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阳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农民生活十分贫穷。许多住房都是前厅后堂结构、四合院式的、古老但破旧的房子。这种古老的房子楼层矮、窗口小又高,很不通风。有的几代人、十来口人拥挤在两间小房子里。一到夏天的晚上,屋子里像“蒸笼”,温度很高,难以入睡。大多数农民到天井、外面的马路、晒场或操场乘凉。现在回忆那时乘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我清楚的记得,一到夜幕降临,一些人家就拿着草席、竹床、椅子或凳子等,去晒场或操场“抢占”有利地方,到时家里人收工回来可以乘凉。</p> <p class="ql-block">那时农村的夏天,晚上乘凉是很热闹的。在马路边、晒场或操场上,有的家里放上个小桌子,一家人席地而坐吃着晚饭;有的三五成群围着一个人在听他讲故事;有的在叽叽喳喳聊天。在大的晒场,三五个人、七八个人一伙,有几十堆人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晒场,叫“大门堂”,在村子的中间,也是交通要道。原先,边上还有一个公园,种了许多果树、花草,还有几棵古老的香樟树。大门堂,是村里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理所当然也是乘凉消暑的好地方。一到炎热又晴朗的夏天夜晚,居住在附近的村民都出来乘凉了,经常聚集了许多村民。这里时常有很多人听人讲故事;有时有许多人听人“唱道情”(是过去东阳农村比较流行的一种唱戏形式,一般是一个人边唱戏讲故事边击竹乐器)。我记得一个叫庆炉大伯、一个叫天水大叔的,他们讲故事或”唱道情”时,人气比较旺,按现在的说法是“粉丝”比较多了。也可以说村里的名人,而他俩确实是村里的名人。一个是邮递员,是公职人员,村里的来往信件包裹都是他送的;一个当过村里干部,后来是干屠宰的,村里哪户人家要杀猪,只有请他杀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落后,有人讲故事、“唱道情”,已经是很好的事了。他们不要一分报酬,完全是义务,给村里的社员带去欢乐和笑声,消除一天的劳累。</p> <p class="ql-block">我爸爸也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夏天乘凉的夜晚,我们一家围着爸爸坐在席子上,听爸爸讲故事。有的邻居也围了过来听我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来源于有些线装的旧书籍,有的是“小人书”连环画,也有的是听了别人讲的故事来”贩卖”一下。故事内容来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聊斋》等。除了这些老故事,也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所以,如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摆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武松打虎、铁道游击队、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等等,早已耳濡目染。当听到故事情节紧张处,我们也随着紧张,心也提起来了。特别当讲到鬼、妖怪、狐狸精等虚幻的情节时,孩子们都有恐惧感,有的赶紧向爸妈身上靠拢,甚至发出尖叫声。</p> <p class="ql-block">讲故事的人,讲得精神十足,听得人津津有味。听得人越多,讲得人劲头越大。人多场面大了,讲故事人的声音也更响了,有时讲得满头大汗。偶尔,也有人纠正讲故事的人讲错了,说故事情节不是这样的。为争分对错,有时还会发生一些争论,甚至争执。但大多数人支持讲故事的人,对打断讲故事的人给予一片责骂声。</p> <p class="ql-block">在乘凉的人中,自然有许多小孩。开始,他们或相互追打嬉闹,或坐在他父亲的腿上玩游戏、“猜中指”、,或在他母亲的怀里撒娇,有的望着天空在数星星,有的在寻找北斗星。有的大一些的孩子,也听一会故事。后来,孩子们都在大人扇子的摇晃下,一一进入了梦乡。孩子们的吵闹声,哭叫声没有了,听讲故事的场景,反而安静多了。</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讲故事的已经结束。乘凉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大人抱着熟睡了的孩子,一家一家,陆陆续续回家睡觉了。</p> <p class="ql-block">因乘凉而出现的街头巷尾故事会,就是那时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现在的农村生活大变了,避暑和消暑的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农村中电风扇普遍了,空调也进入富裕起来的农户。但在农村有些地方,传统的乘凉文化还在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