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回响——从“宅兹中国”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冥想石沉

<p class="ql-block">  当1963年陕西宝鸡的黄土中,何尊带着“宅兹中国”的铭文重见天日,1975年铭文被发现后开始受到学术界重视,尤其是“中国”一词的出土证据使其成为历史研究的关键实物。我们大众层面的广泛认知,则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文化传播和展览推广才逐步实现的。家国情怀的西北工业大学将何尊铸就在长安校区,足见其意蕴深广。它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青铜工艺,更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记忆。</p> <p class="ql-block">何尊图</p> <p class="ql-block">西北工业大学的何尊雕像</p> <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利中国”织锦,在时光的两端完成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这两件文物,一个铸刻着华夏文明对“天下之中”的最初定义,一个编织着古人对国家安宁的美好祈愿,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脉,更昭示着这个古老国度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引领人类的文明古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织锦</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寓意</p> <p class="ql-block">  何尊的122字铭文,是西周初年“天命转移”的政治宣言。“宅兹中国”四字,将洛邑定位为“天下之中”的都城,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选择,更是文明秩序的宣告——这里是礼仪教化的中心,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治理原点。当周人在此营建新都,用青铜的永恒记录下对“中国”的认同,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种对“中”的追求,会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基因。从甲骨文到简帛,从秦汉一统到隋唐盛世,“中国”二字始终承载着“协和万邦”的智慧,让中原文明与周边族群在交流中共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这种以“中”为贵、以和为要的理念,比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征战、地中海城邦对峙,更显文明的深邃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何尊铭文拓</p> <p class="ql-block">铭文解写</p> <p class="ql-block">  而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织锦,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谶语,将天文观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那青、赤、白、黑、黄五色丝线织就的星象,不仅是古代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精准把握,更藏着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盼。这件文物出土于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本身就是文明交流的见证:中原的丝织技艺沿着驼铃古道西传,西域的玉石、香料又循着同一路径东来。当汉代的能工巧匠将“中国”二字织入锦缎,他们早已用贸易与对话,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跨越葱岭,与波斯、罗马文明交相辉映。这种通过和平往来推动文明互鉴的实践,比后世的殖民扩张早了千年,恰是“中国”作为文明引领者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五出东方文解</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参展类),是先人们的文明表征,写给未来的信柬,写给当下世人的宣言。当“宅兹中国”的青铜光泽与“五星出东方”的丝绸华彩在这个时代相遇,它们所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文明的延续,更是一个国家对世界次序的文化解读,自信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