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精神孕育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宛如在黑暗中燃起的一把火炬,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朱德赞誉它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存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全市共有革命旧址10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这些旧址,有的是当年革命领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有的是重要会议的召开地,有的是激烈战斗的发生地,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见证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面积333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1个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旧址100多处。井冈山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称号,成功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群雕塑</p><p class="ql-block">群雕以春夏秋冬的“四个人物形象”,展现了革命先辈创建第一所红军医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春”:女护士手提木桶去凉晒纱布,她英姿勃发,信心满怀;“夏”:老红军在精心制作医疗和生活用具;“秋”:纯朴的小红军正在釆药,贪玩的天性使他暂时忘记了艰难岁月而沉浸在独自的乐趣中;“冬”:一名红军战士,将红米南瓜肩挑上山,当他回首崇山峻岭被睬在脚下时而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战地救护》群雕塑</p><p class="ql-block">群雕表现的是红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的情景。通过对背伤员、抬担架的红军战士刚毅而紧迫的神情刻画,以及他们身处险境、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寻找支点跨越艰险的瞬间动感节奏,构成了雕塑视觉张力;通过伤员因失去知觉,手臂和头部自然下垂的生命垂危神情表现,来衬托红军战士为抢救战友奋不顾身、争分夺秒的忘我精神。</p> <p class="ql-block">《师长献盐》群雕塑</p><p class="ql-block">群雕表现的是红军师长张子清,不顾个人安危,将分发给他用于伤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消毒</span>的一点食盐节省下来,献给了因伤势感染、生命垂危的战友。战友得救了,而张子清却因伤口感染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其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感天动地,至今仍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碧水丹心》群雕塑</p><p class="ql-block">浮雕展现的是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伤病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偷袭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里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面对敌人的枪口,伤病员们坚贞不屈。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作品釆用凝重、深沉红砂岩材质,以高浮雕形式,艺术地塑造红军伤病员拖着伤残的躯体,面对敌人的枪口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感人景象:他们面对敌人怒目而视,在中弹后身体失去平衡时仍相互搀扶、真情关爱,在他们倒下去的历史瞬间,有的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挣扎着想从地上重新站起,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跃然其间。</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小井位于井冈山茨坪北面六公里处,系井冈山大小五井五个村庄之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时,曾设立医院。1928年夏,医院迁到井冈山上的“五井”,曹鑅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12月,曾志任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医院有中医、西医,但条件极差,医生很少,药品奇缺。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集草药,并用竹片、木板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p><p class="ql-block">因战斗十分频繁和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伤病员不断增多,不得不住到群众家里。为了改善医疗条件,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1000多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建造医院。1929年1月,医院建成,取名“红光医院”,但不久即被反动派烧毁。这幢房子是1967年按原貌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坐北朝南、杉皮屋面、全榫木结构的楼房,体现了当时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整座楼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32间房。</p> <p class="ql-block">楼上楼下的病房增设有阳台,使整座医院阳光充裕,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p> <p class="ql-block">巩固此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巩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p> <p class="ql-block">二楼上下楼梯</p> <p class="ql-block">女看护住房</p> <p class="ql-block">男看护住房</p> <p class="ql-block">重伤病员住房</p> <p class="ql-block">医务室</p> <p class="ql-block">中药柜</p><p class="ql-block">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p> <p class="ql-block">西药柜</p><p class="ql-block">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p><p class="ql-block">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标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p> <p class="ql-block">事务排住房</p> <p class="ql-block">楼内过道</p> <p class="ql-block">王展程住房</p> <p class="ql-block">王展程</p><p class="ql-block">湖南省石门县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28年4月随朱德部上井冈山,任中国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反“会剿”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展程协助团长王尔琢率领二十八团先后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的胜利。八月失败期间,</span>王展程协助王尔琢在崇义思顺圩追叛徒袁崇全时身负重伤,回到井冈山后在小井红军医院住院治疗。1929年1月,王展程因伤势尚未好转,随彭德怀部坚守井冈山,任军部参谋长。2月,在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王展程随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一道突围下山时,到达大汾圩时遭敌袭击,在遂川戴家铺被敌人逮捕杀害,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张子清病房</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张子清,红军时期文武双全的红军将领。他从小秉承父志,发奋读书,立志救国救民;为了践行自己的人生诺言,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加入反抗土豪劣坤的行列,组织游击队,坚持反军阀斗争;为了实现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他义无反顾地高举义旗,积极投身革命。他的一生,几乎与困苦相伴、与危难同行;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他既是一名勇敢的革命者,更是一名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张子清简介</p><p class="ql-block">别名寿山,又名涛,1902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益阳县坂溪乡。1920年毕业于湖南讲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第三营营长。三湾改编时任营长,后任团长、师长、军参谋长等。1930年5月病逝于永新,时年二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马日事变”前,张子清在家乡山区从事革命活动时用过的手杖。</p><p class="ql-block">“马日事变”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子清受党的派遣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连长、三营副营长。</span></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湾改编时,张子清被</span>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营长。</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22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主力到达遂川大汾镇。是夜,遭敌袭击,张子清率领第三营前往桂东方向进发。</p><p class="ql-block">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营与毛泽东率领的团部及一营失去联系后,在江西上犹和湖南桂东一带游击。</p> <p class="ql-block">张子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三营在崇义县上堡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会合。</p><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在茶陵与团部及一营会合,任工农革命军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上旬,张子清为掩护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酃县接龙桥与敌激战,脚部受伤。</p> <p class="ql-block">张子清师长在病中阅读、宣讲的一些书刊。</p><p class="ql-block">在小井红军医院养伤期间,张子清和轻伤员们一起,每天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p><p class="ql-block">《张子清师长献盐》故事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第三次“会剿”,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张子清和40多名重伤病员被转移到一个叫金狮面的山洞里。后人把此洞亲切地称为“红军洞”。</p><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初,黄洋界、八面山哨口相继失守后,红五军向赣南突围,临行之前,彭德怀委托边界特委派人安排好张子清,将他护送到九陇山。</p><p class="ql-block">1929年5月,张子清离开九陇山来到永新县南乡的焦林寺继续养伤,由于他的脚踝骨里的子弹无法取出来,伤口一次次被感染,造成恶化,最后不幸病逝。</p> <p class="ql-block">曾志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曾志白色大理石雕像(1911~1998)</p> <p class="ql-block">红军女战士一一曾志</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曾志,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名红军女战士。她的一生,都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从15岁进入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驰骋闽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到建设新中国。她为了红军医院建设,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她为了解除伤病员们的痛苦,想尽一切办法;她为了革命事业,割舍亲情,将自己的骨肉送给了别人。曾志的一生,出生入死,历尽了种种艰险坎坷,但她却坚定信念,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不仅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还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曾志(1911年4月4日—1998年6月21日)</p><p class="ql-block">原名曾昭学,湖南宜章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女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她在井冈山时期参与创建小井红军医院,并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革命信念,展现了非凡的意志和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曾志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p><p class="ql-block">夏明震是曾志的第一任丈夫,1927年与曾志结婚。夏明震是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曾在湘南起义中英勇作战,1928年3月在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1928年,曾志在怀孕七个月的情况下,仍积极参与小井红军医院的建设。她与战士们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亲手参与医院的搭建。医院建成后,她担任党总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曾志在井冈山生下第一个孩子。因部队即将撤离,为避免孩子在行军中遭遇危险,她忍痛将出生仅26天的孩子送给了当地红军石礼保抚养,取名石来发。这一抉择体现了她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p><p class="ql-block">曾志的第二任丈夫<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协民</span></p><p class="ql-block">蔡协民是曾志的第二任丈夫,两人于1928年结婚。蔡协民是红7师党代表,与曾志一同上井冈山,后在福建工作期间,于1934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志的第三任丈夫<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两人于1932年结婚。陶铸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曾任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职,1969年含冤逝世。</p><p class="ql-block">曾志的三段婚姻均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她的丈夫们或为革命牺牲,或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仰。曾志始终将革命置于个人情感之上,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曾志在1959年及60年代期间,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曾志在1989年及90年代期间,与江泽民、胡锦涛、杨尚昆、王震、贾庆林、曾庆红、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p><p class="ql-block">曾志于50、60、70年代与家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陶铸手迹:赠曾志</p><p class="ql-block">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p><p class="ql-block">无情白发催寒暑,含垢余生柳苦酸。</p><p class="ql-block">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p><p class="ql-block">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曾志在80、90年代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最后嘱托</p><p class="ql-block">1998年,曾志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将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旁,与牺牲的烈士们相伴,另一部分埋在八宝山。她的墓碑上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表达了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永恒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