤楼等)。现悬空寺下看到的“壮观”石刻为1995年依据大同华岩寺拓片重新镌刻,已成为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霞客亭,亭内立有《徐霞客游悬空寺记》石碑。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八月初十抵达浑源州,写下《游恒山日记》。徐霞客的记载是现存最早、最详细的悬空寺游记之一。</p> <p class="ql-block">原先的山口瀑布,为防止山洪泥石流,保护悬空寺,改为穿山隧道。</p> <p class="ql-block">“天下巨观”是徐霞客对悬空寺的高度评价,成为景区最具标志性的徐霞客遗迹。</p> <p class="ql-block">“云边觉岸”石刻于2003年浑河河道清淤时在河床下20米处被发现。石刻高3米、宽2米,落款“宣慰使孙公亮”。孙公亮为元代浑源人,官至工部尚书。“云边”暗合《道德经》的虚空之境,“觉岸”典出佛教《法华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孙公亮系朝廷命官 ,其石刻暗含“以文载道”的治世理想,亦体现元代“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