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晨风》首发式

林芝仙草

<p class="ql-block">  继往开来,笃行致远</p><p class="ql-block"> ——贺《江南晨风》首发式</p><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上午,《江南晨风》首发仪式在冯其庸学术馆成功举行。感谢冯有责、沈宏二位馆长为这次活动作了精心准备。余剑英、邹静秘书长主持了这次首发仪式。浦学坤、符志刚、胡建琛、丁剑华、吴立兴、朱培学、冯良、吴振达等嘉宾参会。</p><p class="ql-block"> 签到现场,冯梅社长和林芝萍老师向参会者赠送“《江南文化》义工服”向辛勤付出的文化义工表达了最深的敬意。感谢余剑英秘书长的善举,她个人出资并精心设计购置了这批蕴含荣光与励志的“文化义工服”。</p><p class="ql-block"> 惠山区作协主席、惠山区文旅局原局长激情致辞,代表所有关心和支持江南文化事业的同仁,向《江南晨风》杂志的顺利出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这不仅是江南文化发展的一件喜事,更是我们共同期盼已久的一件盛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要深切缅怀《江南文化报》的创始人——中国好人冯军老师。冯军老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对江南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江南文化》报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有理由相信,《江南晨风》杂志的诞生,必将为江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感谢符志刚先生对《江南晨风》编委提出的殷切期望和中肯建议。</p><p class="ql-block">冯和年总编感谢所有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前辈们,老师们,文友们!勉励同道们:我们今天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再一次相聚,不忘初心,不负重托,笃行致远。我们倡导的“文化自信”,不是一个需要强调的口号,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当以先贤冯其庸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深耕自己的文化土壤,又保持开放的世界眼光,轻装走向未知的广阔天地。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真正认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冯其庸先生(1924-2017)是中国著名的文史学者、红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体现了知识分子深厚的学术追求、文化担当与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冯其庸将学术研究视为生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他的生平启示我们:真正的学问需扎根大地,真正的文化人当心怀家国天下。冯其庸 精神在当代尤为珍贵,他为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光辉榜样。</p><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报》的创始人冯军老师,退休后20年身居斗室,心忧天下,体现在他身上的“春蚕精神”、“蜡炬精神”和“孺子牛精神”,永远是《江南文化》义工们的精神动力,永远激励我们团结一心坚定前行。期盼《江南晨风》伴着春雨,滋润江南大地;期盼《江南晨风》似太湖浪花,与同伴一起跳跃;期盼《江南晨风》像路边的小草,与遍迹天涯的伙伴们一起吐露芬芳。</p><p class="ql-block"> 《江南晨风》首发式当天,收到了王慧芬、许谷秀、梁长峨、冯伟年等嘉宾朋友的贺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愿:祝愿《江南晨风》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庄若江教授发表贺信:</p><p class="ql-block"> 《江南晨风》是江南百花园中的一朵新绽花朵,欣闻首期启幕,在此谨致祝贺!</p><p class="ql-block">期待这份文化刊物如润物细雨滋润更多人的心灵,在对江南人文耙梳深耕过程中,不断记录人事,承载真知灼见,扩大传播半径,推动江南文化研究走向新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庄若江还发来了她的6篇有关江南文化的新作,供《江南晨风》编委选用。</p><p class="ql-block"> 丁一教授为《江南文化》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八年来,从《江南文化报.横云特刋》到新版《江南文化》,每期都亲力亲为,精心编排。今天他从广西发来贺信:</p><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月报新创办的《江南晨风》季刊,为无锡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献上了又一朵艳丽的文艺鲜花,祝《江南晨风》杂志在冯和年总编及全体编委人员的培育下,日长夜大,并在浦学坤书记、符志刚局长等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带领下,最终长成文学殿堂里的一棵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常州市吴稚晖研究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院士博物馆执行馆长冯良,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监事长、吴稚晖研究会秘书长吴振达到会并致贺词:我们深信,《江南晨风》杂志的诞生,必将成为江南文化从“深闺”走向“大众”的桥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作为同样致力于地方历史与名人精神弘扬的机构,我们深感贵委工作的意义深远。常州市吴稚晖研究会与常州武进院士博物馆愿与贵委携手并进,在资源共享、学术互动、文化推广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书写江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安阳诗社社长、《江南文化》诗词沙龙会会长丁剑华在现场赋诗贺《江南晨风》杂志首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风起处韵飞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荟萃群贤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妙笔勾来吴越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银笺染就宋唐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传承文脉千秋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激荡儒林万里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日飏帆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期刊挥翰写韶光。​</p><p class="ql-block"> 无锡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朱培学撰联以贺:</p><p class="ql-block"> 奚啻五音,燕语莺歌闻日下;</p><p class="ql-block"> 臻乎四美,晨风花雨醉江南。</p><p class="ql-block"> 无锡市原文联主席浦学坤是《江南文化》的顾问,他老当益壮笔耕不辍,是《江南文化》文化义工的楷模。在首发式现场,他激情演讲,对《江南晨风》寄于厚望并勉励大家共同浇灌爱护这枝新花。</p><p class="ql-block"> 新梁溪书画院名誉院长巫浣素及画家唐晓艳、李敏向大会赠送了精美画作,以表敬贺之意。</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与会文友穿上义工服一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  全文转发惠山区文体局原局长、惠山区作协主席符志刚在《江南晨风》杂志首发式上的讲话,让他的讲话能深入每一个《江南文化》义工们的心田,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赤日炎炎。在这火热的季节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江南晨风》杂志的正式首发。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关心和支持江南文化事业的同仁,向《江南晨风》杂志的顺利出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这不仅是江南文化发展的一件喜事,更是我们共同期盼已久的一件盛事。《江南晨风》的诞生,标志着江南文化研究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我们今后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要深切缅怀《江南文化报》的创始人——中国好人冯军老师。冯军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文化传播者。他自费创办《江南文化报》,并长期致力于文化推广和扶贫助学事业,累计向汶川地震灾区、贫困大学生捐款近3万元,帮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临终前他还不忘叮嘱后人,要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资助文化公益事业。他用大爱无疆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好人”的精神内涵,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冯军老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对江南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江南文化报》在冯和年先生的接力带领下,在社会各界贤达的鼎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它不仅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有理由相信,《江南晨风》杂志的诞生,必将为江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我也对《江南晨风》杂志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是希望《江南晨风》能够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江南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是希望《江南晨风》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品牌。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与实用性,既要关注江南的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三是希望《江南晨风》能够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江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四是希望《江南晨风》能够注重人才培养,为江南文化事业吸纳、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尤其是要吸引、鼓励青年才俊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创作,为江南文化的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共同迎接《江南晨风》的精彩未来!愿它在江南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江南人民带来更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5 年 7月8日 </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上午,《江南晨风》首发仪式在冯其庸学术馆举行,在浙江竹海度夏的新华日报原无锡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冯金涛书面致辞:</p><p class="ql-block"> 欣闻《江南文化》召开编委扩大会议,举行《江南晨风》首发仪式,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江南文化的义工,我对自己的责任非常清楚,就是为《江南文化》报和《江南晨风》杂志多写稿,写好稿。</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我的文化研究的题目是《阿炳声名远扬对江南文化人的启示》,阿炳原是无锡一位街头卖艺的普通文化人,为什么会走红全球?几百年几千年后,人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原因是他不是人云亦云的拉响二胡,而是创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无锡会写,会画,会书,会诗的文化人士很多,应从阿炳勇攀文化艺术高峰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顾问浦学坤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也是《江南文化》义工们的楷模和领头羊。他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创作,特別是他的《老浦闲聊》,是《江南文化》与《江南晨风》的专栏文章,为江南人奉献甘醇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转发他在《江南晨风》首发式上的贺辞,与群友互勉。</p><p class="ql-block"> 致《江南晨风》</p><p class="ql-block"> 浦学坤</p><p class="ql-block"> 晨风拂面,总是带着清新的气息,让人感受新一天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晨风,更能让人感到一种温柔的清新和诗意的清爽。</p><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晨风吹来了。《江南晨风》杂志首发式,在无锡冯其庸学术馆举行。著名学者、红学家、教育家冯其庸的学术之风,总让人脑洞大开、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我说《江南晨风》好,一是刊名好,好在它的寓意既贴心又深远;二是内涵好,既丰富又新颖;三是排版印刷好,既大方又精良。这是惠山区继《江南文化》报刊后,又播下了一颗文化种子。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开花。正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庄若江教授在贺词中说:“《江南晨风》是江南百花园中的一朵新绽花朵,期待这份文化刊物如润物细雨,滋润更多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江南晨风》的“晨风”,吹拂在江南大地,希望让读者存一份时代的印记。春天的晨风,送来花香;夏天的晨风,送来清凉;秋天的晨风,托起一片金黄;冬天的晨风,让人回眸人生的留白。</p><p class="ql-block"> 《江南晨风》和《江南文化》,似一对姐妹花,在总编冯和年先生的带领下,迎着四季晨风,一定会笃行致远,永留芳香。</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冯梅是中国好人冯军老师的女儿,也是《江南文化报》的传薪接力者。《江南文化报》新版三年来,她始终亲力亲为,每年自费上万元资助《江南文化》的发展,每月还做好报纸的发行工作,虽然辛苦还要自费投寄,她与丈夫小顾总是准时完成,没有一丝怨言。在冯其庸学术馆 《江南晨风》首发仪式上,冯梅深情致辞,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怀念和对办好《江南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转发她的讲话,与群友们分享互勉。</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暑气蒸腾,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江南文化编委会扩大会议暨《江南晨风》首发仪式。这份冒着酷暑而来的支持,让我们倍感温暖与鼓舞。 在此,我要感谢冯其庸学术馆的鼎力相助,感谢沈馆长、冯书记的精心筹备,正是这份专业的支持与细致的安排,才让今天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往三年来的历程,《江南文化》报已悄然走过30期的办报之路;在冯总编的引领下,新刊《江南晨风》也已推出第二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积累了口碑与影响力。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怀指导、前辈的悉心传帮带,以及各位文化大咖的鼎力支持,对于这份深情厚谊,我们始终铭记于心。 </p><p class="ql-block"> 江南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需要代代守护的文化根脉。正如“薪火相传”的古训,让这团文化的火种生生不息、永远传递,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心愿。作为一名文化事业的后辈,我愿以各位前辈为师,紧跟大家的脚步,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义工”,为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与支持,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 <p class="ql-block">  金彩霞是书香桃苑太极人家的一位热心人,退休前在工商所工作,是《江南文化》的忠实读者和发行员,还慷慨解囊资助《江南文化》,转发她的贺信贺诗,与群友分享:</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普通文化义工的我,受邀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冯其庸学术馆参加《江南晨风》杂志首发仪式,和那么多老领导、文化大伽们在一起,聆听他们发自肺俯的激情演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冯和年总编是我敬仰的文化老人,历经人生坎坷,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冯和年总编热心文化公益的善举,影响着周围的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化人跟着他。我崇拜他,尊敬他,是他身边不起眼的文化义工,我会一如既往支持他,助力《江南晨风》这枝新苗茁壮成长。贺 小诗一首,以表敬意:</p><p class="ql-block">在时光的长河里</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寻觅</p><p class="ql-block">寻觅那思想碰撞的涟漪</p><p class="ql-block">当首刊的纸张</p><p class="ql-block">被油墨晕染</p><p class="ql-block">新的篇章就此开启</p><p class="ql-block">每一页</p><p class="ql-block">都是梦想的栖息</p><p class="ql-block">每一行</p><p class="ql-block">都藏着灵魂的低语</p><p class="ql-block">这里</p><p class="ql-block">是文字的舞台</p><p class="ql-block">让灵感与才华</p><p class="ql-block">翩然共舞</p><p class="ql-block">它如同一束光</p><p class="ql-block">照亮求知的路</p><p class="ql-block">又似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开启智慧的宝库</p><p class="ql-block">新刊首发</p><p class="ql-block">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p><p class="ql-block">金彩霞敬贺2025.7.8</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冯伟年,1944年出生在江南桃乡阳山镇冯巷村,求学于新华小学、无锡县中学,196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曾去美国交流讲学,一生在大西北从事教育翻译工作,资深英语翻译家。他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文化事业,值此《江南晨风》首发之际,发来贺信:</p><p class="ql-block"> 江南文苑文化中心创办的《江南晨风》杂志的成功首发,为长江三角洲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江南文化的深挖和拓展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祝《江南晨风》杂志在冯和年总编和全体编委人员的努力坚持下,像长江洪流奔腾向前,将江南文化洒向全国各地。望你们在浦学坤书记、符志刚局长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正能量,将江南文化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希望贵刋充分发挥文化前辈的智慧,注意发现和培养文化青年生力军。将《江南晨风》栽培成一棵参天大树!感恩《江南晨风》为我们江南游子开辟了“游子心语”专栏,作为江南水乡的游子,我会用心写稿,积极投稿,我会一如既往鼎力相助,呵护《江南晨风》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冯伟年敬贺</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8日于西北大学</p><p class="ql-block">(和言祥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