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融铸北疆(三)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隋唐至辽宋夏金时期,从隋朝建立(581年)到南宋灭亡(1279年),前后共 698年,是中国历史上从统一到分裂、再到多元政权并立的阶段。这一时期政权多元互动,在对峙与融合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元明清时期更深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天下一家·隋唐五代时期】581年,隋朝建立,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一统。618年,唐朝建立,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树立了历史典范。907年,唐被后梁取代,随之而来的是五代十国多个政权割据并立时期。</p> <p class="ql-block">突厥石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刻风格独特,虽然造型简洁,但却生动地展现了突厥人的外貌特征和精神风貌。</span>突厥石人是突厥民族在内蒙古地区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原文化与突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边疆治理,以"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打破地理阻隔,消弭文化壁垒。《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彰显平等对待各部族的理念。唐灭东突厥后,推行羁縻政策,北方各族感其德政,尊其为"天可汗"。</p> <p class="ql-block">胡人铜像。深目高鼻、络腮胡须,头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卷檐</span>尖帽,形象鲜明,具有中亚或西亚人种特征,其姿态像是在演奏乐器。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地区是唐与突厥、回纥交往的前沿,胡商、使节频繁往来,象征唐代国际贸易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萨珊画像石刻。雕刻中的两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目高鼻,身着长袍,线条流畅,面部神态生动,立于宫殿连廊石柱之间,关联萨珊王朝的宫廷建筑与仪式文化。画像石刻</span>既是波斯文化东传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唐代"胡风"盛行的社会风尚,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唐朝开通"参天可汗道",自长安通往漠北,既促进商旅往来,又便于强化对边疆管理。此道向西延伸至西域、中亚,成为连接欧亚的国际通道。粟特胡商、波斯使节、突厥商队在此络绎往来,形成"四夷尽服、万国来朝"的盛况,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绿釉魂塔。瓶口小巧,瓶身饱满,饰团花纹与对称的镂空孔洞,底座造型稳固,且同样有镂空装饰,与瓶身相互呼应。其贴花堆塑工艺的装饰风格与中亚银器的凸纹贴花极为相似,体现了唐代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互动。</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鹦鹉体型饱满,张嘴侧头,双目圆睁,<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动传神,</span>尽显灵巧聪慧之态,属唐代仿生瓷器精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鹦鹉原产于热带,</span>因其毛色艳丽、聪慧能言,受到社会各阶层喜爱,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体现,亦是盛唐气象和唐人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白釉瓜棱注壶。瓜棱形的流畅线条,精致的短流,匀净素雅的釉色,虽历经时光打磨,仍难掩莹润光泽。这件器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兼具中原工艺特征与草原实用美学的设计,生动诠释了唐代"南青北白"瓷业格局对边疆地区的辐射力,以及草原与中原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深度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褐釉盘口穿带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别致,色彩富丽,穿带瓶及盘口细颈设计,是游牧民族的一件精美生活用具。驻足凝视,穿越时空的对话,往往就藏在日常器具的形制与纹样里,它不仅是盛装液体的容器,更是盛装历史的容器,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啜饮那段胡汉交融的芬芳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卧鹿纹鎏金银盘。是唐代金银器工艺的典范。盘心侧卧一只灵鹿,鹿身舒展蜷曲,头顶一朵饱满的灵芝,"鹿"与"禄"谐音,寓意富贵吉祥,灵芝有吉祥长寿之意,周围的阔叶团花象征团圆美满,折枝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尽显唐代对富足生活、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摩羯纹金花银盘。呈六瓣花式口,盘心饰火焰宝珠,两侧一对摩羯纹相向而立,周围环绕团花,所有花纹均鎏金,形成"银地金花"的精美效果。这件银盘展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精湛工艺,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唐代开放包容文化气象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摩羯纹提梁壶。通体錾刻两两相抱摩羯鱼,两口之间錾刻火焰纹宝珠,肩部以鳍卷起尖结,<span style="font-size:18px;">錾刻鎏金工艺精湛。摩羯纹源自印度神话,唐朝工匠加以创新,展现本土化审美,后输入出土地内蒙古赤峰。这件提梁壶不仅是唐代金银器的杰作,更是一部浓缩的文明交流史。</span></p> <p class="ql-block">波斯银壶。银质,鸭嘴形流,执柄上端和口缘相接处饰有一鎏金胡人头像,深目高鼻,八字胡须,短发后梳,造型具有浓郁的波斯萨珊特征。这些器物被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波斯商人辗转带到中国,逾千年岁月,历久弥新,见证着唐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火焰纹铜铎。铜铎作为敲击发声的器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焰纹作为神圣光明的象征,二者结合,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金属器物,</span>更是文化融合、宗教象征、边疆军事与精湛工艺的缩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焰纹的动感与生命力至今仍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体现古代纹样的持久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代以政权更迭频繁与社会道德崩塌为特征,</span>中原地区相继有后梁、后唐等五代更迭,南方及周边则分布十国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逐渐实现中原统一,与辽、西夏等政权形成并立格局。</p> <p class="ql-block">【多元一体·辽宋夏金时期】916年,契丹人建立辽。960年,宋朝建立。1038年,党项人建立西夏,与辽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1115年,女真族人建立金,后灭辽和北宋,与南宋西夏形成新的三国鼎立局面。各政权在对峙与融合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错银铁矛。契丹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耶律阿保机是一个非凡人物,凭借胆略和智慧书写了人生的传奇,被称为草原雄鹰。</span>辽向外扩张,将燕云十六州等纳入版图,在长达二百余年时间里,辽国一直为北方霸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错银铁矛,千年岁月留斑驳,却依然矛如利刃显锋芒。</span></p> <p class="ql-block">契丹官分南北,治理契丹人用本民族法律,管理汉人则沿用唐朝法律,即"因俗而治"的治国方略,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映出统治者治理的创造力和智慧,可谓一国两制古代模式</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方三件骨朵器物,是契丹族仪仗用具,在制作工艺上受唐代影响,但器型和纹饰具有明显游牧民族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中原汉人历来重视本民族的服装和发式,不愿意像契丹人那样髡发和穿胡服,辽代执政者洞悉汉民族这一心理,因此对定居草原的汉人,没有做强行改易规定。这幅《散乐图》壁画,人物服饰为汉人风格,头戴幞头,着长袍,体现出契丹"因俗而治"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契丹政权建立后,建起影响深远五京体系:上京、东京、南京、中京与西京。大辽疆域鼎盛时东北到今俄罗斯库页岛,东南与今朝鲜交界,东至渤海与日本海。虽在中原疆域不大,但牢牢控制幽燕之地。五京管理体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强化了边疆治理效能,更在促进了民族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契丹文铜印。长方形,柱形钮,印钮右侧刻5个契丹大字。契丹民族原本没有文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20年主持创制了契丹大字,后来又创造出契丹小字,两种文字都参照了汉字的结构。这件珍贵遗存,是理解辽代历史、政治、文字及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石碑。契丹文字,被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甲骨文还要难以破译的"天书"。</span>契丹,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元</span>朝之后,这个像猎鹰般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留下了最神秘的遗产——契丹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契丹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契丹皇帝在建国后依旧保持四时游牧生活方式,称为四时捺钵。捺钵是契丹语"行营",许多军国大事都在捺钵中决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捺钵是辽朝的政治权力运行中心,可谓"游动的首都"。</span>展柜中的鎏金银马项饰、鎏金银马攀胸饰,尽显华贵大气。</p> <p class="ql-block">契丹马具制作工艺精致考究,造型设计精美华丽,享有"契丹马具甲天下"的美誉。镶玉银胸带和鎏金铁马蹬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镶玉银胸带以银带为底,巧妙钉缀着圆雕马形、狻猊形等动物形玉饰,金银与玉石交相辉映;马蹬则通过鎏金工艺,赋予其华贵质感。</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马鞧带饰。契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精于马术、善于骑射,"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马是契丹人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出于对马的喜爱,契丹人生前精心装饰自己的马匹,去世后将这些极尽奢华的马具作为随葬品,"事死如事生"。</p> <p class="ql-block">北宋建立后,宋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均遭惨败。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划定国界互派使节。中原王朝与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订立和约并称天子,和平相处长达120年,在中国史上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以每年向辽提供"岁币"换取和平,避免长期战争消耗。辽获得稳定经济收益,巩固双方贸易关系</span>。千百年来,澶渊之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命题,要正确客观评价就必须对宋辽进行全面分析。<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雕刻精美铜镜,如同历史长焦镜头,跨越时空,呈现千年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澶渊之盟后,北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四处榷场,被称为"河北四榷司"。<span style="font-size:18px;">榷场贸易使得中原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在草原地带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契丹腹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展柜中陈列的</span>铜器、瓷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是工艺精湛的艺术珍品,更是南北文化深度交融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青铜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没有像汉唐王朝一样,完成真正中国的统一,然而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在此历史大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p> <p class="ql-block">八乳十二时辰规矩铜镜。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41年南宋与金朝订立绍兴和议,南宋付出政治屈辱代价,但客观上促成相对稳定和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催生了经济繁荣和科创突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历史很深刻,就像这枚铜镜的图案,内涵丰富且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黄釉双耳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灭亡后,北方窑口衰落,龙泉窑在南宋时期崛起,</span>釉色含蓄内敛,产品畅销<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国和地区,有"民间青瓷之首"之称。在青黄釉、黄绿釉等色调基础上独创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一经创烧之后就成为龙泉窑的标点符号,把青瓷釉色之美推上巅峰。</span></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五柱形花插。宋瓷是我国瓷业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审美也达到了巅峰。宋瓷追求一种自然的美,讲究色素和质感单纯,表现出美学上追求简约。宋代工匠们在追求这种意境中,用最严谨、最复杂的工序展现出一个最简约的美。</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美?浑然天成才是美,合于天成,厌于人意。宋瓷汝官哥定钧窑及龙泉窑等都以单色釉为元素,伴随着瓷艺的输出,古老的中华民族走向了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世界了解中国,创造出的产品名垂青史</span>。家财万贯,不及宋瓷一件。</p> <p class="ql-block">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两宋前后存续300多年,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国家财政收入更创造了中国历代之最。与宋对峙的辽金夏元,都对宋朝所代表的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自觉不自觉地表示认同、追随、效仿和移植。</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辽代珍贵银挺,在大额交易中扮演关键角色。银铤作为高值货币,以白银为材质,錾刻有明确的重量、产地及用途信息,确保其价值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它们主要应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官方赋税缴纳及两国间的物资结算,有效弥补了铜钱在大额交易中的局限性。</p> <p class="ql-block">胡人驯狮琥珀握手。雕刻技艺精湛,对胡人与狮子的体态、表情刻画入微,将胡人驯狮的动感与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是辽代琥珀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狮子并非中国原产,胡人驯狮题材,说明辽与中亚、西亚等地文化交流,</span>辽时期琥珀,多来自遥远的波罗的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辽代是中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强大王朝,陶瓷艺术在吸收中原唐宋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草原游牧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鸡冠壶和辽三彩。这两类器物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契丹文化的象征。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馆藏在此的珍贵遗存,</span>诉说着千年前草原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三彩洗。整体呈等边八角形,平折沿,浅圆腹,外壁摹印相同的胡人驯狮纹饰,造型规整对称。内壁施黄釉,外壁黄绿釉相间,釉色对比鲜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辽三彩是在唐三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温釉陶器,与唐三彩不同之处,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且多为实用器。</span></p> <p class="ql-block">白釉带孔鸡冠壶。鸡冠壶是辽代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于契丹人游牧生活使用的皮质水囊,</span>因壶上部有鸡冠状穿孔而得名。此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体施白釉,釉色纯净如雪,胎质细腻,鸡冠耳中间有一圆孔,壶两侧及下腹部有凸棱仿皮囊接缝,是辽代早期鸡冠壶的代表性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绿釉提梁壶。小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绞索式提梁设计,壶身呈扁圆腹形态,</span>腹部下垂,腹部饰仿皮囊缝合线的凸棱线。颈部有一周仿皮钉装饰,上下各一道凸弦纹。通体施绿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圈足处露胎,</span>釉色温润,<span style="font-size:18px;">底部增设圈足,既增强稳定性,又体现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过渡。</span></p> <p class="ql-block">双首羽人纹黄釉提梁壶。壶身两侧饰有对称的双首羽人纹,这种纹饰融合了中原神话元素与契丹民族的审美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独特纹饰在辽瓷中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span>。提梁壶在辽代晚期逐渐流行,反映了契丹族从游牧向半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 </p> <p class="ql-block">"官"子款镶金扣花口白瓷盘。典型唐式花口造型,白瓷技术继承邢窑,"官"字楷书工整。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银扣</span>不仅是装饰,更是游牧迁徙中对易碎品的保护智慧。粗犷的宽边金扣与细腻白瓷形成强烈对比,展现民族张扬的审美。这件文物是"汉风为表、胡魂为骨"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绿釉刻牡丹纹凤首花口瓶。凤首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源自西亚地区金银器,以细长颈、花式口和凤首装饰为特征,传入中国后加以本土化改造。辽代的强盛与影响力,让</span>"契丹"一词成为当时西域及中亚地区指称中国北方的专有名词,其文化影响力远播欧亚大陆。</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善于学习,博采众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草原为根基,吸纳汉地精工,佛教文化等,最终形成刚健与华丽并存的独特风格。</span>展柜中荷叶银杯、錾花银盏等,其纹饰借鉴宋瓷,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展现出辽代金银器在吸收宋文化元素后,融合自身特色所达到的工艺高度。</p> <p class="ql-block">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龙头为流,壶身刻细密鳞片,鱼尾上翘,背部附有双翼,脊背部有花冠状注水口。壶颈上方一位女童,双手捧着龙首,圈足两侧还塑有鸟足。这种人鸟形神兽应为佛妙音鸟--迦陵频伽,是佛教艺术里最具明星气质的神兽。此器辽瓷中罕见精品。</p> <p class="ql-block">摩羯纹金花银碗。摩羯形象源于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古神兽。魏晋时期摩羯纹随佛教传入中国,隋唐佛教大为盛行,摩羯纹随之流行。至宋辽时期,契丹深受唐文化影响,摩羯纹备受推崇,并融入龙的特征,龙首鱼身中国版摩羯在这一时期成功"出圈"。</p> <p class="ql-block">五瓣花口金杯。整体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錾刻、模压等工艺精湛,纹饰细腻精美,尽显雍容华贵,将中原文化元素与契丹民族审美相结合,是辽代金银器艺术佳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当时辽代金银手工业的高度发达,也</span>反映出辽代上层贵族对金银器的推崇和奢华。</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棺及棺座。2003年在通辽市吐尔基山山麓上,一座沉睡千年的辽代墓葬被发掘,一具尘封千年彩绘木棺与世人见面。彩棺色泽鲜艳,绘图精美,棺体悬挂铜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span style="font-size:18px;">棺首鎏金铜锁小门、两位手持骨朵侍者及门外通往地面“天梯”。</span>没有发现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东丹王出行图》耶律倍。耶律倍,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建国后册立为皇太子。他深受中原文化熏陶,推崇儒家文化,才华横溢,对汉学十分里精熟,他还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丹青高手,以擅长画马而名重一时,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宋朝宫廷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传说画面中这个神情忧郁的人就是他自己。耶律阿保机死后,在母亲述律平操控下,次子耶律德光登上皇位。面对咄咄逼人的态势,他无奈投奔后唐,临行前写下"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6年后,后唐灭,他被杀,时年38岁。悲惨命运…</p> <p class="ql-block">这件银丝网络,出土于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制作工艺极为精巧。先依部位的尺寸大小,将银丝精心编织成型,再分别穿戴于尸体之上,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把墓主人的尸骨严密地笼络起来。</p> <p class="ql-block">黄金覆面,它是与银丝网络连缀一体的,其由薄金片制作而成,依照墓主人容貌锤錾,周边有穿孔,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覆盖于面部,起到美化墓主人形象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鎏金双面人首银饰件,银质鎏金,由双面人首与中空六棱台形状结合而成。人首为髡发浓髯、佩戴大耳环的契丹人形象。饰件六面均錾刻牡丹花纹。出土时没有发现准确的使用位置信息,推测为头盔或马具上的装饰配件。</p> <p class="ql-block">琥珀璎珞,形制较大、制作精美,从颈部下垂至胸前,尽显富贵华丽。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皇帝的孙女,"玉德琢成,静含温润",可惜红颜薄命,十八岁便撒手人寰,追随驸马而去。因身份高贵,辽给予厚葬。柔美高贵的琥珀,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墓未经盗扰,出土随葬品共计3000多件,包括这件金花银靴。</span>在辽代贵族墓葬中,金属面具与银丝网络有着特殊意义。古人认为金属制品包裹尸身能够使尸身千年不朽,这契合契丹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契丹贵族独特而奢华的殡葬习俗,也是显赫尊贵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北宋初年,党项族仍向北宋称臣,后因党项贵族权力之争,而宋朝为了消除割据势力采用削藩,最终造成起兵反宋走向分裂。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存续近200年。</p> <p class="ql-block">花瓣形金碗。由10组精美花瓣组成,使得整个金碗更加优美而灵动。西夏立国实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其后近两百年各民族同化融合,为元朝各民族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西夏前期和辽、北宋鼎立,后期和金、南宋并存。1227年被蒙古所灭。</p> <p class="ql-block">莲花形金盏托。由托盏、托盘和圈足三部分构成,托盏和托盘皆分为十瓣,盏身有十条清晰的棱线,线条刚柔相济,使整件器物充满立体感和节奏感。整体风格与两宋时期的金银瓷器工艺高度接近,体现了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牡丹纹梅瓶。牡丹纹是中原文化的典型纹饰题材。<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黑色或深褐色釉面上剔刻花纹,露出浅色胎体,形成强烈对比,纹饰粗犷豪放。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剔刻技法传入西夏,经工匠</span>刀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粗犷与精细并存的瓷艺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西夏的剔刻工艺是中原技术与草原审美的完美结合,既有磁州窑的技法根基,又充满党项族的豪迈气息。它不仅代表了西夏手工业的高超水平,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见证,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历<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顶尊机胜总持功德依经集》。该文献出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黑城遗址,此地是西夏"黑水城"所在地,曾出土大量西夏文书、佛经等珍贵文物。黑城因元代废弃后被风沙掩埋,文献却完好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西夏-元代政治、经济、宗教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双鱼纹铜镜。金。纹饰双鲤逐浪,外区饰蔓草纹。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女真文化、中原汉文化及道教思想的艺术载体。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渔猎为生。辽晚期朝政混乱,<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祚帝昏庸无能,1115年金</span>攻打辽,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朝亡。</p> <p class="ql-block">一件件跨越时空的静态文物,娓娓道来时代烙印的鲜活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从未停歇,各民族用智慧与包容,融铸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纽带。</span>何谓传承?观往以知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文脉赓续延绵传承之所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