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新客家人

<p class="ql-block">  大唐天宝八载,是公元749年。</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西域重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的一条沙漠戈壁滩路上,远远的望去有几个黑点。近前看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唐官员和他的三个随从在风尘仆仆地骑马赶路。这是首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的岑参一行人。他们从长安出发已经三个月了。</p><p class="ql-block"> 对面过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是回京城向皇帝述职的大唐使者。岑参见到朝中同僚,再<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首东望来时路,故乡遥遥六千里,激动的泪水</span>忍不住流在坚毅的脸庞上。一路上餐风露宿,历尽艰辛,见到故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兄台,马上相逢没有纸笔,没法写信了,麻烦你回到长安给我家里捎个口信,就说我平安一切都好!”</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入京使,岑参脑海里一直回旋着四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边塞诗《逢入京使》。<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span>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第一句写眼前实景,家已经在东边的几千里之外了。第二句用夸张的语气,强调了诗人思念亲人的那份真挚情感,“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与“泪不干”一起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家人的无限眷念。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span>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能托你捎个口信,给家里人报个平安。</p><p class="ql-block">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马上相逢”这典型细节,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构建诗句;用“东望路漫漫”的时空阻隔与“凭君传语”的情感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戍边人思乡的柔情,与“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建功立业豪情两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p><p class="ql-block"> 清代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说:“诗能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逢入京使》一诗,正具有这个特点。岑参信口而成,不假雕琢,感情真挚深沉,韵味丰富,遂成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2025.8.10</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