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 江 之 歌 -----一个三线企业的传说(一)厂址风云

丹景过客(倪同正)

<p class="ql-block"><i>如果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向世界挺起了胸膛,那么,在60年代初,当战争的阴霾向我们逼近,重新构建我国的经济布局,把军事工业向西部转移而形成的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则是共和国向列强们昂起的不屈的头颅! 国家意志强有力的执行,人民群众大无畏的担当使命,使三线建设在文革动乱局面下照常推进。</i></p><p class="ql-block"><i>当钢铁的脚步叩醒亘古沉睡的大山,一座座工业新城在中华腹地崛起。三线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共和国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i></p><p class="ql-block"><i>在千军万马建三线的洪流中,一支队伍从上海、无锡等地来到成都平原西部的丹景山麓建设起来的锦江油泵油嘴厂,从蓬勃兴起到苍凉落幕,仅仅走过37年的历程,那么他们的生命轨迹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呢 ?</i></p><p class="ql-block"><i>且让我们慢慢道来……</i></p> 图为1967年梅子岭现场人员和孩子们的合影 <p class="ql-block">一、厂址风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八机部办公室主任刘昂,基建司司长邢安民来川和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的程子华、阎秀峰共同研究为属下的“三江厂”选厂址,当时由刘、刑率领上柴、锡柴、杭齿和八机部洛阳设计院的代表,驱车深入成都市北部的彭县(今彭州市)白水河地区考察,根据当时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选定了“三江厂”的厂址:来自上海的锦江农机厂(后改名为锦江油泵油嘴厂)在响水洞,来自杭州的岷江齿轮箱厂在胥家沟,来自无锡的湔江农机厂在连介坪下原温江钾肥厂的旧址。</p><p class="ql-block">“三江厂”深处大宝山区,沿湔江河上游的河沟一线摆开,前后相距20多公里。这里沟壑河汊交错,崇山峻岭逶迤,原始森林密布,人烟稀少,的确是个神秘隐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把我们这些农业机械企业安排到这样的地方呢?原因是要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据说二战时期德军专门搜寻轰炸前苏联的轴承厂和油泵油嘴厂,把这类工厂破坏掉,就能以较小的代价使得对方飞机、坦克、各种战车难以动弹,收到最大的效果。“三江厂”到了战时就是军工厂,因此要找个特别隐秘的、可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最初的方案是锦江厂在最外边,靠近白水河镇,地形、位置算最好,令其他两个兄弟厂的同志羡慕不已。湔江厂在响水洞,坡陡沟深,条件最差,岷江厂在中间。后来建厂指挥部考虑到湔江厂是铸锻专业厂,摆在最里面不利于运输,就将锦江厂和湔江厂来了个对调。于是湔江和岷江二厂抓紧搞三通一平,首先破土动工干了起来。什么叫破土动工?就是工厂的建筑物按照设计图纸,放好线,开挖基础,哪怕挖了一锹土,就算是动工开建了。当时他们的工地上插遍彩旗,敲打锣鼓,甚是隆重。谁知这一锹土的挖出,就把这两厂像钉子一样在山里边钉了十余年,再也不准变动厂址,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也只能克服。锦江厂因为所处地形复杂险要,必须重新设计,故迟迟没有开工。</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当锦江厂第一批30多名职工到达响水洞时,看到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几乎没有一块平地的山窝,感到在这里制造技术密集型的油泵油嘴产品那是开玩笑。等到设计院把施工图交给承担基建任务的省建六公司三处的同志一看,他们连连摇头,说是从来没有在这种高低落差达百米的山地上建过厂,叫我们通过上级另请高明。</p><p class="ql-block"> 问题反映到部里,曾担任过洛阳拖拉机厂厂长的杨立功副部长亲自到现场进行察验。锦江厂的刘汉生厂长搀扶着他边爬坡边介绍,老人家连拖带爬还没到主场地就下坡不看了,他果断批示另选厂址。为了不影响另两个兄弟厂的情绪,规定范围不超出响水洞10公里。于是我们厂选到了小渔洞镇附近的梅子岭沟。</p><p class="ql-block"> 梅子岭沟的实际情况并不比响水洞好多少,四面环山,山略低,河略小,仅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坡地,工程同样浩大而复杂。设计院的同志为了搞一份布置总图,真是绞尽脑汁,比如什么镶、钻、贴、嵌,缆车上下,能用的手段都用上去了,但就是拿不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总图。 当时现场已陆续从上海、天津调来六十多名员工,同志们面对工厂无法合理布局、生活区无从着落、湿度太大、运输费用过高、对外联络闭塞等实际问题,认为这儿也不能建厂,必须另选地点。 为了说服部里同意另选厂址,大家仔细分工,搜集资料,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还购置了自动温湿度测绘仪日夜监测并做好记录 。同志们将搜集来的材料整理好,数次进京向部里汇报。那时部里已经实行军管,1967年11月部军管会派陈国华等五人专家组来现场考察,陈是赴阿尔巴尼亚援建工业回国的专家。他们到实地一看,当即表示问题确实严重,最好另选地点,但是要向部军管会汇报,由他们来决定。</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费尽周折,部里终于下达了文件,同意锦江厂“缓建”,可以另选厂址,原则是不超出关口丘陵地带。这消息震动了里边的两个兄弟厂,但是由于他们已经破土动工,造起了一些工厂建筑,部领导以主管经济建设的李富春、李先念同志的“凡已开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变动”的指示,驳回了湔、岷二厂迁址的请求。</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19日,四川省革委会下文批准锦江厂在关口选定的新厂址建厂。想不到遭到了邻居四机部属下的913厂的反对,理由是他们是为解放军总参生产军品的保密厂,周围建民用厂不利于该厂保密。官司打到部里,四机部把球踢到总参说是总参反对,总参推到国家计委,计委转到国家建委,建委又把矛盾交回到机械部,最后由四川省召集有关方面协商,四机部作了让步,规定锦江厂的围墙与913厂的围墙必须间隔500米距离。这一扯皮,又把锦江厂址的正式批复推迟了一年。直到1969年11月李大章根据李富春批示,才再次确认锦江厂在关口砖瓦厂旧址上建设工厂。尘埃落定,锦江人欢腾雀跃,经过近三年多的折腾,锦江人终于有地方安家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发展出现意想不到的走向:当初被困在山里的湔、岷二厂在三线调整期间虽然历尽艰辛,却分别全迁德阳和成都双流;而踌躇满志占尽省、市关怀的锦江厂,在全厂职工勒紧裤腰带用技改资金和政策扶持的退税资金建造起来的六万平方米的新厂,几乎没怎么利用,在2003年破产时以低得离谱的价格被成量集团收入囊中,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锦江人每谈及此,那种痛心简直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本文选自锦江厂建厂元老、原锦江厂技校校长吕培堂同志的回忆录,特此致谢!</p><p class="ql-block">倪同正2025年8月9日</p>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厂建于新都的新厂</p>