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利亚大区的小镇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 ,近年来逐渐被国内旅游业所熟知,游客势头看涨,成了火爆意南的旅游景点之一。宣传广告用"全意最美丽的小镇"、"童话般的体验"等热烈的词语,招引来各式的旅行团前往,俨然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景点。然而,这绝非是原住居民的本意,为了振兴经济而刻意打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鲁利(Trulli 上图),一种特殊的圆锥形干石建筑民宅,在伊特里亚山谷里已经存续了数百年之久,阿尔贝罗贝洛是其中最大的一处聚集地,共有1600座之多,至今依然是有人居住的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世界范围内独特的一个城市景观,它在各方面都很真实,1996年,UNECSO以"该遗址是人类居住地的杰出典范"为标准,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达阿尔贝罗贝洛时,已是掌灯时分,入住的民宿是顶着圆锥屋顶的改建住宅,三室一厅,现代化的卫生间和厨房,宽敞、舒适、整洁。房东十分热情,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堆食物,整齐的摆放在厨房桌上,任意选取,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驾,仍是最方便的到达方式。此外,也可选择火车和Bus前往。从首都巴里(Bari)出发,中途需要转换几次,需时2小时,比较麻烦。省事的办法,参加巴里的一日旅游团,缺点是必须随团活动,时间受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尔贝罗贝洛镇子不大,步行距离大半天可转完。镇中心建在古卡河的街道上,大街不大,小巷狭窄,随地势起起伏伏。特鲁利群落,一律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密密匝匝地挤满了山谷,自成风格气势,画面感强烈又唯一,令人过目不忘(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鲁利屋平面为圆,屋顶为圆锥形,用当地石灰岩等材料干墙建造,不使用砂浆,圆锥形屋顶用石灰岩板叠压而成,上面作白色标记,加以识别,或绘有各式含意的符号(上图 1-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装饰和符号的说明,常常可在礼品店或外墙上见到,便于游客理解(上图)。圆锥尖顶装饰,有多种形态特征,如下图中左第一列所示。屋顶上所绘符号,大多分为三类,分别代表神话、宗教和占星术,详细可参考上图注释(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尔贝罗贝洛历史中心,由两组特鲁利群组成,大的蒙蒂区(Rione Monti),有1000多座特鲁利,也是主要的居住区。小阿贾区(Rione Aia Piccolo),面积小很多,只有400多座石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入住的民宿,位于蒙蒂区坡顶,恰好与帕多瓦圣安东尼大教堂仅一街之隔。这里也是主街圣米歇尔山路的最高点,路的另一端,连接着山下的吉安吉罗拉莫广场。我们的游览路线,便从山顶出发,沿主街一路下山,当然也可以倒着转,由广场自下而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中的这组建筑群,是阿尔贝罗贝洛最大的特鲁利宗教建筑,帕多瓦圣安东尼教堂(Trulli Church of St. Antony of Padua 上图) ,建于1927年。教堂的设计者,没有追随时代的建筑美学,而是保持了与整座村子一致的古老风格。设计上,借鉴了圆锥石屋的造型,并结合了普利亚地区罗马式教堂的建筑元素。正立面以花窗为中心,完全对称。教堂内部,希腊十字平面布局,厚重多拱,中央圆锥穹顶高23米,内外皆白色。整个建筑群南北不对称,表现出北"完美",南"贫穷"的差异,这样的宗教场,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上图为建筑的北半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址是座老教堂,神父利波利斯(Lippolis),因反对新教的传播,决定重建一座传统的宗教场所。新教堂献给帕多瓦圣徒,在那个时代,他被称为"异教的铁锤",表达了利波利斯神父对新教的抵抗态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为建筑的南半部,犹如改良版的特鲁利公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前的大街,是蒙蒂区的主干道圣米歇尔,主街自北向南贯穿整个社区,1000多座干石小屋,沿大街东西两侧漫延开去,覆满了整面山坡,彼此之间串联着数不清的小街巷。蒙蒂区( Rione Monti)也是阿尔贝罗贝洛起源的核心原点,由最初的零星散户,不断扩大至如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特里亚山谷地区(Itria Valley)有人居住的历史很早。10世纪,该地已存在有小量的聚落。14世纪中叶,法国安茹王朝统治那不勒斯,塔兰托亲王罗伯特.安茹,将该地区赐给了康韦尔萨诺伯爵(Conversano Counts),以表彰他所作出的贡献。成为封地之后,伯爵便将土地的管理,交给了当地的小地主和农民经营,需交纳相应的税收,渐渐地开始聚集了约40家农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620年左右,吉安.吉罗拉莫二世伯爵(Gian Girolamo II)继任,阿尔贝罗贝洛进入了发展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除了永久性民居,客栈、饭店、酒馆、仓库,磨房等也依次完成,显现出城市化的进程,自此确立了阿尔贝罗贝洛的核心源,到了18世纪,人口已超过了3500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末至19世纪初,阿尔贝罗贝洛地区一直属于那不勒斯王国,其间,历经数度王朝更迭。15世纪,那不勒斯安茹王朝时期,颁布了《巴罗巴布斯法令》,规定:每个在王国土地上新建的定居点/村庄,都必须缴税纳贡。法令颁布后的200多年间,尽管王宫数度异主,但该法令却一直有效至1797年,那不勒斯波旁王朝斐迪南四世时代。斐迪南国王授予了阿尔贝罗贝洛皇家城镇的地位,结束了该地区的封建统治,废除了所有税收义务,之后,村里出现了第一座正规建筑,特鲁利的建造开始减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根据研究,特鲁利干石建筑的出现,和王国颁布的法规有关。特鲁利是当地人为了逃避缴纳税款,而制定的反制计谋。这些干石屋,外观刻意设计的十分简陋,摇摇欲坠,极不坚固,给人一种可以轻松拆除的感觉,属未完成的临时建筑,以此来搪塞官府,避免纳税。此法与现代埃及人的避税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开罗城内大量的建筑都不封顶,人们住在钢筋裸露,门窗洞开的大楼里,同样是为了逃避政府的重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世遗的评判却并不尽然,认为"干石建筑技术在地中海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希腊殖民时代,就有类似的建筑存在,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利群"是幸存下来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管怎样,现在的特鲁利群聚村落,绝对是原汁原味真实的历史遗存,非后来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蒙蒂区里走街串巷,你会发现,特鲁利确实是很简陋的住宅,不打地基,白墙建在基石或石灰岩上,然后将圆或椭圆锥形屋顶直接坐在墙上,与矩形墻体的联连,仅靠简单的角拱。墙体上开门窗,屋顶上叠码上石灰岩板,人就住在里面。上图是原始状态的特鲁利(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解决供水的方法很有意思,建造时,在每个房屋的下方建个蓄水池,屋顶底部设有沟渠板,水经过屋顶底部突出的屋檐收集后,经沟渠板引入蓄水池中。这种完全靠天吃水的方式,不清楚今天是否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尔贝罗贝洛现有人口约一万多人,大部分的特鲁利主要还是用于居住,令人略感意外。因为是世界文代遗产,很大程度上必须保留原始状态,只能做内部改造。偶尔的,也能见到特鲁利式的两层房子,和我们住的民宿类似。这是一组经过装修后的特鲁利,使用了现代建材和技术,明显有了改观(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鲁利的墙壁很厚,由双层外墙和碎石芯组成,厚厚的内壁嵌有壁龛和壁炉。屋顶也是双层的,内层是圆顶状楔形石头,顶部封石,外层由叠压石灰石板码成防水的外锥体,叫做"Chianche"。</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少数的特鲁利欢迎你入内参观,主人还提供免费咖啡饮品。走进去,单锥顶的石屋,内部空间很逼仄,石墙结构也很粗鄙,如上图(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现代装修改建过的特鲁利,已然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蒙蒂区有座著名的特鲁利叫"The Siamese trulli" ,中文译为"暹罗特鲁利",因为它是唯一融合了两圆锥中心的干石建筑,位列必看景点之一(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暹罗屋可能是这里最古老的特鲁利之一,推测建于1400年,形状几乎成椭圆形,建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居高临下,与众不同。石屋拥有圆形的外围和坚固的墙壁,无窗,两个圆顶,中央相连,其中一个圆顶上开了个小窗,另一个涂有太阳的符号。整座特鲁利有两个立面,两个出口,分別俯瞰两条街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于暹罗,还有个传说。讲述的是同住特鲁利的两兄弟和一个女人间的爱恨情仇。三人之间最终无法维系和平共存的关系,导致兄弟分家,于是石屋有了两个出口。这个合二为一(外部)和一分为二(内部)故事,为暹罗特鲁利平添了奇异感和戏剧效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蒙蒂区的市场,集中在一条街道上,两旁的特鲁利都很古老,大多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状态。石屋开设的小店小铺,卖的都是手工艺纪念品,是小镇旅游经济的一部分(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市场街上这对古老的特鲁利,有两个圆锥顶,即独立又融合,左居右铺,看情形是一个家庭。屋顶涂了符号,左边是太阳,右边是图腾(上图),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家卖帽子的特鲁利很特别,像座小金字塔,也像顶帽子。屋顶和墙壁比例倒置,圆锥顶占了约2/3的体积(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社区内的咖啡店、酒巴和餐厅,走的是原始风格的调性,外表看,与其他特鲁利无从区分,内部都做过改造,几个石屋打通联成一体,以适应现代经营的需要。门前的空间或院落,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摆满了颇具特色的酒桶式桌櫈,即有创意又有吸引力(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居民区内的小街小巷,在圣诞期间,被装扮起来,彩灯高挂彩带高悬,穿行其间,好有时光交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忽然一个转弯,又见曲径通幽,鲜花点缀,枝藤漫墙,光影婆娑,溢出满满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组特鲁利(上图),造型古老传统,墙壁明显缺失维护,锥顶的石灰板日经月累,已经模糊了棱角,叠层也不太清晰。门旁一把老旧的座椅,特鲁利的屋主人一定也上了年级。倚墙摆放的盆栽,叶黄枝枯,乏了勃勃生机。日光投射过来,暖暖的撒开,恍若夕阳时分。虽残败,韵味犹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尔贝罗贝洛的小阿贾区(Rione Aia Piccola),是历史中心最小的街区,只有400/500座特鲁利,该区在蒙蒂区之后,才被划归遗产保护名录。这里没有商店,没有酒吧,却有全镇唯一的两层圆顶石屋,冠名"Soverign Trullo" ,中文译为"君主特鲁利"(上图)。整座石屋面积很大,绝对称得上是特鲁利中的豪宅。构造上也已经脱离了原始特鲁利的造型,融合了罗马传统的对称性结构,只有屋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圆锥外形。"君主"建于17世纪,属于卡塔尔多.佩塔牧师家族,象征着权力,曾用名"卡塔尔多教皇法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阿贾区还有一处由15座特鲁利组合而成的佩佐拉之家(Casa Pezzolla Houses),现在是镇博物馆,讲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也举办文艺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转完这两个特鲁利社区,山坡下是一片空场,奇怪的是,这里一座特鲁利都见不到,清一色的现代化房屋或建筑,场子中央,临时立着一个木结构的行为艺术作品,是为快乐圣诞而做。广场以吉安.吉罗拉莫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阿尔贝罗贝洛发展的先驱者。坡上是历史中心,坡下是现代化生活,阿尔贝罗贝洛人保存了过去,走入了现代,两者相依相融,毫无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次来到意大利,每次都会感叹当地人出自内心对历史的敬畏与呵护。整个国家,著名如罗马,微小似阿尔贝罗贝洛,对古迹的保护,采用了无差别的力度,更不会为了追求现代化而随意拆除,正是这种坚持,才让我们有了亲眼目睹人类古老文明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广场这里有一处观景平台"圣露西亚观景台(Belvedere santa Licia)",位置绝佳,是拍摄全景图的首选,一定不要错过。平台位于广场一侧,有石阶引导至高台。平台视野开阔,映入眼帘的,几乎是整个历史中心。上千座特鲁利聚集成的"森林",所成之势,成就了全镇最蔚为壮观的场面,更是全世界难得一见的城镇奇观(上图)。</p> <p class="ql-block">逛完小镇,别忘了品尝美味,尤其是在意大利旅行。</p><p class="ql-block">说到地中海美食,意南海岸绝对是优选之地。阿尔贝罗贝洛虽不在海边,但离海不远,想品尝新鲜的海鲜大餐,最好的选择不在镇上,而是邻近的海滨小镇,相对平均距离,在20公里左右,30分钟车程。沿海滨一串小城镇,任由你选择,最近的一个,正是莫诺波利(Monopolli 上篇提到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选的这家位于卡皮托洛(Capitolo)的餐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餐厅规模不大,朴实无华,口碑却极佳。位置临近海边,海浪的涌动之声清晰可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人的晚餐时间多在8-9点之间,餐厅9点开门营业,很快便坐无虚席,上坐率极高。菜品特点:海鲜生吃,无盐,仅佐以少许柠檬汁,新鲜程度超赞。墨鱼,生蠔,蛤蠣冰镇生吃,口感极佳。印象最深是海虾,在我还是初次尝试,生虾其实无腥无味,肉质晶莹鲜嫩、微甜而弹牙。熟食并无特长。餐毕,店家还赠送自制强酒,以助消化(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驱车驶离阿尔贝罗贝洛后,在数公里范围内,仍可见零星的特鲁利散落在田野中,且有人居住。这么古老的民居形式,当地人一直没有放弃,原因绝不是为了旅游业那么简单。听说首都巴里的人,甚至会在此地买下一个特鲁利,权当渡假小屋。普里亚人的这种不离不弃,个中原因之一,应该和意大利人的文化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目前,特鲁利建筑只存续在普利亚地区,在意大利其他地方或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发现相同者。阿尔贝罗贝洛的特鲁利,更因为其大规模的聚集和独特性,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实至名归的"特鲁利之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