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考古

美友15153152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经历新石器时代全过程:仙居下汤遗址考古获得系列重大发现陶杯、陶壶、筒形罐、平底罐……这些看似“土气”的陶器,至今已有约1万年的历史。在下汤遗址考古工作中,这样的“万年陶器”被批量发现。</p><p class="ql-block">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于1984年被发现,当时被确定为一处距今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遗址。然而,记者最新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这处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从近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约4000年前。</p><p class="ql-block">10月25日至27日,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仙居举行,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研究馆员仲召兵向与会的约百位专家学者报告了工作进展和最新发现。</p><p class="ql-block">仲召兵介绍,下汤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它经历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纵贯新石器时代始终,树立了浙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历史标杆。</p><p class="ql-block">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人员发现,先民当时开挖了两重壕沟。内壕沟为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1万年至7000年这一阶段,而外壕沟为好川文化时期,距今约4500至4000年。在壕沟环绕的中心台地上,考古发现了10多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多数土台上分布着成组的器物坑。那些琳琅满目的陶器就是在这些器物坑里发现的,遗址外围还发现了好川文化时期的古稻田。</p><p class="ql-block">下汤遗址的重要发现不止于此。仲召兵说,他们还发现了4处建筑遗迹、1处农业加工遗迹,还有多座墓葬。其中有一座高等级墓葬,在里面发现20余件随葬陶器,这是目前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规格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下汤遗址是目前已经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聚落要素最完备、结构最清晰、内涵最丰富的遗址。”他说。</p> <p class="ql-block">图为下汤遗址发现的壕沟遗迹。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p><p class="ql-block">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充分评价了下汤遗址的独特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厚远说,同一遗址能够找到不同文化时期的连续地层,是罕见的研究样本。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说,下汤遗址历时5000多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全过程,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上山文化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下汤遗址位于上山文化遗址群的最南部。上山文化以上山遗址得名,形成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志军说:“下汤遗址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下汤遗址发现的上山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p><p class="ql-block">此次出土的大量陶器也引发了专家的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伟表示,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器物坑,出土不少精致的陶器,可能是稻作农业的丰厚产出,让先民有能力追求更为精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南京发现三国东吴墓 确定墓主为张昭</p><p class="ql-block">记者11月7日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获悉,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在江苏南京被发现。这是南京地区继丁奉家族墓后发现的又一东吴重臣墓地,是东吴时期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p> <p class="ql-block">张昭家族墓航拍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2022年7至10月,为配合南京市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江苏省文物局指导下对该项目地块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地下埋藏有大量古代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11月起对该项目地块内勘探发现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汉至清代墓葬395座,以明清土坑墓居多,出土瓷器、铜器、陶器、金器等遗存300余件。东吴张昭家族墓是其中最为重要发现。</p> <p class="ql-block">张昭墓。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据悉,张昭家族墓由8座墓葬东西向并排构成,墓向基本一致,均系土坑砖室结构,规模较小、形制相近。张昭家族墓多数墓葬后部设有明暗结合的排水沟,形成一套规划有序的地下排水系统,且保存较好,在六朝家族墓葬中较为少见。专家表示,这个独特的排水系统是家族墓的有力证据。</p> <p class="ql-block">张昭墓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这8座墓葬尽管早年均遭受盗掘,但仍出土有青瓷砚、青瓷卣、青瓷盏、青瓷蛙形水注、金印章、铜弩机等少量遗存。”张昭家族墓地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朱中秀说,其中,张昭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坑、砖室、排水沟等部分组成。墓室内长3米、宽1.8米,出土有金印、铜弩机、铜钱等遗物。墓内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分别印有“辅吴将军章”“娄侯之印”字样,系南京地区东吴墓葬出土遗物中首次发现。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墓葬形制结构所体现的年代特征,确定墓主为东吴重臣张昭。</p> <p class="ql-block">张昭墓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朱中秀表示,张昭家族墓考古发现丰富了南京地区六朝墓葬考古研究材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吴墓葬分区分期、墓葬演变以及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六朝初期,南京被称为“建业”,为东吴首都。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皇室成员、重要军政人物死后大都葬于南京以及周边区域。</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文化中国行|又有新发现!“三国迷”快来集合</p><p class="ql-block">“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近日在江苏南京被发现,引起“三国迷”的高度关注。</p><p class="ql-block">张昭,字子布,辅佐孙策、孙权稳定江东。孙权称帝后,拜辅吴将军,封娄侯。此次发现的张昭家族墓由8座墓葬东西向并排构成,墓中出土的部分青瓷器制作精美、釉色莹润、堪称珍品。</p><p class="ql-block">“尚青”在我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青色代表生机和活力这件青瓷卣堪称六朝时期青瓷珍品</p> <p class="ql-block">目前考古发现的六朝时期青瓷要么单独发现盖子要么单独发现容器这件青瓷卣的难能可贵在于其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烧造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成熟青瓷开始出现。六朝时期是青瓷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青瓷的釉色结合得非常好,胎釉不脱落,同时纹饰多样,造型丰富,用途广泛。</p><p class="ql-block">张昭墓内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均为2.4厘米见方系南京地区东吴墓葬的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金印上的铭文与《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吻合这两方金印成为确定张昭墓的关键物证据专家初步判断两方金印均为张昭生前使用为官制印,非私印</p><p class="ql-block">三国是一段南京绕不开的历史。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定都南京,首开南京建都史,并将当时的城市名“秣陵”改为“建业”。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占据长江中下游直至华南地区,皇室成员、重要军政人物死后多葬于南京以及周边区域,如南京幕府山的丁奉墓、梅花山的孙权墓。</p><p class="ql-block">目前,张昭家族墓的野外发掘工作已结束,随着文物修复和资料整理工作的深入,更多南京与三国的故事将被揭开。</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新华全媒+|海昏侯考古推断:刘贺有条件喝上20多度的芋头酒!</p><p class="ql-block">12日在南昌召开的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考古实验专家论证会提出,这套蒸馏器具备蒸馏酒的用途。结合出土场景推断,刘贺在当时就有条件享用20多度的芋头蒸馏酒了。</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墓酒具库曾出土一套内有芋头残留物的大型青铜器。专家认为,这套由釜、甑和天锅三个部分组成的青铜器,结构复杂严密,被确定为具有蒸馏功能的器具。</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说,由于器物具备了蒸馏酒器所需要的底锅、冷凝器、承露器、导流孔等结构,出土时就有人提出其可实现酒精的蒸馏提纯。今年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用黄铜材质1∶1仿制了这套器物。在12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以现代芋头为发酵原料,模拟了其当年的使用场景,成功蒸馏出平均酒精浓度为22度的白酒。</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认为,这套器物的蒸馏方式倾向于釜中蒸馏,具备液体提纯功能。其中,使用现代芋头为发酵原料蒸馏的出酒时间为20分钟,平均为22度;使用50度回糟酒蒸馏的出酒时间为36分钟,可提纯至70度。专家认为,此次实验证明在西汉就已存在相对高超的蒸馏技术。</p> <p class="ql-block">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判断可以蒸馏酒的关键在于蒸馏分离技术,而非乙醇含量的高低。虽然芋头蒸馏出的白酒只有20多度,但也实现了对发酵原料的蒸馏分离全过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说。</p> <p class="ql-block">图为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的结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认为,其设计精巧复杂,几乎每一个细节设计都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图为12月12日,专家在实验现场了解海昏侯蒸馏器的仿制件。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摄</p><p class="ql-block">此次实验也留下了一些待解之谜:这件器物是一器专用的蒸馏酒器,还是一器多用的蒸馏器?如果西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蒸馏酒技术,为何汉之后、宋以前的考古未有相关发现?</p> <p class="ql-block">五</p> <p class="ql-block">5月1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两处千年古丝路遗迹经考古发掘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p><p class="ql-block">河流水声潺潺,峡谷两侧陡峭的赤色山崖上,上百个石窟群密密镶嵌。“在吐峪沟石窟斑驳的壁画前驻足,好像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岁月,很震撼!”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游客王思雨说。</p> <p class="ql-block">新疆鄯善县吐峪沟景区一角(2024年10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p><p class="ql-block">位于古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交汇地带的吐峪沟石窟是一处大型石窟寺院遗址群,始建于公元5世纪前后,现存157座洞窟、3座地面寺院和9座佛塔,出土了大量汉文、回鹘文、粟特文、摩尼文等多语种佛经手稿,以及户籍、赋税、土地、借贷契约等世俗文书。</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中国累计投资超过7700万元人民币,用于吐峪沟石窟的保护、修缮和加固。吐鲁番市文物局文保科副科长刘怡说,目前向公众开放的5个洞窟及沟东区北部石窟寺,洞窟形制、年代和壁画风格各异,集中展示出吐峪沟石窟艺术精华。为更好保护石窟遗址,景区实行实名预约制度和单日限流政策,每日限量300张门票,在旅游旺季将视情况启动应急参观机制。</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9日拍摄的敦煌悬泉置遗址景区。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p><p class="ql-block">悬泉置遗址的开放突出融合性和互动性。该遗址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处经系统考古发掘的丝绸之路古代驿站遗址。2014年,悬泉置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址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从吐峪沟向东700余公里,即可抵达敦煌。现代化高速公路旁,一座按照悬泉置1:1比例复原的汉代驿站建筑群拔地而起,黄土夯筑、街巷纵横。沿街深入,一处名为“悬泉膳堂”的驿亭敞开大门,为旅人奉上食水与栖憩之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希望游客只需迈出一步,就能从现代‘踏入’千年前的丝路世界。”甘肃丝路邮驿(悬泉置)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永耀说。</p><p class="ql-block">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所所长武进文介绍,悬泉置遗址通过木栈道勾勒出汉代驿站的空间布局,结合围栏保护、全天候监控与巡护措施,在保障遗址安全的同时,提升游客体验。</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放,越来越多的古迹在兼顾保护的前提下向公众展示。除此次开放的两处遗址外,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雅尔湖石窟也已于4月5日首次对外开放,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预计今年内开馆。</p><p class="ql-block">“‘丝路热’正在全球范围内盛起。希望通过更多遗址的开放,构建体系化、可视化丝路图景,进一步促进中外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甘肃省文物局局长仇健表示。</p> <p class="ql-block">六</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新发现: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 T形帛画发现改痕</p> <p class="ql-block">5月16日,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在湖南博物院发布马王堆最新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16日举行发布会,公布多项马王堆汉墓研究成果:此前被认为是“枕巾”的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丝制坐垫;同时,首次发现馆藏国宝文物T形帛画上有多处改绘痕迹等。</p><p class="ql-block">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保存完好的女尸、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等数以万件的精美文物,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5月16日在湖南博物院拍摄的绮地“乘云绣”茵席。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p><p class="ql-block">其中,绮地“乘云绣”坐垫长100厘米、宽74厘米,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墓主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和绮地“乘云绣”坐垫一起出土、且形制相似的还有绢地“乘云绣”枕巾。此两物均出土于辛追墓北边厢。</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介绍,辛追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部分有遣册或木牌登记名录,绢地“乘云绣”出土时覆盖在药枕上,为双层的绢地“乘云绣”面,周缘镶以几何纹绒圈锦和淡黄色绢,里层为素绢。有遣册记之为“乘云绣枕巾”。而绮地“乘云绣”被发现时压在一件夹袍的下方。</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专家们一直没有找到绮地‘乘云绣’对应的遣册,且两物外观和纹样形似。所以尽管绢地‘乘云绣’绣工精致,而绮地‘乘云绣’绣工较粗糙,两者材质不同,大家也都认为绮地‘乘云绣’应该同样是枕巾。”喻燕姣说。</p><p class="ql-block">但为何有两件“枕巾”?这一疑问一直萦绕在喻燕姣心中。通过深入研究北边厢出土陈设情形的老照片,喻燕姣想到:一直被误认为是“枕巾”的绮地“乘云绣”会不会是“坐垫”?</p> <p class="ql-block">喻燕姣赶紧翻阅遣册,果然发现了一个此前没有对应实物,名为“白綃乘雲繡郭中絪度一,赤掾”的遣册。“茵即褥子,同‘絪’‘裀’,茵和褥是同义词,因此并称‘茵褥’,遣册上记录的白绡也能和绮地‘乘云绣’的原外观对应上。”喻燕姣说,专家此前整理遣册的过程中也发现多处“错别字”。“茵席就是坐垫,所以我们认为,这一遣册记录的‘茵度’很可能是笔误将‘席’写成了‘度’。”</p><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纠正了最早专家们的发掘报告。喻燕姣说,当时的发掘报告编号将覆盖漆几的“几巾”和夹袍下的“枕巾”编反了,此次发现绮地“乘云绣”实为“茵席”,又进一步完善了发掘报告。</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有改绘痕迹的部分示意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湖南博物院供图)</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布景壮丽、想象奇特的T形帛画被誉为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T形帛画从上至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是“T形”上端最开阔的地方,顶端正中间坐着人身蛇尾的烛龙,其左侧挂有一轮弯月,月上绘有蟾蜍、玉兔,月下有一位托月女神。</p><p class="ql-block">在当日的发布会上,湖南博物院专家介绍,通过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包括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首次发现T形帛画上有多处绘改痕迹——天上部分守门神手中的玉圭只留下底稿痕迹、门吏边的豹子有移动痕迹,以及人间部分玉璧下层对墓主人进行祭祀的人员有所增加等。</p><p class="ql-block">喻燕姣说,T形帛画用毛笔绘制,先勾勒线条再进行绘画着色等,改绘有可能是作画者在绘画时的常规操作,但原本绘有底稿的玉圭没有利用,则有可能是T形帛画准备时间较早,到辛追夫人去世时,礼仪已经发生改变所导致。</p><p class="ql-block">“在T形帛画上绘制的门吏是守卫天门,同时承担迎接辛追夫人灵魂升天的职能,其手中执玉圭是一种非常高的觐见礼仪,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许到汉代这一礼仪发生了改变,觐见时已不需要手执玉圭。”喻燕姣说。</p><p class="ql-block">此外,专家还通过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发现了出土于马王堆三号墓的《车马仪仗图》右下方14列威武的骑兵方阵处有4位形制较大的人物形象均为后期改绘而成。</p><p class="ql-block">马王堆三号墓墓主人是“辛追夫人”儿子利豨。《车马仪仗图》整个画面均以墓主人为中心,所表现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举行盛大检阅仪式的车马仪仗。这种纯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中国早期绘画艺术所罕见,尤显珍贵。</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高光谱成像发现原本此处也都是马车,不知为何突然增加了4个人,且人物形象相对较大。至于为何改绘以及人物的身份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喻燕姣说。</p><p class="ql-block">2022年,湖南博物院完成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将仓库内未入账的所有文物有序编号,共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其中,纺织品库19000余件,漆木器库1700余件。在当时清库过程中,也陆续有新发现,如: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菱纹绮里有织入“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在“长寿绣”中发现了凤鸟纹等。</p><p class="ql-block">专家指出,研发和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与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对马王堆帛书、帛画中的印文识别、残片缀合、污染物识别、墨水和颜料成分识别等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解决马王堆帛书的文本和图像复原问题,助力马王堆帛书的保护、整理与研究。</p><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社记者:张玉洁、薛宇舸、戴斌</p> <p class="ql-block">七</p> <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孕育了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有不少中华文明之“最”让人感到由衷自豪。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起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202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p> <p class="ql-block">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3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p> <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市考察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市平遥古城考察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历史上几经重建和修缮,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市莫高窟考察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考察时指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时强调</p> <p class="ql-block">八</p> <p class="ql-block">今年麦收时节,河南巩义一组“千年宋陵与金色麦浪同框”的绝美照片火爆全网。</p> <p class="ql-block">巩义宋陵又称“七帝八陵”,有着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被誉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这群来自北宋的石像见证了怎样的故事?千年文物如何保护?巩义这座小城还藏着多少传奇?01麦田中的千年石像如何保护河南巩义市文博事业中心副主任徐馨介绍,宋陵是北宋7位皇帝及其后妃、宗亲等的陵寝,地面现存石刻共有1027件。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为石像生。其中永裕陵、永泰陵附近的麦田是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座“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不少网友担心石像遭到破坏,纷纷建议:“给它们加个玻璃罩吧。”</p><p class="ql-block">徐馨解释,巩义市早在近20年前就对各陵区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站,目前有122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全天不间断守护,定期对石刻进行专业养护,还在部分陵区实施了“技防”工程,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上玻璃罩,文物就像蒸桑拿,会加速毁坏;加盖遮檐,石像没了皇家的气派。”对于网友的疑问,徐馨回应,“宋陵石刻与麦田共生的独特景观,正是历史与当代最生动的对话方式。”</p> <p class="ql-block">每年麦收季,陵区麦田会采用收割机进行机械作业,工作人员引导农机手避让石像。针对石刻周围的作物,工作人员都会对其进行人工收割,更稳妥地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02“宋陵麦收”的由来关于“宋陵麦收”的由来,徐馨表示,独特景观并非偶然形成。宋陵所在的这片土地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官地管理。1915年当地人创办职业学校,开始将宋陵土地出租,用以集资办学。随着土地开垦,陵区逐渐与耕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起,宋陵核心区3160亩耕地进行流转,交由巩义市供销社统一经营,负责宋陵麦田的耕作与收获,统一管理分散的田地,避免破坏文物。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不少石像生散落在巩义的各个角落——市区街头、公园、村庄、郊野、山岗,每座石像生都有独特之处:永昌陵内的大耳朵将军↓</p> <p class="ql-block">永泰陵内的石象</p> <p class="ql-block">永熙陵内的石羊</p> <p class="ql-block">太祖陵上的领头羊↓</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陵区土地曾种植过油菜花、向日葵,每逢春夏季灿烂绽放,吸引大批游客和摄影师前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目前,2025年夏季的“宋陵麦收”景观已落幕。徐馨介绍,接下来将种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错过“宋陵麦收”的游客,可在9、10月来免费参观。03巩义,岂止宋陵小城巩义,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历史密码:这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位于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国”都邑。这里,还出土了大象化石,诠释着河南简称“豫”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收藏的双槐树遗址的陶器。始建于东汉时期的千年古刹慈云寺,比洛阳白马寺还早建立,被誉为“中原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位于邙岭大力山下的石窟寺中藏着的一幅“帝后礼佛图”,堪称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巩义还是杜甫的故乡,他在这里出生并度过童年与少年时代。这里就是“诗圣”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所系。</p> <p class="ql-block">有机会去巩义转转,近距离观摩千年石刻雕像,感受历史的脉搏吧~</p> <p class="ql-block">九</p> <p class="ql-block">国宝画重点|千年不朽!揭开特殊葬制的存续之谜</p><p class="ql-block">暌违十余年后,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近期恢复向公众开放。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被发现,是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它先后共出土汉代文物千余件,是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以及北京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个堪称汉代幽燕文化典型代表的遗址中,“黄肠题凑”无疑是最大的看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走进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一睹基本陈列——“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黄肠”即黄心柏木,柏木便于加工,有香味、耐腐蚀。广阳王陵的黄肠木经检测均为侧柏木芯,规格以长90厘米、宽厚各为10厘米为主。“题凑”则指其独特的排列方式,即木头皆向内,层层叠叠,围绕着棺椁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广阳王陵的“黄肠题凑”严格遵循等级规制,从柏木选材到堆砌方式均与文献记载及葬制规范高度契合,是西汉礼制体系在丧葬领域的直观体现,具有极强的身份标识性与排他性。</p> <p class="ql-block">一号墓展区完整展示了汉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由后至前)葬制(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p><p class="ql-block">广阳王陵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其中一号墓被设置在基本陈列展厅,二号墓被设置在室外。一号墓遵循“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凝聚了西汉时期古人的建筑智慧,集中体现了汉代国家礼制文明的核心内涵。</p><p class="ql-block">看过“黄肠题凑”的宏大结构,让我们再一同欣赏大葆台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感受汉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铺首为龙首造型,看起来威猛粗犷、雄浑有力。铺首是一种装饰构件,主要附着于门户或器物上,通常以兽首衔环的形式出现。此铺首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以其夸张与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韘(shè)形佩为白玉质,双面雕刻,带有褐色沁斑。圆孔处上尖下圆,呈韘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蜿蜒、凤首高昂,栩栩如生。其上阴刻云气纹,内外边缘处又雕弦纹一周,龙凤形态纹样错落其间,更添美感。</p><p class="ql-block">该玉佩纹饰简洁脱俗、纹饰间巧妙组合,为汉代玉器纹样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尤为引人注目。韘为古代射御工具,用以钩弦张弓。这种独特的设计在韘形佩中极为罕见,彰显了汉代工匠精湛的玉雕技艺。</p> <p class="ql-block">汉人尚玉,比德于玉。作为组玉佩的一部分,“玉舞人”上下两端各有一孔,便于穿系结缀佩戴。它为白玉质,以透雕技法精心雕琢而成,双面线刻舞人形象。舞人面庞清秀、身姿修长,身着交领长裙、细腰束带,身姿微侧、一臂高举,长袖越过头顶,另一臂轻触腰际、形成卷云之姿。衣袖飘逸身侧,长裙轻拂地面,宛如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此作巧妙刻画出轻舒广袖、微折柳腰、长裙拂地的舞人形象,充分展现了汉代舞者“长袖”与“细腰”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广阳王陵出土的玛瑙,由北方草原丝路贸易而来,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丝路的见证,显示出地处北疆的广阳国与域外的物质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鸡血红缠丝玛瑙经过精心琢磨,看起来光滑平整。鸡血红花纹跃然其上,色彩鲜艳夺目,尽显高贵典雅。它的纹理非常丰富,白色、红色、褐色“丝带”交织缠绕,或细如丝、或宽如带,自然天成、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深入挖掘考古成果的文化内涵、加大运用数字光影等技术手段、创新展陈叙事手法……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汉代文明画卷,让大葆台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凸显汉代幽燕之地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突出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