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里的春秋||依然文艺队的4年热望

潘根春

<p class="ql-block">  秋老虎把午后的柏油路晒得发软,蝉鸣拖着疲惫的尾音在树梢打转。清凉峰镇的文体中心里,却比日头更灼烈——十来个身影正随着鼓点腾挪,汗珠砸在地板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又被急促的脚步带散。这是依然民宿文艺队的排练场,40度的高温拦不住她们扬起的手臂,就像过去4年里,柴米油盐的琐碎、邻里不解的目光,都没能拦住这支队伍踏响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一、碎时光里拼出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童碧英总说,这支队伍是用"碎片"拼起来的。作为民宿老板娘,她见过太多农村生活的模样:有人天不亮就往临安城里的工厂赶,有人背着娃在菜地里转,有人守着老屋,日子像门前的溪水,安静却难有波澜。4年前,她看着姐妹们闲聊时眼里闪过的光,突然想:"为啥不凑在一起,做点能让眼睛发亮的事?"</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召集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回应者寥寥。"都忙着挣生活呢,谁有闲心敲锣打鼓?"质疑声飘进耳朵时,童碧英正蹲在民宿的院子里,对着一张揉皱的名单发呆。名单上的名字来来去去,最终留下的20多人,大多是"偷"出时间来的:住顺溪的陈苏娥、陈小君、吴锦芳、许萍莲、吴爱英等人,每次训练要开20分钟的车,遇上下雨,裤脚能拧出半盆水;在临安带孙辈的绿竹、华姐、爱姣、小英等常常是接完孩子就往家赶,零食揣在包里,饿了就蹲在文体中心门口扒两口。</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这些零散的时间串起来,童碧英摸索出一套"弹性章法":每周五到周日的夜晚是雷打不动的集中训练,昏黄的路灯把她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跃动的音符;平时就建个微信群,谁编了新的鼓点,谁练会了新的舞步,对着手机录段视频发进去,评论区里"这个转身要再稳点"的提醒,比自家群里的买菜通知还热闹。临安的三四个姐妹凑成"城区小分队",在公园的树荫下对着视频抠动作;村里的就聚在童碧英的民宿院里,石板地上敲坏了好几副鼓槌。</p><p class="ql-block"> 有回排练到深夜,文体中心的地板被汗水浸得发黏,芳芳大姐第二天一早揣着抹布就来了。她佝偻着背擦地,晨光从窗户斜照进来,把她鬓角的白发染成金色。"姑娘们跳起来滑跤可不行。"她嘟囔着,声音里带着晨露的湿意。后来大家才知道,那天她牙痛发着烧呢。</p><p class="ql-block"> 二、鼓点里的滚烫人生</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的临安区八届老年人运动会上,经络操的音乐响起时,陈春姣的手心里全是汗。她从未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队伍排列的瞬间,她忽然看见看台上童碧英比出的"加油"手势,像民宿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一下子暖了心。球操的铃铛声里,她们的脚步出奇地齐,仿佛排练时那些被孩子哭声打断的节奏,此刻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她们4年演出里的寻常一幕。在於潜镇的礼堂里,大鼓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昌化镇建党104周年的晚会上,《十送红军》的旋律刚起,台下就有人跟着哼唱,皱纹里盛着泪光;无他村的红歌会场上,腰鼓的红绸子映着老人们的笑脸,像漫山遍野炸开的映山红;汤家湾村的大樟树下,大鼓声震得树叶簌簌落,孩子们追着红绸子跑,把笑声揉进了鼓点里。</p><p class="ql-block"> 没人算过这些演出背后藏着多少故事。潘小英搬大鼓时闪了腰,贴块膏药继续练;梅花姐姐总说"我跳得不好",却总在演出前最早到场,帮着整理服装、化妆、递水递毛巾;安徽来的洪庆琴老师,经常自驾几十公里赶来,把教案写在民宿的便签纸上,末了总说"你们比城里的队伍有劲儿"。</p><p class="ql-block"> 芳芳大姐常说:"以前总觉得身上这疼那疼,现在跟着鼓点动起来,病都躲着走。"汪姐则笑称自己"双赢":不仅在保险业绩上连续48个月拿绩优,更在台上找到了底气,"以前见人就脸红,现在对着几百人唱歌,腿都不抖了"。这些细碎的变化,像种子落在土里,不知不觉就长出了藤蔓,把二十多颗心缠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三、把日子过成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童碧英的民宿里,有个铁皮盒子专门用来装演出服。红绸子的腰鼓服、湖蓝色的健身操服、缀着亮片的舞蹈裙,叠得整整齐齐,袖口处还留着没拆干净的线头——那是姐妹们凑钱买的。"服装AA制,没人说过二话",她说着,指尖拂过一件洗得发白的红马甲,那是去年在杨溪村演出时穿的,后背还印着淡淡的汗渍。</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4年,童碧英总忍不住掉眼泪。不是委屈,是想起太多瞬间:第一次演出时队形乱了,台下却响起最热烈的掌声;有人家里农忙来不了,在微信群里发段语音"我在地里练着呢";洪老师临走时塞给她一沓新教案,说"下次来教你们排个《好日子》。那些被误解的时刻、累到瘫倒的夜晚,都在这些瞬间里,变成了回甘的茶。</p><p class="ql-block"> 如今,秋老虎还没退去,她们又在为河桥镇的演出排练了。鼓点敲得更急,舞步踏得更稳,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热,都揉进这秋日的排练场里。童碧英站在队伍旁,看着姐妹们扬起的笑脸,突然觉得,这支队伍从来不是为了演出而存在的。她们是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成了一首歌;把散落各地的时光,织成了一块温暖的布;把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二十多人的热热闹闹。</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进文体中心时,排练结束的姐妹们收拾着鼓槌和道具,说笑着往外走。童碧英锁门的瞬间,听见身后传来一声:"童姐,下次排个新舞呗?"她回头,看见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跳跃的音符,正往更远的地方延伸。</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依然"的意义——依然热爱,依然相聚,依然在平凡的日子里,为自己、为他人,敲出最滚烫的节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