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恭陵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唐恭陵大门</p><p class="ql-block">2014.2.23</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恭陵</b></p><p class="ql-block">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李弘(公元652-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封代王,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立为太子。 咸亨二年,高宗与武后幸东都洛阳,李弘留守京师,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赴东都合璧宫,暴卒。高宗谥为“孝敬皇帝”,并亲书《孝敬皇帝睿德记》碑,葬于恭陵。 </p><p class="ql-block">恭陵是洛阳唯一一座唐代帝陵,也是河南省现存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其神道两侧石刻气势宏伟,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是盛唐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唐恭陵</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公元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恭陵简介</p><p class="ql-block">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基。</p><p class="ql-block">李弘(公元651年~公元675年)。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封代王。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立为太子。上元元年(674年)11月,高宗武则天驾临神都洛阳,弘奉诏前往,纳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妃。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从幸合壁宫,卒、溢孝敬皇帝,时年二十四岁,同年8月葬于恭陵。制度尽用天子礼,高宗亲撰《睿德纪》文并书丹,刻石立于陵侧。</p><p class="ql-block">整个陵园占地500余亩,四方四神门,神道石刻雕凿精美,雄伟高大。灵台呈覆斗形,长164、宽146、高22米,为中原地区帝陵群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陵。</p><p class="ql-block">为保护恭陵文物安全,特设业务文物保护员三名。</p><p class="ql-block">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七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p> <p class="ql-block">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p> <p class="ql-block">关于李弘之死,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有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也有说是因病暴亡的。究竟真相如何,后人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李弘之死,高宗万分悲痛,并且诏令天下,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偃师景山,是为恭陵,还亲自为其制《睿德纪文》,书之于石,立在陵前。</p> <p class="ql-block">李弘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二度入宫后怀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来历。隋末唐初,在道教民众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说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武则天把头胎儿子取名为李弘,无疑对这个孩子寄托甚厚。</p> <p class="ql-block">高宗和武则天在李弘少小时即让他参与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监国。由于李弘为人忠厚,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头痛病日益加重,这给武则天提供了参与政务的更大空间。据史书载,高宗非常信任武则天的政治判断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则天处理。</p> <p class="ql-block">唯有厚葬不足以减轻高宗的悲痛、武则天的愧疚。民间传说,由于殉葬的珠宝太多太好,唯恐被盗,所以,派军队将士从洛河取沙堆成一座山岭(当时陵墓要比现在高许多),表面再用泥封固,若有盗墓者必被流沙活埋。所以,从考古意义上说,恭陵和乾陵一样,至今完好无损。倒是太子妃墓于1998年2月被盗,所幸此案已破,追回的精美文物尤其是一批蓝釉陶器极为珍贵罕见。</p> <p class="ql-block">陵顶</p> <p class="ql-block">▲ 如图,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p> <p class="ql-block">马上有钱💰</p> <p class="ql-block">中国梦 美丽乡村洛阳行</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太子冢--唐恭陵</p> <p class="ql-block">为震慑不法盗墓者,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1999年5月,洛阳市中院在偃师剧院大广场召开万人公判大会,唐恭陵被盗文物主犯被宣布判处死刑后,被押到恭陵盗墓现场执行枪决。</p><p class="ql-block">这批61件文物最终入藏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15”唐恭陵文物被盗大案侦破后,追回哀皇后墓中被盗的61件国宝,众多文物专家被请到现场进行鉴定。 看着这些文物,专家们不由地惊呼起来: “国宝! 全都是难得的国宝! ”</p><p class="ql-block">此后,文物部门又在被盗场地抢救清理出土文物189件。这250件文物中,有蓝釉、红釉、黄釉、绿釉、白釉、三彩、彩绘、鎏金等各色陶瓷器,精美绝伦,皇家风范,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初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釉陶器物尤为重要,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p> 追回的部分文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蓝釉烛台</span></p><p class="ql-block">高33.6厘米,被《国宝档案》收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釉双龙尊</span></p><p class="ql-block">通高3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7厘米。盘口外侈,卷沿,圆唇,细长颈,微束腰,肩及上腹部圆鼓而丰满,下腹部渐内收,平底内凹。自口沿至肩部饰有对称的双龙形柄,龙首口衔尊沿,龙尾搭在尊肩。通体红釉,不及底部,露出白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恭陵出土的蓝釉长颈瓶 </span></p><p class="ql-block">高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8.6厘米。喇叭形口,沿略翻卷,圆唇,长颈束腰,丰肩鼓腹,矮圈足微侈。器身施蓝釉,底部露胎。瓶口卷沿上留有3个小圆形支钉烧造痕迹。</p> <p class="ql-block">进入唐代以后,瓷器、漆器、玉器、珐琅等多种葫芦瓶纷纷出现,器形变化多端,工艺精美。如恭陵的红釉葫芦瓶,高22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厘米。小口内敛,圆唇,短束颈,丰肩,深鼓腹下渐收,小平底。体施红釉,底露白胎。这件葫芦瓶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与当时崇尚祥瑞的观念相一致。</p> <p class="ql-block">恭陵出土的红釉盖罐通高3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5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短颈微束,丰肩,鼓腹下收,平底。上承覆碟形盖,盖顶置宝珠钮。器身与盖均施红釉,不甚及底,有露胎现象。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风行,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的作用有关,同时亦给人以平稳感及美的享受有关。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才让肩部之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遂退居于次要地位。这件红釉盖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恭陵出土的唐代绿釉盘口壶(唾壶)高 17.1 厘米,口径 9.3 厘米,底径 11 厘米。盘口微侈,卷沿圆唇,短颈略束,溜肩,下腹鼓大,矮圈足,大平底。</p> <p class="ql-block">恭陵蓝釉三足炉高约17厘米,口径13厘米。 口沿外卷,束颈较短,圆鼓腹,圜状底,腹下部有3个外撇的兽蹄形足。 器施蓝釉,底足露胎。 其造型颇具大唐盛行之风,圆润大气,端庄优美,有一种幽雅、神圣之感。</p> <p class="ql-block">恭陵出土的唐代绿釉盘口壶(唾壶)高 17.1 厘米,口径 9.3 厘米,底径 11 厘米。盘口微侈,卷沿圆唇,短颈略束,溜肩,下腹鼓大,矮圈足,大平底。壶口内有3个细长条状的小支钉烧痕。器施绿釉至圈足,底足露出白色陶胎。这件盘口壶肩部无系,造型独特,丰满大方,符合唐代雍容华贵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恭陵出土的绿釉盂形体较大,高13厘米,口径10厘米。敛口,方唇,鼓腹,圜底。体施绿釉,不及底部。此器浑圆饱满,釉色莹润,属于典型的唐代器形。</p> <p class="ql-block">恭陵蓝釉盆高12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13.5厘米。侈口,折沿,圆唇,弧腹,平底。腹部有凹弦纹两周。内外壁均施蓝釉,内釉至底,外釉不到底部,露出白色陶胎。盆内的3个支钉痕迹是研究其烧造方法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唐恭陵出土的这批皇家御用釉陶精致华美,亮丽如新,进一步证明了唐代蓝釉器对后世青花瓷的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民族艺术倾向,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民族意识,在世界陶瓷工艺史上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芳香。</p> <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上元元年(674年)十一月,唐高宗和武则天驾临神都洛阳,李弘奉诏纳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皇太子妃。李弘死后,年纪轻轻的太子妃青灯孤守,忧惧缠身,次年就与世长辞,追寻李弘而去了,9年后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其墓室极尽奢华,随葬品甚多,国宝蓝釉灯等文物珍品就深藏于这座大墓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种爬文物的不文明行为今天应该不会存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