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民间文学集成》 连载第13期

筠州故事会

<p class="ql-block"><b> 燃灯岩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前,肖太后摆起天门阵,让杨六郎去破。杨六郎破不了天门阵,只好派人到五台山去请杨五郎。可是杨五郎的板斧把把朽了,上不了阵,杨五郎不想去。焦孟二将就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就得你两弟兄了,你不去咋个要得嘛。”横劝顺劝,总算把杨五郎劝下山。可是杨五郎的板斧把把要用降龙木来做,没得咋个办嘛。有人就对杨六郎说,镇州有个穆柯寨,寨子头有降龙木。杨六郎又派焦孟二将到镇州去买降龙木。</p><p class="ql-block"> 焦孟二将才从五台山回家,又要到镇州去,心头硬是有点不高兴,但是为于大宋江山,他们还是去子。</p><p class="ql-block"> 走呀走呀,走得大汗洒到了海银,眼前一匹大岩挡住了他们的路。他们走,大岩子也在走。这是为啥子呢?原来燃灯菩萨正在向徒弟传经讲道,他不愿生人上来打扰他,所以用移山法把这匹岩子移起走。焦孟二将见走了半天还走不出这匹山,于是,他俩就用刀、斧砍山,刀砍缺了,斧砍缺了还是砍不出路来。这两个大莽大汉气急了,就用头来撞山,血水一下溅到燃灯菩萨的身上。燃灯营萨心血来潮,掐指一算,晓得这两个莽汉要从这里路过到穆柯寨,去买降龙木打天门阵,他就用宝剑一砍,砍了半边岩子,堆到对面那匹山上,逢中留出了一条大路让他们过去。从此以后这岩就只有半匹岩了,人们就把这剩下的半匹岩叫做燃灯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述人:熊凤祥。</p><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人:刘宇仁。</p><p class="ql-block"> 流传地区:筠连、高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b> 马儿坡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儿坡在沐爱维新乡的地盘上。在早,这个坡没有名字,据说坡名是孔明改的。</p><p class="ql-block"> 孔明征南蛮时,率领大队人马从这里经过。只因山高坡徒,那些从外边进来的马不熟悉山路,踩虚脚掉下坡去摔死的不少。孔明骑的那匹白马,又高又大,在平坝跑起来象风飞一样,它来在这山区就不得行了。因为这白马太大,山路又窄,别说跑,连走路都找不倒地方下脚。孔明也只好下马来,让马夫牵起它走。谁知,白马太重,把路边踩垮,也落下坡去摔死了。孔明就叫他的马夫到当地住户人家去买马。马天给孔明买来一匹本地马。这匹马个子小,但它熟悉山路,孔明骑了这匹马,既稳当,又跑得快,又不得踩虚脚。孔明心头很高兴,他就把换马的地方改名为马儿坡。当地至今还流传有这样几句歌谣:“马儿坡,马儿坡,十面上坡来,九面要爬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述人:王文治。</p><p class="ql-block"> 流传地区:筠连沐爱一带。</p><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人:陈明钊、谢后能、钱正杰。</p> <p class="ql-block"><b> 五更三点打不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前筠连是金大海子,据说杨盈川先生在筠连当官时,县衙门设在大梁子。</p><p class="ql-block"> 杨盈川喜欢交朋结友、吟诗作赋,很多人都晓得他是初唐四大才子之一,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都喜欢与他交朋友,其中有一个龙三公子,长得精精灵灵,十分漂亮。杨盈川很喜爱他,问他家住哪里,他总是吞吞吐吐,只说在河边不远的地方。杨盈川因公务繁忙,也就没有过份追问。</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杨盈川在读诗书时,一个朋友来了,他俩就扯江起干把子。那朋友道:“老兄,你看龙三公子怪不怪?每天他一走下龙洞口,就不见了,真有点稀奇。”说话人无心,听话者有意,杨盈川决心寻个水落石出。</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杨盈川与龙三公子酒醉饭饱之后,就暗暗跟在龙三公子身后。只见龙三公子沿着山边来到真武山,走向龙洞口,然后从身上摸出一颗鸡蛋大的珠子含在口里,就直接向河里走去。龙三公子一走进水,河水就哗哗直响朝两边分,现出一条路。龙三公子刚走过,河水就合拢了。杨盈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点也没声张。</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酒醉饭饱之后,杨盈川趁四下无人,就对龙三公子说:“你我既然是弟兄之交,就该以心换心。”龙三公子说:“大哥,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哄过你啥子嘛?”杨盈川道:“我问你,你的家到底住在哪里?”龙三公子如往常一样作了答复。但杨盈川却哈哈大笑起来,道:“你莫哄我了,你家就在龙洞口,对不?”龙三公子见隐瞒不住了只好老实说:“实不相瞒,我是龙王三太子,因父王见你文才出众,才叫我与你结交以便请教。”杨盈川说:“惭愧惭愧,但愿彼此受益。我到有件事求你,不知老弟是否答应?”龙三公子说:“只要我办得到的事,敢不从命。”杨盈川就说:“我想把县衙门迁到坝里,一来办事方便,二来大家也好相会,三来我想兴办学校,以开风化。因此,想向你父亲借一片土地来用,不知你父亲是否答应?”龙三公子说:“先生借地之事,我一定向父王禀报,明日一定回你的话。”说罢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龙三公子来对杨盈川说:“先生借地之事,我已禀明父王。父王十分感谢你对我的教诲,愿意借地给你,并叫我问你要借多少地?”杨盈川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要建衙门要设学馆,地方不能太少,但又怕借多了,龙王老爷不答应,就说:“一箭之地是足矣。”龙三公子就说:“三年之后,五更三点归还。”</p><p class="ql-block"> 龙三公子将杨盈川的话如实向龙王禀报之后,又来向杨盈川说:“父王请先生射箭定地,今夜接地。”杨盈川说:“老弟,我有啥气力?帮忙帮到底,看来还是只有求你了。”龙三公子想到朋友相交一场,帮忙要尽心尽力,才算讲义气,就站在横山子上斜对玉峰一箭射去,只听得飕地一声,那箭似闪电流星,直冲云霄,然后向远处落去。射完箭后,龙王公子含泪对杨盈川说:”你我相交一场,终生不忘,但借地之事明天一张扬,我的行踪就被世人所知,不能再与先生相会,请就此一别。”杨盈川虽然感到很惋惜,但不便强留,只得依依而别。</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杨盈川乘着月色站在十八学士山上,远望山下,烟波浩渺湖水荡漾。三更过后,只听得山下湖水响声若雷,波浪翻滚,象有千军万马呼啸而过。过了一阵,只见水流向山两边退下。到了第二天,水中果然露出好大一块地方。杨盈川就把县衙门迁到了这地方。还在这里修了学馆,其它的人呢,开的开栈房,修的修房子,这地方就热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转限间三年期限就要到了,杨盈川先生发了使百姓安居乐业,就吩咐更夫不打五更三点。后来,杨盈川到外地做官去了,但这个习惯一直没改。人们把这个地方取名银川(盈川),就是现在的筠连。</p><p class="ql-block"> 以后有此人不相信这事。有一年,两个更夫在打更时还为杨盈川借地之事打起赌来。年轻的更夫说:“这地方稳稳当当的,我就不信打了五更三点它就会沉。”年老的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年轻的偏不信,那晚上就打了五更。哪晓得五更锣声刚停,就只见河水忽然上涌,刹那间,波浪翻腾,筠连县城就象簸箕簸米一样簸动起来,骇得更夫大声喊叫,“不得了啊,筠连要沉了……”丢下铜锣就开跑。幸好没打到五更三点,还地的时辰未到,筠连县城才没有沉下去,一直保存到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述人:熊风样。</p><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人:刘宇仁。</p><p class="ql-block"> 流传地区:筠连县。</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发布:林源梦金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