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会长出不一样的模样。”<br>十五岁那年,Susan Ouyang随父母移民新西兰,开启了人生全新的篇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自我怀疑,种种挑战扑面而来。曾经那个在国内课堂上自信演讲、朗诵诗词、主持汇演的女孩,仿佛在异国的校园里变得沉默了。但也正是这片陌生的土地,为她打开了无限的可能。<br>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515208394/e1ac1f30-7443-11f0-b5bc-c3966592e0d9.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515208394/e1ac1f30-7443-11f0-b5bc-c3966592e0d9.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10.612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艺术,是Susan从小的热爱。她曾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弹古筝、画素描、水彩、油画……古筝十级证书和一次次文艺演出,记录了她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来到新西兰后,这些兴趣不仅没被搁置,反而在新的土壤中逐渐扎根、生长。高中时期,她在一位画画老师手下担任了两年助教。大学里,她副修音乐,尤其着迷于电影声效。她笑着回忆起自己用门把手和窗帘拉绳模拟火车行进,用敲击玻璃杯假装人物配饰晃动的那些“魔法时刻”——声音的世界,也打开了她对艺术的新理解。 <a href="https://youtu.be/4wtkea7hE9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声音替换 Lost and Found</a> </div></div><!----> 如果说艺术是她表达内心的方式,那么心理学则是她理解世界的通道。也许因为自小对情绪格外敏感,也许是她内心对“帮助他人”的渴望,Susan选择将心理学作为主修。大学期间,她曾在三峡大学实习,首次真正接触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压力管理工作坊、自杀干预课程、深入的案例研讨……这些经历让她体会到,真正有效的帮助,不是简单地伸出援手,而是唤起个体自我疗愈的能力。 她曾听人说:“当你说中文和英文时,你的性格会悄然不同。”这在她身上有着真实的映照。在国内,她是外向自信、锋芒毕露的孩子;而到了新西兰,语言带来的不自信让她变得更为温和、内敛。甚至朋友用“可爱”来形容她——这是她以前从未被赋予的词汇。但也正是这种“柔化”与“重构”,帮助她在文化交融中重新认识自己,并接纳那个不断变化的自我。 大学,Susan主修心理学,副修音乐,同时选修了媒体影像制作、数据可视化等课程。虽然听起来“跨度很大”,但她始终相信这些看似分散的领域有着共同的内核——都是在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表达、理解、沟通。无论是用音符、画笔,还是数据和语言,她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连接内在与外部世界。 Susan的成长轨迹,像是一幅多彩的画卷。从中国到新西兰,从新加坡的插班课程到美国的暑期项目,她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学习中不断拓宽视野。她曾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差异:国内的高密度师生关系与西方的自主探索,理科优势与文科热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在多元中寻找平衡,逐渐形成了她开放而自省的个性。新西兰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广袤的森林海岸徒步和参加教会的活动让她学会了自由和约束的共处。 在Susan身上,矛盾与自洽并存。她拥抱多元,却也寻找锚点;追求表达,亦不避讳脆弱。参加世界夫人新西兰赛区比赛,是她主动寻求的突破。“舞台对我而言是传递声音的平台。”曾经的她会因语言障碍退缩,如今却以真实与勇敢站到镜头前。她也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位,但她的经历,她的努力,她用不同方式呈现自我的勇气,正是这个时代最值得被看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