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朱勇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87521</p> <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50后,1975年初春高中毕业,至今我还保存着这张毕业时拍摄的集体照(下图)。一晃而过半个多世纪了,蓦然回首,往事仿佛就在眼前,这感觉简直是像“老牛吃嫩草——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年,在我高中毕业前夕,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到操场上集合拍毕业照,并要求每个男同学搬一只凳子下去。在摄像老师的指导下,前二排女同学一排蹲着、一排座着,后二排男同学一排站地上、一排站凳子上,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相伴在我们左右两边,同学们各就各位,满脸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在相机“咔嚓”声中,将时光定格在了1974年的深秋。</p><p class="ql-block">今天看着照片里的每个同学,一个个风华正茂,心花怒放,真的是照片留住了青春,而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我们年近古稀,回顾往昔,感慨颇多,这些感触如同一股清泉,在我心中流淌。于是,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执笔抒情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离镇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家境贫寒,父母亲斗字不识一个,我有幸生活在新社会,有机会上学读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处于“文革”期间,因此,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比较轻松,几乎没有回家作业。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学工、学农活动。记得上初中的那些年,上午正式上课之前还有早自习课,我们几个班干部每周轮流在教室讲台领读《毛主席语录》或者“老三篇”。</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秋意浓浓的下午,班主任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求我们全班同学马上前往附近一个生产队去抢摘棉花,我们在棉花田里劳动了将近二个小时,将一朵朵雪白的棉花采摘归仓。当我们完成任务回到学校不久,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第二天,学校收到了生产队送来的感谢信,当同学们在公示栏里看到大红纸上还散犮着浓浓墨香的感谢信时,心里面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后,我曾对父母讲不去上高中,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争工分,以此减轻家庭负担,却遭到父亲强烈反对。那个年代,上高中不仅名额有限,而且家庭成份是关键,我家贫农加上我学习成绩很好,继续学业毫无悬念。新学年开始,初中毕业时班上大部分同学继续学业上了高中,而我也在父母的劝导下,放下包袱背起书包继续上学,并且在完成学业后拿到了“两证”——高中毕业证(下图)和共青团员证,为今后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稳步人生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一晃而过四十年,一次与国强同学的偶遇促成了四十年后同学们的相聚。那是2014年国庆节前夕,我来到区公路管理署办理事务,真是无巧不成书,接待我的正好是老同学朱国强,在校期间因我俩同姓而且都来自农村,关系特别好,高中毕业后他参军我种地,他退伍后不久因征地安排到了区公路管理署,而我担任了生产队会计,后来又上调到乡政府经管办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俩多年不见,闲聊中很怀念在校期间的美好辰光,都有组织一次全班同学四十年后再相聚的愿望。经过我俩想方设法联系,将近半个月内同学微信群人数达到了28人。于是,2014年10月25日在一个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夜晚,时隔四十年后28个老同学相约在一起,举杯共庆再相聚(见下图)。这次相聚,许多同学握手、相拥在一起,同学之情写满脸上。往事如烟未散尽,感慨万千;校园友情今再现,就在眼前。外面夜深人静,屋内热闹非凡,大家意犹未尽不肯散去。之后,又连续多年共相聚,而且同学联络群人数增至34人,遗憾的是仍有11人或失联或离世。</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是人生的拼图,是时间的驿站,它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回味曾经的酸甜苦辣。它又像是一面镜子,照亮来时的路和未来的道。</p><p class="ql-block">泛黄的不只是一张老照片,刻下的不只是一段美好或者辛酸,记忆的拼图总是让人思绪万千。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都仿佛一瞬间。如今,一纸证书,一张照片都会激荡起我思绪的泛滥。也许是真的人老了,只剩下回忆和怀念,但我想这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状态。疫情后,我们虽然没有相聚过,但是,在微信群里彼此天天相遇,有时候也在小范围聚聚,也许这是今后同学间友情延续的一种常态。</p> 谢谢你的浏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