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一</p><p class="ql-block">上古天真论</p><p class="ql-block">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p><p class="ql-block">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p><p class="ql-block">这第一句,它是(内经素问》九九八十一篇,《内经.灵枢)九九八十一篇中心,就在这第一句。它是一个点题。这就是中医的根本的方法。根本大法就是这一个。 我们看好像是叙事一样, 说在古时候的黄帝,他从出生就与其他人不一样,比较的聪明,在小的时候他就能够说话,在幼的时候他就循规蹈矩,长大的时候,这都是从其土性,其性分明,其成而登天为其后来修而成为神仙。按(史记)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又称为叫轩辕黄帝,其老家便是在郑州的新郑。</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说的三皇,三皇者为,天皇之伏羲.)又叫青帝,人皇之神农氏,又叫炎帝(火)地皇之黄帝,轩辕黄帝。关于神农氏的老家,那个就是说在神农架,还有说在其他地方,最近来说,就是在去年吧还是在前年什么时候,神农氏又称为叫烈山氏,人都有这认祖归宗的思想,人都要有根,树有根能活,人有根才能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都要有这样一个根,欲要去其国首先去其史,史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只有把文化灭掉了,这一个民族这一个国家才不存在,犹太人被法西斯迫害这么厉害,人数也不多,人口就这少么一点点。照样它的国家不灭亡,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他们信仰的就是犹太教,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他们百折不挠,所以说他们的国家才得以复苏,才不会在人类种族灭亡。现在在我们国内来说,恨不得把自己祖坟都刨掉,恨不得自己换成一身白皮肤流着是洋人的血,这样的人太多了。这就是没有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信仰。在我们这一门当中,所尊的就是三皇,三皇与中医有很大的关系,天皇伏羲大帝所传的是针经。就是针灸,神农大帝,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其针灸篇合为黄帝内经里面,同时伏羲大帝里面有《太始天元册》,其古经现在已经失传,只是在《黄帝内经》里面有零星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我们看这一句为什么属于中心思想,这里面的涵义。黄帝,黄者为土之色, 其在乎中土也。我们看人生,人生从出生一直到死亡这一个过程,全凭着便是其中气在运转着,而其肾气是根基是种子,中气属于运化之轴,旦它停则所有一切皆停,这便是中央之黄帝。这便是昔在黄音。生而神灵,神者为智慧之智也,灵者为聪明之智也。这就是说,从人出生之开始,精气运转就有神灵之性,根本也不需要哪一个什么第一推动力,也不像牛顿对宇宙形成没有办法解释,认为宇宙之形成是上帝去踢了一脚。于是宇宙便旋转起来了。这就是天生的,这就叫做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在其还没长大这一个时候,它还是还在运转他的土德,幼而徇齐,及其长大一点的时候,徇齐,徇者,犹从也,顺也,齐者,乃为中正也,幼而徇齐,便是顺乎中正,犹从中正。同时徇还是环绕中正之意,中正就是土德,长而敦敏,其敦者为厚大之府也,府就是土堆的意思,厚大者其为敦,以其为敦,能成就其厚大,而后方有敏,其敏者感而遂通也,因为来说其坐阵于中,其性为土德,其德为厚大,这就是地势坤,厚德载物,所以说其便可以敏感而通于八方。虽行而不疾,不疾就是不快的意思,虽然来说走的不快,但是其性速也。为什么来说其性速也?比如来说,我们看到一个旋转的东西,越是靠近中点的地方你就越是看到它转的比较慢,而越是远离中点的地方它就比较快,其在于土德这-个地方,它虽然不动,它也是在动,它为一切运动之中心,旋转之枢轴。任何都脱离不了它。在旋转的正中心的这个地方,他是不动的。这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就如同佛家所说的叫做真如,如如不动,看它好像是不动,但是实际上它便带动了所有的一切在动,这便是不疾而速也。其生长之后而具有敦敏之性其在于中。黄帝以坐明堂,其在于中,以通于八方,以通八方之气。这还是从乎其土德也。成而登天可以与《道德经》里面“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其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功遂身退,天之道”。成而登天,现在来说有很多的解释。有的说,是登为天子,有的认为是登为天仙,实际上来说, 其成而登天者便是属于功成而身退,就是因为中土之性带动着四周之旋转,所以说它自己好像没动,这便是叫做天之道。我们就从这第一句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就是讲述了中医的基本思想,基础理论全部都在这一句话里面。</p><p class="ql-block">记的以前不知道是看过哪一个人的书,记得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的特别好,他说《内经)里面只要一句话你能悟通你能悟懂你就能吃一辈子,只要- -句话。所以去悟,去学习,去思索,用老实功,第一遍看不会看第二遍,第二遍看不会再看第三遍,短短的就这一句话,每天去念照样可以给他念通它。就如同佛教里面,传净土之宗只要句阿弥陀佛, 便可以成就西天,简单嘛简单,复杂嘛复杂,就一句话有几个人又能坚持的念下来?这就是其功不成,什么是功,功就是恒,没有这一个恒就不能成就其功,所以说不要借口说自己笨,或者借口其他的地方。都不能借口。关键问题还是属于叫做功不到。,我跟大家说过佛祖一个徒弟,扫帚徒弟,他连阿弥陀佛他都不会念,教他一个扫帚, 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最后他都成佛,为什么成佛了?每天在那里扫地,每天就念,功到自然成。我们虽然来说现在已经是成人,已经不是学校里面的了,为了家庭琐事所缠绕,还要生活,上有父母下有小,生活来说呢比较紧张,虽然是紧张,所以说我就给大家提出了这一个,叫做中医生活化。什么叫中医生活化?每做一件事就要用阴阳五行的思想,中医的思想去思考一下它,这不就是中医生活化了嘛。这还不误了做其他的事情。还可以学好中医。空闲的时间听听录音,全当是听流行歌曲了,虽然没流行歌曲唱的好听,这对谁有好处?这是对自己有好处。</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8-04 09:40・</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二</p><p class="ql-block">原文: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p><p class="ql-block">天师是歧伯,这个《内经》里面提了有几个人?一个是黄帝与歧伯,有伯高,有鬼臾区,有少师,有少叔,有雷公。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来说我记不住他的名字了,就提到他一个,他是歧伯的师父,基本上来说;《黄帝内经》里面是黄帝与他六个臣子的对话,加上黄帝总共是八个人。就是提到的人名。余闻上占之人,上古是什么时候, 是太古,时间很久的时候,这一个时候人都能活的寿命很长,而身体行动不衰竭,动作还比较敏捷,而现在的人,那为什么半百的时候就不行了呢,就已经出现出早衰之象了,这是时间的变异还是人种的变异?歧伯就曰</p><p class="ql-block">:“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好我们看这一个其知道者,这一个“道”说的就厉害了,知道知道,其道者,老子日:“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个“道”是什么?是阴阳二气混合面成,其成者本为一炁这一个炁是字宙的最根本,这一个根本便是道家里面所用的那一个炁,在佛家里面就把它归纠为一个识,第八识,宇宙之本识,到最后达到一种真空妙有?这一个识。在天地还没有生来出之前,这一个“道”就已经存在了,“道”一生出来,独立而不改终行而不怠,这就是中国的术数的思想。西方的这一个术数是累加的术数,什么是累加的术数?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又等于三,不断的向外累加,累加到最后,不可胜数,而中国的这一个术数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圆周的术数,比如说像五行之数,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到水又生到了木,这是一个圆周,春天过了夏天,夏天过了秋天,秋天过了冬天,冬天过了又是春天,不可能来说就累加成其他的了,中国用的这一个术数方法就是周行而不怠,所以说中国为什么这一个养生成道, 修道思想自古就有,而西方来说都不注意,同时来说,西方注意的是什么?注重的是身外财富之积累。身外财富之积累用到的就是这一个数学的累加模型,只有其累加来说才会越积越多,而人身体之内这是中国这一个圆周形的数学模型,这一个数学模型就想让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运行圆周正常,便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这是体内之求法。这是两种数学模式,两者不一一样,累加的数学模式是体外之求法。所以现在的社会来说,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也比较多了,有很多人来说,就容易造成思想之外行,于是便找不到自己,便出现了空虚,象这一 种情况人活若就没意义了。若其注意其体内周期之运行,就是内求法则人活的就有意义了,这是向内求,这就是所说的叫做内圣而外王,像这样的一种情况,物质生活比较丰盛了,那我们在这个社会应当怎么办?物质的生活不反对你们去享受,该享受要享受,但享受要得其法, 要知其养,即察其道然后方能去享受。 我讲妇科的时候,特别是产科生产的时候空调的害处,这也是物质生活的享受,那这一种享受为什么对身体造成的祸害这么大,这就是不知其道不知其养生办法。什么是养生?养生不是简简单单的,就是跟你说如何如何去养生,吃什么药,那就叫养生了,那不叫养生。养生实际上也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办法,它也是属于心法, 治心之法里面的,物质生活目前这个社会,该去享受还要去享受,不能说通过我们学习之后,大家都去做苦行僧了,这也不行,但是在于内就要养其性,其性者而为精神者, 饮食者养其命,其在外者养其命。比如说从这个地方,想到海边游玩,你说我不想享受这个物质生活,我必走过去,走了一年才到,这边坐火车-天到了。所以说物质生活该去享受的还要去享受,该坐火车的还要坐火车,这不能着于其名相。不能被这些名相遮住了眼睛,并不是说我对这些社会所有的物质享受我都反对,然后来说我就成圣人了.那是错误的,那是极端主义者,关键要看如何修炼其心。所以说这一种呢, 这就是一个道的体现,道的体现是什么?是“德”字。知“道德”者方能得“道”也,这是我师父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道德反过来就是得“道”,知其道,宇宙各层有各层的道,每一层次的道它都不一样,比如说宏观上的万有引力拿到微观上量子力学上用就不行,这就是道的层次差别。每一层有每一一层的道. 字宙最终有一个大道,这个大道在什么地方?第一句话: “昔在黄帝”。这就是宇宙之最大的道,就是昔在黄帝。所以看《内经》应当这样看。进群学习</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8-07 10:51・</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第三讲</p><p class="ql-block">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p><p class="ql-block">好,看这个什么叫,法,效法也:和,调和,宇宙阴阳之调和,法要效法其阴阳,阴阳者,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经》里面的,独其一阴则不是道,独其一阳也不是道,孤阴它也不长,孤阳它也不生,这联系到我们中医里面,又是怎么回事?其偏于寒凉者,不是偏于道?其偏于补者,也是偏离于道,总归来说它要法于阴阳,这一个阴阳里面它也是分层次的,为什么?因为道是分层次的,道有层次太极之道,道就是以阴阳进行表现出来的,所以其阴阳也是有其层次的。我们看,很多来说,包括中医看病要守其精气,包括各种修行的人也要守其精气,所以说就造成了,很多的人从禁欲,甚至来说有次遗精都当成了很可怕的事, 这就偏了,但是如果来说按西医说法精液只是蛋白质的合成,这又偏了。不是偏于一个地方。我们看这一个人的寿命,比如说鰥寡老人,他们的寿命就不高,为什么?他们没有夫妻,不成夫妻所以他们的寿命就低,而成夫妻者,若是过度伤精气也会薄于性命,这是属于人道当中的道。好我们再看修行人,其道家或佛家,为什么来说修道之人地狱门前多,因为修道之人其在于禁欲,这禁欲与平常人的禁欲不一样,它是体现在体内之阴阳之交合,要进行练这一个,佛家说伏其心,道家说练其丹,这是属于体内阴阳之交和,与人道的阴阳交和属于是两个道的层次,为什么看到很多的和尚很多的道士寿命又不足呢?这就是不认真修行,其体内之阴阳合不成,他也没有常人这一道的阴阳,所以说天天就在那里胡思乱想,死的就快,这都不是法于阴阳,阴阳要有道要有层次,所以说一个修道有成者,一个人就可以修成很高很高,若是其心性不伏,则其便不能法于阴阳,实际上前面所讲的就是和于术数,术数者,道之用也。</p><p class="ql-block">道德,其德者,我讲医道时给大家讲述了,医道里面分医术和医德这两个,医德者其为体,医术者其为用,德者其为道之体也,术者其为道之用地。一个人其行医也好,修道也好,其德之不存,也就是体之不够,水难入于圣道。在医术中亦是如是,也就是一个人在医学里面,医术有一点也能看好几个病,但是其德之不存,他永远来说则达不到大医精诚这一一步,而其术者属于道之用。有的人这德很好,但其术而不精,他照样害人,就比如说我很想帮你不但没帮助,反而来说错手杀了你,这就是术字不精,要合于术数,这就是要德术并用。我们这人生,这一个养生办法,实际上它也是德与术的并用,其德者而在于心也,其术者而在于做也,其德者而是性也,其术者而是命也,皆为阴阳之两体,皆是道中之阴阳, 什么是体,德者为体,在人身体里面心便是体,术为用,在人身体里面,人的肉体就为其用,二者要有机结合,这便是养生。</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来看佛家里面说人生之难得,在《药师经)里面,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发的十二大愿就是要今生满足你,满足你干什么,要注意保住其人身,你身之不存如何去修道?但它有个前提就是专念受持,就是伏其心后,其脾其肉才会听你话,才会所愿皆成,这便是德与术。有的来说,不注重身体,我只要我一心,只要是来说,心向道就可以了,有可能来说,你的身体就不给你这一个时间, 你就修不到,结合到我们中医学里面,也是如是。中医者,其为逆天道而为人术,”逆天道是干什么用的?就是人身之难得就是保你身体的,然后来说保住身体是干什么用的?要修其德,所以说其中医才为人术,这是逆天道,天道本身来说,就是生长化收藏,便是生长壮老矣,便是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空,它本身每-步都是一个死亡的过程,中医这一个医道就是让身体走向死亡的这一一个步伐放慢一点, 中医来说,能让人不死嘛?不能。今天这个病看好了,明天来说又有那个病,所有的癌症都看好了,所有的病都没有了,说不定一夜好好的就在那里休息睡觉就起不来了就不喘气,人固有一死, 谁也逃脱不掉,这就是天道,便是成住坏空, 中医在里面就是延缓这一个,不让它很快的到达,而在中间你人是做什么的?让你自修其德自修其心,只有其心能达到道之体,才能与道一体的情况下才会达到不死, 不论是道家来说佛家来说有很多都是修成的,这些所说的都是养生养命,修性便是修命,养生修性,也就是养命修性之法。人的身体里面是不是也与五行有关系,也与阴阳有关系,天地以阴阳而相交,化生万物,人的身体里面也是以阴阳环抱,营卫于一身,这就是阴阳之道。我们看到这很多伤精的人,年轻人伤精的还特别多的,刚开始的时候其离道之偏,认为这精就是水和蛋白质,什么东西都没有,与人的口水差不多,这就是西医的观念,不认为有害,当其伤过身体之后想去调理了,又开始走到另外一偏了,要禁欲要保精,天天心里放不下,他病能好吗?他心有一天放不下,他病一天不能好,他不会法于阴阳不会和于术数,从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伤精这样的病情一点都不可怕,可怕在于其心,在于其心之不静,若修德于其心,则其不出三月,也就最多百天则身体自然可以恢复。若其心里老是成负担,则其今后对生活对工作对家庭都有影响,甚至来说不会生育。这就属于叫做阴阳之道,所以说其知道者,必要法于阴阳,法于天地,而要和调于术数,这就是知道者。道就这一个字,看似简单,其里面的内容很复杂很复杂。这里面就是讲的道的隐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8-08 08:22・</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第四讲</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就是吃和喝,我们人生在世,两大世界件非特别重,睁开眼就要吃和喝,什么叫有“节”呢?首先,食物要吃应季的,所谓吃应季的就要先懂这个“节”字</p><p class="ql-block">所谓的“节”都是气机转换处,北京话,如果说两个人有矛盾,叫做过节就是难通融之意,而我们说的“过大节”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把过节看作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其实古人不这么看,中国古代的节日,最讲究的就是阴阳。古代的节日都是跟阴阳节气密切相关的,过节的日子都不是好日子,比如春节,春节是什么呢?春节就是立春。春节自古是立春节气,既然是气机转换,大家都应该小心。《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过去好的东西要发出来,坏的东西也要发出来。</p><p class="ql-block">关于节气,大家懂多少?何为节,何为气。第24节气,哪一个是节,哪一个是气。四季当中各有六个节气,有12个节,12个气共24节气和72物候,《黄帝内经》中有一次黄帝问岐伯,何为气?岐伯说,“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这是个大秘密,是不允许告诉别人的。黄帝一再追问,于是岐伯只好告诉他,“吾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p><p class="ql-block">五日谓之候,的“候”就是物候的意思,也就是树叶花果这些事物,每五天会发生一个变化,为什么是五天呢?大概跟五行相关,这是规律的东西,如果我们能从立春那天开始观察,也许每五天树叶会发生一次变化,这就是物候。一年物候有72种变化,三侯谓之气是什么意思呢?三五一十五天就会有一次气的转化,所谓节气就是从这儿来的。三候谓之气,就是节气,都是每隔15天一变</p><p class="ql-block">一个月里有一个节和一个气,所谓节与气的不同,就是月初那个为节,“节”就是气的转换为月之始,我们拿竹子来举例子,气拐弯的地方是“节”气顺溜的地方叫“气”也就是直挺的那段是“气”气足,这段就长,气不足,这段就短,所以一月当中后面那个节气就是“气”</p><p class="ql-block">正月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二月是惊蛰和春分,古人只要说到清明,已经进入三月了,只要说立夏,就是四月了</p><p class="ql-block">那么节重要还是气重要?,你看在节上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要命的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都在气里面.如此来说,气似乎更重要。节是难艰点,而“气"长不长,都在气上.春分是一个大节气,分则气分,从“春分”起气开始变,然后"夏至”又一变,“秋分”又一变,冬"至气"气又一变。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非常重视气的问题,冬至大寒,这些都是气。</p><p class="ql-block">讲节我们也普及了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黄帝内经》刚开篇就讲饮食?因为太重要了,人后天一出生就离不开吃和喝,一开始吃的是母乳,然后就是五谷杂粮,这些东西一定会改变人的精气神。总之,所谓饮食有节是一切要跟天走,跟节气走,不要跟人走。</p><p class="ql-block">最关键的是给大家提一个醒,假如得大病,比如说癌症要第一,要改变饮用水,因为一天要喝好多水,所以换饮用水就是要给你的生命转机提供条件,水土渡人影响巨大,第二食物也要变,既改变你的饮食结构,第三要改变居住环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起居有常。</p><p class="ql-block">这个也是要跟着天走,跟着天走,也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起来你就得起来,太阳升起就是天地之阳气起来了,你自己的阳气也得起来,你要不起来就会压着自己阳气的升发,太阳落山了,你自己的阳气也要收敛,可是我们现在偏偏不这样,太阳一落山,还要看电视,看这个看那个,更加不收敛,现在的人是一边熬夜一边敷面膜,其实熬夜最催人老敷面膜又有什么用呢?午觉补心,晚上睡觉补肾,我们把这个这大补给丢了,指望人参枸杞能补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古代人太阳一落山,就摸黑唠唠嗑,然后就睡。我们现代人算是电视,然后手机人手一个。白天晚上离不了手,怎么可能起居有常?越是到晚上越喝酒越兴奋,所以现在的人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不妄作劳,不妄,这个妄,佛家有一戒叫做不妄语,就是不能做的偏偏要去做,实际上来说不妄作劳,就是属于叫做,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而妄作,也就是说做事之前比较盲目,同时它这个本意来说,不妄作劳,就是你不能干的活你偏要去做,你一天不能完成的工作你偏要一天完成, 这就相当于是工作狂。这就属于是妄了。不妄作劳呢,这一种情况,就是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自己考虑清楚,就是人欲得劳动,不当使其极耳。好,我们看这三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条,反过来说就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而有妄作劳,在有节有常不妄这一种情况下,它的神与形是合在一起的, 能尽其天真。我们看这个饮食,饮食是在脾胃里面,起居是人与自然的环境,不妄作劳是保持人的心与事的关系,从这三条里而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饮食有节者而不使伤于原胃不使伤于内气,起居有常者不伤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有固定的要与自然有一个接触,不能来说今天这样的情况明天那样的情况,不妄作劳就是保持心物一元,也就是要保持人的天真之性,天真之性便是孩子之性,所以说这个时候,人就能形与神合在一起,尽其天年,便是人身体先天之精全部烧完用尽之时,所以说能活到-百多岁是不成问题的。而先天真水化真火,真火是人身体命门之火,属于生化之源泉,属于原始动力。先天真水如同灯油,先天真火如同点火,小火苗,人能够终其天年,这一种情况,便是灯油先天之水烧尽了,所以说这种情况人叫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而现在来说,那一样嘛? 那就不一 -样了。灯油还没烧完的时候火就熄灭了,或者说把火点的太大了把里面的油全部烧干了,它都不行,用激素就是把火点的太大了,本来还够50年烧的油你10年烧完了。这个当中如果要是用清凉的药呢,把火熄灭了,油还没有燃尽,火先熄灭了,所以说二者皆不是法于阴阳。进群学习《黄帝内经》~第四讲</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就是吃和喝,我们人生在世,两大世界件非特别重,睁开眼就要吃和喝,什么叫有“节”呢?首先,食物要吃应季的,所谓吃应季的就要先懂这个“节”字</p><p class="ql-block">所谓的“节”都是气机转换处,北京话,如果说两个人有矛盾,叫做过节就是难通融之意,而我们说的“过大节”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把过节看作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其实古人不这么看,中国古代的节日,最讲究的就是阴阳。古代的节日都是跟阴阳节气密切相关的,过节的日子都不是好日子,比如春节,春节是什么呢?春节就是立春。春节自古是立春节气,既然是气机转换,大家都应该小心。《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过去好的东西要发出来,坏的东西也要发出来。</p><p class="ql-block">关于节气,大家懂多少?何为节,何为气。第24节气,哪一个是节,哪一个是气。四季当中各有六个节气,有12个节,12个气共24节气和72物候,《黄帝内经》中有一次黄帝问岐伯,何为气?岐伯说,“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这是个大秘密,是不允许告诉别人的。黄帝一再追问,于是岐伯只好告诉他,“吾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p><p class="ql-block">五日谓之候,的“候”就是物候的意思,也就是树叶花果这些事物,每五天会发生一个变化,为什么是五天呢?大概跟五行相关,这是规律的东西,如果我们能从立春那天开始观察,也许每五天树叶会发生一次变化,这就是物候。一年物候有72种变化,三侯谓之气是什么意思呢?三五一十五天就会有一次气的转化,所谓节气就是从这儿来的。三候谓之气,就是节气,都是每隔15天一变</p><p class="ql-block">一个月里有一个节和一个气,所谓节与气的不同,就是月初那个为节,“节”就是气的转换为月之始,我们拿竹子来举例子,气拐弯的地方是“节”气顺溜的地方叫“气”也就是直挺的那段是“气”气足,这段就长,气不足,这段就短,所以一月当中后面那个节气就是“气”</p><p class="ql-block">正月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二月是惊蛰和春分,古人只要说到清明,已经进入三月了,只要说立夏,就是四月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么节重要还是气重要?,你看在节上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要命的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都在气里面.如此来说,气似乎更重要。节是难艰点,而“气"长不长,都在气上.春分是一个大节气,分则气分,从“春分”起气开始变,然后"夏至”又一变,“秋分”又一变,冬"至气"气又一变。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非常重视气的问题,冬至大寒,这些都是气。</p><p class="ql-block">讲节我们也普及了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黄帝内经》刚开篇就讲饮食?因为太重要了,人后天一出生就离不开吃和喝,一开始吃的是母乳,然后就是五谷杂粮,这些东西一定会改变人的精气神。总之,所谓饮食有节是一切要跟天走,跟节气走,不要跟人走。</p><p class="ql-block">最关键的是给大家提一个醒,假如得大病,比如说癌症要第一,要改变饮用水,因为一天要喝好多水,所以换饮用水就是要给你的生命转机提供条件,水土渡人影响巨大,第二食物也要变,既改变你的饮食结构,第三要改变居住环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起居有常。</p><p class="ql-block">这个也是要跟着天走,跟着天走,也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起来你就得起来,太阳升起就是天地之阳气起来了,你自己的阳气也得起来,你要不起来就会压着自己阳气的升发,太阳落山了,你自己的阳气也要收敛,可是我们现在偏偏不这样,太阳一落山,还要看电视,看这个看那个,更加不收敛,现在的人是一边熬夜一边敷面膜,其实熬夜最催人老敷面膜又有什么用呢?午觉补心,晚上睡觉补肾,我们把这个这大补给丢了,指望人参枸杞能补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古代人太阳一落山,就摸黑唠唠嗑,然后就睡。我们现代人算是电视,然后手机人手一个。白天晚上离不了手,怎么可能起居有常?越是到晚上越喝酒越兴奋,所以现在的人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不妄作劳,不妄,这个妄,佛家有一戒叫做不妄语,就是不能做的偏偏要去做,实际上来说不妄作劳,就是属于叫做,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而妄作,也就是说做事之前比较盲目,同时它这个本意来说,不妄作劳,就是你不能干的活你偏要去做,你一天不能完成的工作你偏要一天完成, 这就相当于是工作狂。这就属于是妄了。不妄作劳呢,这一种情况,就是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自己考虑清楚,就是人欲得劳动,不当使其极耳。好,我们看这三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条,反过来说就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而有妄作劳,在有节有常不妄这一种情况下,它的神与形是合在一起的, 能尽其天真。我们看这个饮食,饮食是在脾胃里面,起居是人与自然的环境,不妄作劳是保持人的心与事的关系,从这三条里而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饮食有节者而不使伤于原胃不使伤于内气,起居有常者不伤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有固定的要与自然有一个接触,不能来说今天这样的情况明天那样的情况,不妄作劳就是保持心物一元,也就是要保持人的天真之性,天真之性便是孩子之性,所以说这个时候,人就能形与神合在一起,尽其天年,便是人身体先天之精全部烧完用尽之时,所以说能活到-百多岁是不成问题的。而先天真水化真火,真火是人身体命门之火,属于生化之源泉,属于原始动力。先天真水如同灯油,先天真火如同点火,小火苗,人能够终其天年,这一种情况,便是灯油先天之水烧尽了,所以说这种情况人叫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而现在来说,那一样嘛? 那就不一 -样了。灯油还没烧完的时候火就熄灭了,或者说把火点的太大了把里面的油全部烧干了,它都不行,用激素就是把火点的太大了,本来还够50年烧的油你10年烧完了。这个当中如果要是用清凉的药呢,把火熄灭了,油还没有燃尽,火先熄灭了,所以说二者皆不是法于阴阳。《黄帝内经》~第四讲</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p><p class="ql-block">饮食有节:就是吃和喝,我们人生在世,两大世界件非特别重,睁开眼就要吃和喝,什么叫有“节”呢?首先,食物要吃应季的,所谓吃应季的就要先懂这个“节”字</p><p class="ql-block">所谓的“节”都是气机转换处,北京话,如果说两个人有矛盾,叫做过节就是难通融之意,而我们说的“过大节”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把过节看作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其实古人不这么看,中国古代的节日,最讲究的就是阴阳。古代的节日都是跟阴阳节气密切相关的,过节的日子都不是好日子,比如春节,春节是什么呢?春节就是立春。春节自古是立春节气,既然是气机转换,大家都应该小心。《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过去好的东西要发出来,坏的东西也要发出来。</p><p class="ql-block">关于节气,大家懂多少?何为节,何为气。第24节气,哪一个是节,哪一个是气。四季当中各有六个节气,有12个节,12个气共24节气和72物候,《黄帝内经》中有一次黄帝问岐伯,何为气?岐伯说,“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这是个大秘密,是不允许告诉别人的。黄帝一再追问,于是岐伯只好告诉他,“吾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p><p class="ql-block">五日谓之候,的“候”就是物候的意思,也就是树叶花果这些事物,每五天会发生一个变化,为什么是五天呢?大概跟五行相关,这是规律的东西,如果我们能从立春那天开始观察,也许每五天树叶会发生一次变化,这就是物候。一年物候有72种变化,三侯谓之气是什么意思呢?三五一十五天就会有一次气的转化,所谓节气就是从这儿来的。三候谓之气,就是节气,都是每隔15天一变</p><p class="ql-block">一个月里有一个节和一个气,所谓节与气的不同,就是月初那个为节,“节”就是气的转换为月之始,我们拿竹子来举例子,气拐弯的地方是“节”气顺溜的地方叫“气”也就是直挺的那段是“气”气足,这段就长,气不足,这段就短,所以一月当中后面那个节气就是“气”</p><p class="ql-block">正月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二月是惊蛰和春分,古人只要说到清明,已经进入三月了,只要说立夏,就是四月了</p><p class="ql-block">那么节重要还是气重要?,你看在节上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要命的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都在气里面.如此来说,气似乎更重要。节是难艰点,而“气"长不长,都在气上.春分是一个大节气,分则气分,从“春分”起气开始变,然后"夏至”又一变,“秋分”又一变,冬"至气"气又一变。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非常重视气的问题,冬至大寒,这些都是气。</p><p class="ql-block">讲节我们也普及了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黄帝内经》刚开篇就讲饮食?因为太重要了,人后天一出生就离不开吃和喝,一开始吃的是母乳,然后就是五谷杂粮,这些东西一定会改变人的精气神。总之,所谓饮食有节是一切要跟天走,跟节气走,不要跟人走。</p><p class="ql-block">最关键的是给大家提一个醒,假如得大病,比如说癌症要第一,要改变饮用水,因为一天要喝好多水,所以换饮用水就是要给你的生命转机提供条件,水土渡人影响巨大,第二食物也要变,既改变你的饮食结构,第三要改变居住环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起居有常。</p><p class="ql-block">这个也是要跟着天走,跟着天走,也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起来你就得起来,太阳升起就是天地之阳气起来了,你自己的阳气也得起来,你要不起来就会压着自己阳气的升发,太阳落山了,你自己的阳气也要收敛,可是我们现在偏偏不这样,太阳一落山,还要看电视,看这个看那个,更加不收敛,现在的人是一边熬夜一边敷面膜,其实熬夜最催人老敷面膜又有什么用呢?午觉补心,晚上睡觉补肾,我们把这个这大补给丢了,指望人参枸杞能补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古代人太阳一落山,就摸黑唠唠嗑,然后就睡。我们现代人算是电视,然后手机人手一个。白天晚上离不了手,怎么可能起居有常?越是到晚上越喝酒越兴奋,所以现在的人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不妄作劳,不妄,这个妄,佛家有一戒叫做不妄语,就是不能做的偏偏要去做,实际上来说不妄作劳,就是属于叫做,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而妄作,也就是说做事之前比较盲目,同时它这个本意来说,不妄作劳,就是你不能干的活你偏要去做,你一天不能完成的工作你偏要一天完成, 这就相当于是工作狂。这就属于是妄了。不妄作劳呢,这一种情况,就是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自己考虑清楚,就是人欲得劳动,不当使其极耳。好,我们看这三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条,反过来说就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而有妄作劳,在有节有常不妄这一种情况下,它的神与形是合在一起的, 能尽其天真。我们看这个饮食,饮食是在脾胃里面,起居是人与自然的环境,不妄作劳是保持人的心与事的关系,从这三条里而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饮食有节者而不使伤于原胃不使伤于内气,起居有常者不伤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有固定的要与自然有一个接触,不能来说今天这样的情况明天那样的情况,不妄作劳就是保持心物一元,也就是要保持人的天真之性,天真之性便是孩子之性,所以说这个时候,人就能形与神合在一起,尽其天年,便是人身体先天之精全部烧完用尽之时,所以说能活到-百多岁是不成问题的。而先天真水化真火,真火是人身体命门之火,属于生化之源泉,属于原始动力。先天真水如同灯油,先天真火如同点火,小火苗,人能够终其天年,这一种情况,便是灯油先天之水烧尽了,所以说这种情况人叫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而现在来说,那一样嘛? 那就不一 -样了。灯油还没烧完的时候火就熄灭了,或者说把火点的太大了把里面的油全部烧干了,它都不行,用激素就是把火点的太大了,本来还够50年烧的油你10年烧完了。这个当中如果要是用清凉的药呢,把火熄灭了,油还没有燃尽,火先熄灭了,所以说二者皆不是法于阴阳。</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8-09 18:18・</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第五讲</p><p class="ql-block">原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p><p class="ql-block">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正跟现实很像吗?今时之人不然也,是说今时之人,不能做到第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第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第三,不忘劳作,故形与神俱。现在的人什么样呢?以酒为浆,就是把酒当水喝,水是平性,养人,酒是烈性也养人,但因为其烈性故酒代表非理性,大家千万要记住,中医可不认为酒是坏东西,酒是最早的药。</p><p class="ql-block">古人说,任何东西都要从“阴阳”论判断任何事物,能从“阴阳”论就是上上法,所有酒是奇物,看上去是水,点燃了是火,所以酒乃水火既济之物,同时具备两种相反的属性,难道不是奇特之物吗?而且中国的酒和西方的酒完全是不同的属性,中国白酒是粮食的精华,西方的,西方的葡萄酒是植物发酵。西方葡萄酒是葡萄酿制的,葡萄是植物,</p><p class="ql-block">葡萄属阴寒,中国人吃葡萄其实更讲究最好的吃法就是吃葡萄干。葡萄干是阴性的物质,经过了暴晒得了阳,而且西北有大太阳,所以新疆的葡萄干最好,中国的酒是粮食酒,粮食是五谷之精华。酒是齐物但不可太过。今时之人,以酒为浆,把酒当水喝,肯定是过了。</p><p class="ql-block">酒还是中药里的“引经药”,过度饮酒一定损肝,但稍微用在引经药里,它对肝又是一种救赎,从这个理上讲,小饮对肝有益,如果这个人老憋着老生闷气,喝点小酒就能解郁闷,所以引经药就是把要解决病痛的药物引到肝天经那里,把肝宣开了,人就舒服一点,但是不能多喝,更不能喝闷酒。</p><p class="ql-block">在中医中药里,若是肝上有点毛病或者是肝郁的特别厉害,就稍微用点酒,女性尤其在经期前后一定要吃一样东西,酒酿,酒酿大补气血,而且可以去除淤血,但一定要加热后服用,因为凡是子宫的病,通通属于肝病,所以治疗子宫病就要从肝治疗。还有一个问题,女性患疾病,要想去除最好的治愈期是月经期,因为只有在月经期,这时候女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反过来讲,女性疾病里最难治的病也是月经期间生大气造成的疾病。月经期,只要一生气,里面就凝结去都去不掉,有的就直接闭经或只好等下一次月经用更多的血来把淤血排掉,这也是有子宫肌瘤的人容易经期淋漓的原因,而且女人一辈子都要靠血养着,这样折腾一次,下月来月经时血又不足了,人又没劲了,这样慢慢就形成了瘀滞,</p><p class="ql-block">记住,生门即死门,人之生门和死门其实是一条路,这句话在我们的人生当中特别重要,当你濒临绝境的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把死门当生门走,要么死,要么绝处逢生,生命也是一样。经期既是治病最好的时期,也是得病最糟糕的时期。</p><p class="ql-block">男人和女人就不一样,男人比女人相对寿命短的原因,在此男人没有月经,情绪缺乏出口,再加上嗜酒情绪就更淤阻,出不去,肝损伤之后越大把吃药就越损肝,所以男性肝病居多,男人一辈子要想好就是少喝酒少吃药,成天高高兴兴,可谁能做到呢,基本上都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妄是什么呢,就是胡来所谓胡来就是不守时不守位,就是该睡觉的时候偏不睡觉,该醒的时候偏不醒。</p> <p class="ql-block">大家不要以为睡眠是一件小事,睡眠是件大事,所有的养,包括你吃任何的营养品都赶不上黑甜一觉,睡眠是最大的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都是在睡觉,所以现在搞胎教都是愚蠢的妈妈,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学外语,自己都不会说几句,外语也听不懂,音乐还把录音机放在肚子上,净折腾孩子,小儿要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它容易吗?它全得靠睡眠中不断的分裂,不断的递减或增加,他这十个月忙着呢,而这十个月的忙碌,一定要在“无为”的情况下进行,就是不被干预的状态下。你一旦有为一旦干扰,生命,就可能出错,睡眠状况下是无意识,无知无识,生命只是顺应着它本来的面目去变,这时候你乱下指令就会对它有影响,现在有的小孩一出生就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跟他原本的载体有关,尤其是给怀他的母亲有关。</p><p class="ql-block">“醉已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p><p class="ql-block">醉已入房,房是指房事,也就是男女之事,男女之事,本来挺美好的,然而醉已入房就不美好,就是纵欲,欲念是人之常情,若有美好的男女情爱,则可以疏解我们人生在世的很多烦恼,但不能在一种没理性喝醉的情况下进行。有人会说,爱欲就不是理性的事,但至少你知道因谁而起欲念吧。爱可以温柔,可以荒蛮,但最后你只是发泄,而不知对刚是谁,这才是最易入房最可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以欲竭其精,是指用欲念耗散精气,以耗散其真里面的耗在这里面是通假字通“喜好”和“爱好”翻译过来,就是用喜好耗散真阳元气。由此可见,欲念是阴性的,所以耗散阴精,喜好是阳性的,所以耗散阳气。这两句话是指;欲望,是造病之根源。</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不是宗教,它不要求你无欲,也不要求你禁欲,但是它要求你少欲不能纵欲,一切以不伤生命为基准,欲望是气血的体现,年轻人欲贲张,是气血足的象;年老者欲望低迷是气血衰退的象,;但也有老人家欲望贲张的,这不是气血足,而是虚阳外越,收敛不住的象,总之《黄帝内经》谈欲望别有一番风趣,不能离了身体根本说欲望,一切要与阴阳,气血说话</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吧,很多年轻人焦苦不堪,是混淆了欲望与志气,是把欲望当做了志气,欲望和志气都源于肾,但中医偏偏说左肾右命门,于是便有了阴阳,于是也分出了欲望与志气的不同,强言之欲望为因自有其阴鸷之气,一旦被压抑便心浊气败,幽怨满怀,志气为阳,自有其舒朗神气,即使暂时不得志,也能从容自在。</p><p class="ql-block">再者,元气藏于肾,因此欲望或志气皆掀动元气。只是欲望耗元气,志气补元气,故欲望易纠结挣扎,欲望大,身量胸怀小就有担不起的痛。顾欲望达不成,心灰意冷就更耗,而志气呢?简单纯粹,只是情怀和理想成与不成,任天可以安排。因此,见南山悠然,见蒹葭悠然,见流水亦悠然。没有负担,没有成见,但在喜乐禅意中渐生浩然之气,故养元气。这就是阴与阳带给我们身心体验。</p><p class="ql-block">例如气弱,血弱,精神弱,倒也没什么平衡就好,弱只是不足,不是病,所谓病,就好比气足,血不足则浮躁,血足,气不足也呆滞,人生亦如是,气血弱,欲望低,倒也平和快乐,怕就怕内里空别又欲火万丈,最后难免膏脂燃尽,身心俱焚。</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8-10 22: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